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瞥十多萬的潛能開發營《東尼羅賓斯:做自己的大師》感動與存疑心得

2023/04/29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提醒:本文會談到本片中東尼羅賓斯的故事,但不會談到參與者的故事。)

《東尼羅賓斯:做自己的大師》Tony Robbins: I Am Not Your Guru

此紀錄片拍攝東尼羅賓斯2016年度「與命運約會(Date With Destiny)」seminar的六天實況,包含活動現場、幕後流程與相關人員的訪問,總計約兩小時片長。
「與命運約會」的報名官網上寫著“重新改造你的心智、重新設計你的人生”(REWIRE YOUR MIND. REDESIGN YOUR LIFE.)依照東尼的說法,這場活動適合的是渴望更多的人、想要往前邁進的人。
有多少呢?每年線上線下的參與者約有2500人,來自世界各地,聽著即時翻譯,每天投入12小時以上,並願意付4995美金(2016年的價格)。
絕大多數的人都是沖著東尼的魅力來的。東尼羅賓斯 (Tony Robbins)是美國知名的激勵演說家,也是自助跟潛能開發領域的佼佼者,他在暴力與貧困的家庭環境下長大,但靠著重塑自我意象跟溝通才能,一步步打造出輝煌事業。
看本片前,我僅聽聞他的名聲,知道很多國內外的成功學跟潛能開發課或營隊,多少仿效他的內容跟風格,像是長時間使學員沈浸在激昂的團體活動裡,好達到「轉變潛意識」的效果。我因為學過催眠,在觀看本看時,覺得會場就像大型的催眠池,但催眠是一種技術,操作它並無問題,重點在於催眠的意圖目的與效果是什麼?
本片有讓我感動哭泣的橋段,也有讓我存疑跟不認同的地方,本文想綜合聊聊我從本片所感受的「東尼風格」、導演的視角,及我的想法

敲開你潛意識的枷鎖

本片一開始,就是東尼與某位參與者的近距離對話,東尼散發出一股強大的自信,言詞堅定,加上他近200公分的身高與壯碩體型,很難不使人出現可畏的反應。
他的演說特色強烈,不忌諱髒話或罵人,對我來說有時侵略感過強且粗暴。但不可否認他的演說技巧跟抓到痛點的能力很強,讓人在他面前徹底誠實、脆弱。觀者很明顯可以看到每個站起來分享自我的參與者,在東尼面前都像個無所遁形的孩子,被他引導、訓斥、安慰、說服。
東尼總是運用幾個簡單的問題,挖出對方潛在的癥結點,並闡述之間的因果,再讓對方反思決定是否改變,或下一步該做出什麼行動。
東尼引用佛洛依德的說法,認為我們過往曾經歷某些負面事件,某部分的我們停留在那個時點無法前進,因而限制我們體驗人生。因此,整場活動就是要你回到過去的關鍵時點,徹底釋放自己,然後創造你想要的自己
改變可以瞬間發生」東尼說。

回溯創傷與天賦起源—東尼的經驗與投射

拖著我們的「關鍵點」,十之八九的情況下,東尼會指向父母。他會問被點名到的人有關父母的問題,不論此人認為他的父母很糟或很棒,東尼都有他的闡釋認定,好似所有的困境都源自人們與父母的關係。
我對於這環節有疑慮是因爲,考量會場高度的催眠氛圍、東尼的權威角色及其個人經驗的投射,參與者在極短的時間下,可能只是配合東尼的引導,接受了東尼的認知跟建議。
東尼與父母的關係影響他極深,尤其他年輕時與母親間的相互依存,造就他從小便能敏銳觀察人的身體、情緒反應,懂得如何取悅、保持酗酒及藥物上癮的母親鎮定,他說自己成為“實戰的”心理學家,在學校也是愛搞笑、使人入迷的開心果。
後來他遇到師長貴人,提醒他他真正的天賦是溝通,不是取悅。老師給了他一篇演講稿“勝利的意志(The Will To Win)”,要東尼好好思考這是不才是他的人生跟「他」。
東尼被那篇演講稿深深打動,他的內在瞬間蛻變,看見自己有如「勝利的意志」的體現,這股意志帶他走過可怕的童年與家庭生活,現在他準備有意識地運用這意志,打造成功的「東尼羅賓斯」。
我們總認為人生不該有問題,但問題形塑了我們。
東尼認為人生的問題都在為我們服務,他的家庭創傷成就了他的天賦(也許也讓他傾向從人的童年跟父母關係找問題跟解答)。
後來,他聽從老師建議參加數場演講比賽,場場奪冠。他的天賦顯而易見,舞台上的他充滿影響力跟說服力
但我覺得影響力跟說服力不完全等同溝通力,前者只是後者的方式之一。當我們與人溝通時,並非時刻要發揮影響跟說服力。
可是會場從頭到尾的設計,都在為東尼的影響說服力打造最佳環境。

群體融合感的營造

多數的參與者,我猜應該都想從東尼身上得到啟發,或滿懷希望借此活動改變自己,等於參與者本身已具備較高的被說服意願,也想要「重新改造心智(rewire your mind)」。
人們帶著期待,進入鼓動人們亢奮的會場,音樂、燈光、舞蹈無不使你保持精神振奮,有種立即行動、勇於表現自我的體感。
另外,參與者經常被鼓勵展現肢體接觸(擁抱、親吻)跟親密表達(說我愛你),使群體能相互敞開、消彌界限跟差異,也讓會場間的情感流動更容易跟同步
這種群體融合且共好的氛圍營造在宗教上很常見,大概也是為何有些人會說東尼的會場就是cult。我僅以本片呈現的內容來看,還不至於有同樣的評價,但這種場合確實會讓人鬆開防備、打開人際交往的寬度,更重要的是願意顯露自己的脆弱,因為有受到團體保護、支持與愛的感覺
我反而覺得這才是此活動珍貴之處,是參與者凝聚出的連結跟各異的個人故事,成就了精彩感人的活動,不光是東尼對參與者的問題所下的評論或引導改造。

