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戰士日誌D7:個人對學習歷程的看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學習的歷程大概是這樣:
留下印象->概念形成->觀念建立->知識建構
  1. 留下印象:
    若非由感官等方式進入個人之經驗,無法被感知,自然無法成為自己的一部份。
  2. 概念形成:
    概念是人類思考最基本的元素,概念本身也具有分類的作用,經分類的概念較易於儲存,也較易於檢索使用。
  3. 觀念建立:
    概念和觀念有時是一致的,若真要區分,概念指的是事物的本質,觀念則是主體對事物主觀的看法。
  4. 知識建構:
    知識是以個人為中心的架構,是很個人性、具特殊性的存在,端看個人長期記憶的知識點的連結、組織程度、密度等等。
avatar-img
2會員
1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RGJ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備考鐵三角是1.生活型態 2.方法論 3.心態設定 生活型態 簡單說是習慣 即能否將備考融入生活中 或作為生活的中心 方法論 影響學習的效率 以及是否能有效記憶考用知識 心態設定 涉及心理素質、穩定度、動機程度等等
針對考點的學習像是一個大漏斗 從上到下 從大範圍到小範圍越來越收斂
選擇必須有絕對的正確答案 沒有含糊的空間 卻也因此考點可能更細碎
選擇考的是再認(recognition) 申論考的是再述(recall) 通常選擇會給較多的線索(cue) 申論一樣會給提示,但方向可以有很大的變化 最明顯的兩大題型是: 一、開放式申論題 二、閉鎖式申論題
概念學習(理解)先於事實記憶 組織法亦是記憶法的一種 將關聯之概念給群組起來 將一個觀念切割成不同小概念 前者是 grouping 的概念 後者是 chunking 的概念
目前首要目標 將選擇題考型練到穩定
備考鐵三角是1.生活型態 2.方法論 3.心態設定 生活型態 簡單說是習慣 即能否將備考融入生活中 或作為生活的中心 方法論 影響學習的效率 以及是否能有效記憶考用知識 心態設定 涉及心理素質、穩定度、動機程度等等
針對考點的學習像是一個大漏斗 從上到下 從大範圍到小範圍越來越收斂
選擇必須有絕對的正確答案 沒有含糊的空間 卻也因此考點可能更細碎
選擇考的是再認(recognition) 申論考的是再述(recall) 通常選擇會給較多的線索(cue) 申論一樣會給提示,但方向可以有很大的變化 最明顯的兩大題型是: 一、開放式申論題 二、閉鎖式申論題
概念學習(理解)先於事實記憶 組織法亦是記憶法的一種 將關聯之概念給群組起來 將一個觀念切割成不同小概念 前者是 grouping 的概念 後者是 chunking 的概念
目前首要目標 將選擇題考型練到穩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學習的發生過程其實涉及了人類的認知結構和記憶機制。沒有了解這些原理,教學可能事倍功半。以下是學習如何發生的核心概念,並從「認知負荷理論」的角度,解釋如何有效幫助記憶轉換成長期知識。 ▌學習的基本原理 學習的目的是將新知識轉變成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我們所具備的認知、判斷與信念皆是心智推論後的結果,那什麼是我們推論的基礎? 心理學中有一種概念叫作基模,它本身就是指我們自身的認知框架、知識模板與規則系統,通俗一點說就是一些常識與價值觀。基模會影響我們所構念的結果,在心智中形成新的概念時,過程中基模的存在會對概念賦予一些不同意義。就好比用不同波段
獨立思考應該是指運用自身的學識去形成屬於自己的獨特評價,面對全新的資訊、知識,不是直接記憶、接納它們,沒有一點屬於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容易形成教條式思維,有框架的思維會使思考經常受到約束。調用自身所擁有的知識儲備,去思考、對比、分析,從中獲取有用的知識並修正、改進自己或形成自己的觀點、評價。 心理學裡
大綱 說明我對知識體系與知識管理系統的定義,其次描述兩者的特性,包含它們相似處與差異,再者討論它們之間的互動關係,最後分享建立知識體系對我有何意義。 內容 甚麼是知識體系,它是指一個人的知識儲備,包含對知識點本身的一些自我的看法,並且這些知識點之間有明確的、清晰的脈絡與關聯性,換句話說就是這些
1. 掌握學習的三階段循環: - 學習的過程應包括具體階段、抽象階段和應用階段。具體階段是情報收集和紀錄體驗,學生應該積極收集相關資訊並詳細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抽象階段是抽象化、模型化和發現模式,這時候要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抽象的模型和發現其中的規律。應用階段是實踐和檢證,將所學知識
Thumbnail
大腦無法記住零碎片段的訊息,通常必須把那些新的資訊跟腦中原本已記住,也就是已經存在的訊息連結,才能永遠記錄下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大腦很喜歡自己編故事,也就是我們潛意識中會不斷地把外界的訊息合理化,那些零零碎碎的訊息,大腦自己會去從原本已有的背景知識以及經驗中,去提取相關的訊息來填
Thumbnail
在學習的這條路上總是形形色色,每個人當下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都很有可能影響到往後的自己。
