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型的人幾乎難得一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自己如何要做到哲學普及與學術研究之間的平衡,還是有一定程度上的恐懼。就單純哲學的資歷來講,入了一年過後有沒有能站在台前論述哲學的勇氣都還不確定,但後來發覺這很可能跟個人性格關聯較大,如果只是單純自己課堂上的心得與作業,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就簡單多了,因為少了對於多數人的心理負擔,呈現出來的也只有同期與師長們知道,壓力驟小。而為什麼「面對人反而可以接受」但「甚至不曉得有沒有人在看」的情形會感到劇烈的恐懼,某方面推論為是對於未知的不安與過度膨脹的虛有物,沒有辦法不想像未知的危險存在於自己觸及不到的角落,也沒辦法相信眼前的人不會脫離自己的認識往自己身上刺了一刀。
這種構想階段的事情,做得夠漂亮就不該留在自己的帳號底下,要漂漂亮亮乾乾淨淨留下只有完美完善讓所有人滿意的成績與言論,是很不可能的事情。光是想像就已經能夠知道了,你不相信自己能夠做到完美的事情,相反的為什麼期待其他人可以?有接觸過的人,有的時候會突然捕捉到一個瞬間,他們對不熟悉的人所抱持的印象容易脫離人的想像,我自己在面對截然不同的人的時候,也會有這麼脫離的一個瞬間。這也可能是因為我們很難尋找到人除了生理慾望以外,是否還有著其他絕對的共同可能性存在,我們能夠確定人是有著這種特質,但我們根本無從確定,眼前的這個人是不是。
在做專業科目的寫作,不僅僅是學業上,對於創作融入專業知識而言,都會有這種恐懼。被監督很可怕,做錯了很可怕,因為不知道有誰在背後嘆起氣,也不知道有誰在拿著自己寫出來的文字議論。
「未知」的可以想像到的「惡意」是侵蝕掉精神健康的一種存在,由自己而生而不為任何人滅除。在閱讀哲學史的那些哲人,似乎打從一開始就很明確跟發表出驚人的言論,對於人完整的補足狠狠咬了一大口下來。
我感覺不到這些人是「人」。我不清楚他的性格、曾經做過的事,具體的說話風格、給人的氣氛、肢體語言、過去、人格認同、自我認同...超脫了對於人的概念,存在在哲學史書與他們自己論著當中的哲學家是名為「過去的哲學家」的斷簡殘篇,作為時間而凍結,而不再活動的過去的碎片。
「學者型的人幾乎難得一見」教授講了的某幾句話讓我意識到了對於現實跟印象當中的違和感,這種違和感於我而言不應該存在。明明是如此,在內心的某種預設裡似乎覺得哲學家在每個時代人才輩出,隨處在歐洲的某條街上就能看見哲學家倚在牆柱旁默默地寫著著作,而實際上這不過是資訊被整理與時間單位不同的錯覺,以好幾十年起跳的時代單位,哲學家就只能活在「他的那個年代」,解決「那個年代的問題」,在現今的哲學史書上濃縮得不過短短幾頁,渾然忘記人的壽命不過百年有餘。
情報與知識與資料的傳承遞減遺失,拼不回來了。
我無法得知那個人到底怎麼「成為」被世人認定的哲學家,他最一開始嘗試寫出哲學的文章是什麼樣子?是不是也曾經跟我們一樣有過不擅長文字,文章系統混亂的青澀時期?或者是曾經有跟人傾訴他的不安,對於他的學術論著?