東尼的演說風格與角色扮演

東尼對參與者的評論跟互動引導,我有時不太認同。首先是部分粗暴的語言跟肢體(如抓人的頭髮),使他原本就可畏的形體形象更強化,這或許增加他的說服力道,卻不是我認為「平等」的方式。當鏡頭帶到某些近距離的溝通時,螢幕外的我也會對東尼不可預測的溫柔或粗暴行為,感到某種壓力。
這股難以抵禦跟預測的壓力,變成他作為場內權威的武器。
即便導演也有呈現其他在場者,因東尼突然的粗暴產生的驚訝神情,但被針對的參與者承受了一切,這些人有無可能因此產生心理的恐怖傷害,只是隱藏起來?
二是我覺得東尼不僅散發明顯的男子氣概,也認同性別的刻板表現,尤其男性就該態度堅決,像頭獅子般威武,而不該是頭吃草的溫柔羊。一個不會說話溝通的男人是因為他是男人,很會說話溝通的男人則是「女性化的傢伙」。一名柔順的男人被東尼說是因為父親的控制造成,但這不是真正的「他」,「他」應該覺醒,變回那頭能大聲咆哮、震撼全場的獅子。
短短的問答就斷下的因果是真的嗎?
男子做到震撼全場的咆哮,但這真的是真正的「他」嗎?還是他只在配合一位也像父親,有控制欲、一副不容置疑的人的要求?
所有在現場被挑選到的人,曝光在巨大的會場螢幕上,所有人都注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當他們快速「轉化」自己,獲得的就是全場的歡呼與愛,襯著勝利音樂的背景。
一個女人現場做到電話向男友說出殘酷的「真心話」後,她不停流淚,周圍群眾不停為她鼓掌支持,東尼問她是如何才能感受到周圍這麼多人的愛跟敬意?
「當我們做了正確的事?」她遲疑地說。
她真的做了正確的事嗎?是對「誰」正確?我們需要陌生人的敬意跟愛,來鼓勵自己做正確的事嗎?
會場就像個劇場,所有人都扮演著某個角色,問題只是,我們有沒意識到自己可能在扮演,編劇跟導演又是誰

導演的意圖跟視角

看完本片後,我覺得很像看完一部明星演唱會的幕前幕後實錄,情緒豐沛、令人感動,同時也做到廣告宣傳東尼的效果。
導演Joe Berlinger受訪時說,他想將自己曾在會場中經驗的正面感受,紀錄傳達出去。過去,他也是帶著猶疑的心情參加東尼的活動,結果就如片中所呈現的那樣,他自然地敞開內心的脆弱,感受群眾的同志情誼,讓他對於生命更加感恩。
他跟東尼都曉得會場中的情感張力才是最核心的,並非東尼本人(not your Guru),而他也儘可能呈現這股氛圍,提供觀影者思考自己的人生與人性光輝的美好。所以,這不是旨在調查或深究人物事件的紀錄片,也沒有要追求客觀平衡的材料。
我想導演確實辦到他的意圖,整部片都是滿意感動的正向結果,然我很好奇片中曾閃過那些勇於站起來,表達自己到第五天仍舊無感、沒有突破的人,他們的心聲。但導演只用東尼要大家寫下的一句話帶過此處:
待在頭腦,你就死定了(stay in your head, you dead.)」。

不同的「成功」價值觀與性情表達

談東尼跟他的活動適合誰之前,我覺得有個重要的前提應該點出,那就是東尼對成功的價值觀,是否與你我相符
他說:「幸福與快樂是建立在不斷進步之上。」人不該停留在現況,也不該滿足於現況。東尼完全體現自己的價值觀,時常做各種運動跟自我增強的暗示激勵自己,而保持正面想法跟振奮精神就可提高能量,讓人更有動能跟自控力去打造想要的自己。
我卻浮現不停跑著滾輪的老鼠圖像。好似永無止盡地狂熱追尋跟賽跑,眼光永遠向前、無法安定,也不認為自己已足夠。
另外,為何一定得把自己搞得很激動高昂才能有動能呢?安靜一樣有力量堅定的心有各種表情,有的亢奮、有的內斂有些人要嘶吼宣示才能鞏固信心,有些人則默默在心底刻下不可動搖的決心,無人得知
《反叛》一書曾提到:
「外向者往往比內向者更有表達力,能展現更多熱情,但言語、聲調、肢體並非瞭解我們內心熱情的線索,只是反映了我們的簡報技巧跟個性。重點還是要檢視一個人做了什麼,不是說了什麼。」
或許因為我是內向高敏感人,要我長時間處於亢奮狀態,反而很耗我的能量,要在亂哄哄的場地大聲嘶吼討論更是。東尼的場子對內向高敏人來說可能很辛苦,也會讓我們覺得需要特別扮演一個很不像自己的人。
所以還是看紀錄片,隔著螢幕感動一下最好了~
大概就是一些觀念的差異。到頭來,就算我也有渴望,我更希望自己不用創造出另一個我想要的「我」,而是一直跟著現在我所樂見的「我」持續相處,不管我做到或沒做到什麼事,都不影響我還是我

相關影音:
IG@Dreamyaks
FB@Dreamyaks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28會員
58內容數
--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