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告訴我們,人生只有一個時態就是「現在」。許多人為了不確定的未來而錯過當下的幸福,值得嗎? 追求成就並非幸福的必要條件,只要享受當下,好好生活就可以了,想想你的孩提時光,盡情玩樂時臉上真摯的笑容,不就是幸福最棒的體現。
從小父母總是教育我們,要用功讀書、努力工作,將來才會有成就。在社會價值觀底下成長的我們,總是習慣眺望遠方,把美好的將來當成忽視當下的藉口,這是本末倒置的行為。
看到這邊也不禁讓我再次思考,我們生活的社會,由普世價值觀所構成,若不追求世俗成就該如何自處?
歷經幾番深思,我認為阿德勒的理念並非拒絕追求成就,而是想告訴我們,成功只是手段,貢獻他人獲得幸福才是目的。「自我認同」僅是希望、信心與勇氣的起點,絕非要我們什麼都不做,永遠躺在舒適圈當中。應該要持續地付出行動,讓自己的價值不斷放大,從被動存在轉為主動貢獻,用正面的價值觀去影響身邊的人,讓這世界變得更好。若在這過程中,我們獲得了更多的社會成就,反倒能藉由這些力量為他人帶來更多貢獻,如同孟子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
心得總結
本書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幸福來自於對他人的貢獻」,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能力,無關財富與地位,只要改變念頭並勇敢行動,便能改變自己改變世界。
這本書其實內容不算多,但我還是花了幾個小時才看完,中間甚至闔上書思考好一陣子。當我們在閱讀哲學或心理類型的書籍,經常會遇到與自己觀念衝突的地方,甚至不同學派的說法也可能南轅北轍,若不經思考全盤接受,反而容易對自己的認知體系帶來極大的困惑。
我個人建議,未接觸過阿德勒心理學的朋友們,不要直接閱讀這本書,可以先從《被討厭的勇氣》開始看起,裡頭對阿德勒的思想講述得較為全面,能看清個體心理學整個輪廓,篩選出適合的觀念,才能真正融匯成自己的智慧。
若想看更多「閱讀筆記」分享,歡迎到我們的臉書粉專「知識拼圖」按讚追蹤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