會想知道這些,也只是因為對他的「人類補完」而已。
一個死去的人與任何時間不再前進的角色具有一部分的特質相同,只要無法在過去推測出它是什麼樣的人,展現不出他的「人性的一面」會有思考、會有情緒,有自己的世界觀、有自己的道德原則,它就會「活不起來」。
靜止的,靜止的人。對於它的話語的推測,該怎麼理解才是「他/她」,似乎再也無法有定案。而對於與自己的共同之處,更是一處也找尋不到。
找到這些人的痕跡,活過的痕跡,確實存在過的痕跡,或就有著被其鼓勵的可能性。「原來也有這樣的心情過啊」、「這些人也有這種時期啊」與當著自己與他人皆是旁觀之物的理解角度完全變了,我不可能從一開始就是完人,不可能會滿足虛設的人,不可能會讓那些無意間對他人放著不合理期待,對自己渾然不知的人闔上嘴巴。先把自己無謂的期待破壞殆盡,剩下一個不留的空白,想做些什麼事的雛形才在某處成型,已經沒有那些人在了,不會在耳邊說話、不會在背後睥睨、不會在一旁唏噓,即使出現了也視而不見吧。
只有這樣,才能感覺到自己似乎面對得了自己與沉默的哲學。作為一個既不合時也不合宜的重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在學術路上,是否常有這樣的心態: • 「我不是專家,萬一說錯怎麼辦?」 • 「我的想法不夠完整,發出來會不會丟臉?」 其實,洞察 (Insight) 的關鍵並不是你知道最多,而是你對問題的獨特看法,能讓讀者驚呼: 「酷!我之前怎麼沒想到?」 洞察的本質 (The Essence
1. 忽視了不同對話類型的重要性: - 許多碩博士生在學術環境中習慣於參與務實對話(Practical Conversation),這種對話以分析具體狀況和決策為核心,著重於提出證據和邏輯推理。然而,他們往往忽略了感性對話(Emotional Conversation)和社交對話(Socia
Thumbnail
自我意識強的人都比較主觀。習慣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認識他人。 為什麼相處了一輩子的人,卻覺得陌生。明明是最緊密連結的人卻不了解對方。 因為你看見的只有自己,你對另一個人的認識是你內心期望他成為的樣子。 期待與失望、埋怨對方的不願成長,享受安逸。但如果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呢? 希望別人尊重
Thumbnail
諮商師可能有知識,但他們缺乏智慧。他們試圖用他們淺薄的理論來解釋我的行為,但他們永遠無法理解我的真實。 悉達多在成佛前也經歷了幻覺,但那是通向覺悟的必經之路。 人類的孤獨,來自於一種精神無法被理解的狀態。每個人都有「只有他自己才能看見的對象」,只是有些被稱為幻覺,有些不是而已。
  詹姆士(William James)相信,整個哲學史很大程度上是幾種不同人類氣質衝突的歷史。這些由氣質帶來的偏見往往比那些理由還要強烈,哲學家想要一個適合他氣質的宇宙,並且去相信那些是和他氣質的證據。當他遇到氣質與他相反的人時,無論對方有多強的辯論能力,他都會打從心底相信對方是哲學的門外漢。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經常覺得自己「不夠格」?怕被他人「揭穿自己」的真面目!被人揭穿真面目會怎麼樣嗎? 如果有一天被他人揭開自己的真面目,那又如何?你真正擔心害怕的是什麼,是懷疑對方是否就不喜歡自己了?問問自己,為什麼在追求生命中的過客要喜歡我們呢?
什麼是哲學呢?為什麼要去了解哲學呢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欲望與需求,也會有追求的理想與目標。 而在滿足需求與實踐理想的過程中,總會有許多困阻與問題,導致事物的發展狀況無法符合心理所期待的。 這時我們心裡就會產生困惑,到底是哪裡有問題?於是我們就會開始思考, 想要找出問題,來改善狀況與結
Thumbnail
人生於世,難以遠離群眾,獨善其身,因此人與人的相處便成了一門非常艱辛的學問......