觀念,也就是對於所觀看到的人、事、物,在於心中所產生的意念想法。 但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人、事、物,卻會產生不完全相同或是差異性的看法。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每個人的生長背景、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及自身的能力、興趣、身份地位、立場, 這些都會影響人的觀念養成方向。 因為人都有私心,所以
Thumbnail
知識、技能、態度是推進我們成長的三大支柱,知識讓我們擁有了了解世界的窗口;技能讓我們可以開始有能力改變世界;態度則決定了我們要用什麼心態去面對世界。三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這也是要獲得自我成長及突破所需要的關鍵。
在知識的海洋中,如何將普遍的資訊轉化為具有個人特色的知識,是一項既挑戰又充滿滿足感的工作。每一次閱讀、每一次實踐,乃至每一次思考,都是將外在資訊融入自我,創造知識的過程。以下是將資訊轉化為知識,並賦予其獨特個性的三個關鍵步驟。 步驟1 - 捕捉和吸收資訊:創造知識的第一步是廣泛地捕捉和吸收外部資訊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學習的發生過程其實涉及了人類的認知結構和記憶機制。沒有了解這些原理,教學可能事倍功半。以下是學習如何發生的核心概念,並從「認知負荷理論」的角度,解釋如何有效幫助記憶轉換成長期知識。 ▌學習的基本原理 學習的目的是將新知識轉變成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我們所具備的認知、判斷與信念皆是心智推論後的結果,那什麼是我們推論的基礎? 心理學中有一種概念叫作基模,它本身就是指我們自身的認知框架、知識模板與規則系統,通俗一點說就是一些常識與價值觀。基模會影響我們所構念的結果,在心智中形成新的概念時,過程中基模的存在會對概念賦予一些不同意義。就好比用不同波段
獨立思考應該是指運用自身的學識去形成屬於自己的獨特評價,面對全新的資訊、知識,不是直接記憶、接納它們,沒有一點屬於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容易形成教條式思維,有框架的思維會使思考經常受到約束。調用自身所擁有的知識儲備,去思考、對比、分析,從中獲取有用的知識並修正、改進自己或形成自己的觀點、評價。 心理學裡
大綱 說明我對知識體系與知識管理系統的定義,其次描述兩者的特性,包含它們相似處與差異,再者討論它們之間的互動關係,最後分享建立知識體系對我有何意義。 內容 甚麼是知識體系,它是指一個人的知識儲備,包含對知識點本身的一些自我的看法,並且這些知識點之間有明確的、清晰的脈絡與關聯性,換句話說就是這些
1. 掌握學習的三階段循環: - 學習的過程應包括具體階段、抽象階段和應用階段。具體階段是情報收集和紀錄體驗,學生應該積極收集相關資訊並詳細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抽象階段是抽象化、模型化和發現模式,這時候要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抽象的模型和發現其中的規律。應用階段是實踐和檢證,將所學知識
Thumbnail
大腦無法記住零碎片段的訊息,通常必須把那些新的資訊跟腦中原本已記住,也就是已經存在的訊息連結,才能永遠記錄下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大腦很喜歡自己編故事,也就是我們潛意識中會不斷地把外界的訊息合理化,那些零零碎碎的訊息,大腦自己會去從原本已有的背景知識以及經驗中,去提取相關的訊息來填
Thumbnail
在學習的這條路上總是形形色色,每個人當下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都很有可能影響到往後的自己。
觀念,也就是對於所觀看到的人、事、物,在於心中所產生的意念想法。 但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人、事、物,卻會產生不完全相同或是差異性的看法。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每個人的生長背景、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及自身的能力、興趣、身份地位、立場, 這些都會影響人的觀念養成方向。 因為人都有私心,所以
Thumbnail
知識、技能、態度是推進我們成長的三大支柱,知識讓我們擁有了了解世界的窗口;技能讓我們可以開始有能力改變世界;態度則決定了我們要用什麼心態去面對世界。三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這也是要獲得自我成長及突破所需要的關鍵。
在知識的海洋中,如何將普遍的資訊轉化為具有個人特色的知識,是一項既挑戰又充滿滿足感的工作。每一次閱讀、每一次實踐,乃至每一次思考,都是將外在資訊融入自我,創造知識的過程。以下是將資訊轉化為知識,並賦予其獨特個性的三個關鍵步驟。 步驟1 - 捕捉和吸收資訊:創造知識的第一步是廣泛地捕捉和吸收外部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