選擇一份與社會共好的工作,有多難?
觀察參與者的眾多提問,綜合來說可以從張寒瑋(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理事長)所提及的「自我覺察」概括回應所有的迷惘,而核心精神其實就是「自己的功課自己做、自己的迷惘自己解答」。有些講者則進一步地回應在「社會創新」的門外觀望的我們「有所疑慮的點」,例如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的薪資、挑戰性等,或提供覺察的工具與方法。
筆記了幾個自我覺察的方法:
想一想
- 用一句話說明你的人生願景。
- 如果N年後,你有機會登上雜誌封面,你希望被怎麼下標?你的故事會是什麼?
- 你死掉的時候,希望自己的墓誌銘上面寫著什麼?
- (在職)你能夠想像自己三五年後,成為你的主管嗎?如果不行,還待在這裡幹嘛?
- 思考「我要成為一位社會創新領袖」,是什麼方式/領域/類型的?( 對我來說以此為利基,那樣具有背負重擔的假設,有助於提升思考職涯的高度。)
找一找
- 目前為止的人生歷程中,有沒有什麼重複出現的關鍵字?
- 過去所發生的「重大事件」,與現在是否有什麼關聯性?
問一問
- 找知心朋友聊聊,從客觀的角度看到自己的盲點。
- 找專業的職涯諮詢師,或是school 28的學長姐聊一聊(如果是要朝社會創新發展的話)
試一試
- 看書吧!總是會從中找到答案、線索或前進的方向。
- 什麼都不確定的話,就選一個不影響目前生活的方式嘗試看看。當志工、工讀生、參與培訓、認識產業等等。不要害怕「錯誤的」嘗試會是浪費時間,如果不安於現狀又裹足不前,那才是浪費。
很喜歡TFT(Teach for Taiwan)代理執行長杜瀛的分享,「Nobody cares about you, but yourself. 」雖然想得太過頭會讓自己往悲觀負面的深處前進,但有助於避免自己過於執著,我也很喜歡以負面思考作為煞車皮的作法。如同能以自己為中心思考,懂得珍惜自己的獨特、對自己有信心,但同時能從世界的視角觀看全局,承認自己既渺小又無能。
即使看清了自己的軟弱,卻還願意堅定信心、不屈不撓,那就一定是自己最想做的事吧?我認為這也是一種驗證自己的方式。
有別於其他參與者已有幾年穩定工作、想跳出來卻害怕(各種層面的)失去,我的幸運或許是「從來沒擁有,所以不怕失去」,無論是薪資、穩定度還是成就。
活動結束後,抓了個場復的空檔找社企流育成經理史惟中快速地聊一下(我超抱歉記錯人家名字),因為錯過了一小段他的分享、同時聽到了自己很在意的關鍵字。
大致結論是:「我已經做出許多嘗試,就差那麼一點點想清楚了」。雖然還是無法直搗黃龍找到解答,但也允許自己暫時擱置問題,目前也已經在眼前的選項當中做出階段性選擇,我相信目標也會在過程中越發明朗。
最後,也跟隨講座中的分享,嘗試列出目前為止的自我覺察:
- 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生態系,工作與生活平衡,與他人共生共好。而不是做一件事情,只為了單一利益,而耗損他者。
曾誤認自己是「喜歡在效率中找到成就感、不喜歡浪費(時間)」,後來覺得自己重視的是做滿足多元意義的事。
- 我只要好好對待自己、喜歡自己、讓自己在最舒服的狀態,寫的東西、做的事、表現出來的態度,就是最吸引人的。(這是來自人類圖的判斷,不過也漸漸受到驗證)
- 盲點:較難看見自己的優點、出色的地方,總是覺得「這個真的不難、這個真的沒什麼了不起」,或是「我會一點但沒有很強(可我覺得這是客觀判斷)」。
- 擅長也喜歡學習知識、拆解與整理資訊。
- 他人評價:可靠,擅管理,能夠同時考量比較廣或遠的事。
- 目前問題:雖然心態開放、包容異己,但因此沒辦法大聲說出自己要「站在哪裡」(正因為都能理解,所以無法選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