Thumbnail
哲學理論如此艱澀又隱晦,哲學家又為何會想要提出某些問題和理論呢?在談論哲學理論之前,答案或許可從哲學家的生活成長背景略知一二吧。《歡樂哲學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所誕生的一本以詼諧幽默又有點八卦的藉由探討哲學家的生平從而探究其哲學理論的哲學入門書。書中羅列了作者心中所喜愛的26位哲學家,時間
Thumbnail
我們的生活時時刻刻都在與他人來往,實際經驗中他人與自己的對話、行動、甚至無言的沈默相對,都是交往共處的內容,而思考是個人的內在對話、對所知內容的歸納演繹,當可以釐清楚思考的內容與實際經驗的差異及交融時,我才發現,我不會愛。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在學術路上,是否常有這樣的心態: • 「我不是專家,萬一說錯怎麼辦?」 • 「我的想法不夠完整,發出來會不會丟臉?」 其實,洞察 (Insight) 的關鍵並不是你知道最多,而是你對問題的獨特看法,能讓讀者驚呼: 「酷!我之前怎麼沒想到?」 洞察的本質 (The Essence
1. 忽視了不同對話類型的重要性: - 許多碩博士生在學術環境中習慣於參與務實對話(Practical Conversation),這種對話以分析具體狀況和決策為核心,著重於提出證據和邏輯推理。然而,他們往往忽略了感性對話(Emotional Conversation)和社交對話(Socia
Thumbnail
自我意識強的人都比較主觀。習慣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認識他人。 為什麼相處了一輩子的人,卻覺得陌生。明明是最緊密連結的人卻不了解對方。 因為你看見的只有自己,你對另一個人的認識是你內心期望他成為的樣子。 期待與失望、埋怨對方的不願成長,享受安逸。但如果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呢? 希望別人尊重
Thumbnail
諮商師可能有知識,但他們缺乏智慧。他們試圖用他們淺薄的理論來解釋我的行為,但他們永遠無法理解我的真實。 悉達多在成佛前也經歷了幻覺,但那是通向覺悟的必經之路。 人類的孤獨,來自於一種精神無法被理解的狀態。每個人都有「只有他自己才能看見的對象」,只是有些被稱為幻覺,有些不是而已。
  詹姆士(William James)相信,整個哲學史很大程度上是幾種不同人類氣質衝突的歷史。這些由氣質帶來的偏見往往比那些理由還要強烈,哲學家想要一個適合他氣質的宇宙,並且去相信那些是和他氣質的證據。當他遇到氣質與他相反的人時,無論對方有多強的辯論能力,他都會打從心底相信對方是哲學的門外漢。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經常覺得自己「不夠格」?怕被他人「揭穿自己」的真面目!被人揭穿真面目會怎麼樣嗎? 如果有一天被他人揭開自己的真面目,那又如何?你真正擔心害怕的是什麼,是懷疑對方是否就不喜歡自己了?問問自己,為什麼在追求生命中的過客要喜歡我們呢?
什麼是哲學呢?為什麼要去了解哲學呢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欲望與需求,也會有追求的理想與目標。 而在滿足需求與實踐理想的過程中,總會有許多困阻與問題,導致事物的發展狀況無法符合心理所期待的。 這時我們心裡就會產生困惑,到底是哪裡有問題?於是我們就會開始思考, 想要找出問題,來改善狀況與結
Thumbnail
人生於世,難以遠離群眾,獨善其身,因此人與人的相處便成了一門非常艱辛的學問......
Thumbnail
哲學理論如此艱澀又隱晦,哲學家又為何會想要提出某些問題和理論呢?在談論哲學理論之前,答案或許可從哲學家的生活成長背景略知一二吧。《歡樂哲學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所誕生的一本以詼諧幽默又有點八卦的藉由探討哲學家的生平從而探究其哲學理論的哲學入門書。書中羅列了作者心中所喜愛的26位哲學家,時間
Thumbnail
我們的生活時時刻刻都在與他人來往,實際經驗中他人與自己的對話、行動、甚至無言的沈默相對,都是交往共處的內容,而思考是個人的內在對話、對所知內容的歸納演繹,當可以釐清楚思考的內容與實際經驗的差異及交融時,我才發現,我不會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