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泥沼:錯失中的歡樂與價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你平常會害怕錯失一些事情嗎?

擔心錯過新聞、新知、新潮流,深怕在自己的生活圈中資訊落後....…

網路世代下「資訊」的增加也帶動了「雜訊」的增長。人們對於錯失的恐懼也隨之加劇…

在這個世代,我們日益擔心錯失一些事情,包括新聞、新知、新潮流,深怕在自己的生活圈中資訊落後。習慣性地追查任何新訊息或最新動態,不論是在吃飯、排隊,甚至是走路,只要沒有用到雙手,就會瀏覽手機上的社群媒體。

我們可以看到在社群網站中許多人有可觀的好友人數,但他們的生活真的過得充實與快樂嗎?

其實不然,有的人檯面之下是非常寂寞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容易,表面上關係看似被拉近,但心靈的距離卻逐漸變得更加疏離。

人們以社群媒體上的「關注」、「喜歡」衡量自身價值。這種行為不僅容易讓人產生斷網焦慮症,而且還可能忽略了,現實生活中那些更為重要的事物,忽視真正愛我們的人。像是要關心身邊朋友的時候,用打電話替代了見面,用訊息替代了打電話,影響了生活當中的親密關係。

或許,我們沒有辦法直接斷除網路的使用,但至少可以盡量減少使用的頻率,降低網路世界的負面影響。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利用網路以外的休閒娛樂,各種運動、娛樂等等,保持與世界的交流接觸。

這個網絡資訊頻繁使用的時代,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深陷於錯失恐懼的族群。一時之間或許改變不了,但如果不願一輩子都被科技綁架,不妨定期安排一個日期或幾個小時,稍微離開一下社群媒體,好好享受一下不必被「即時」追趕、緩慢與錯過的美好吧。

#馭心坊 #生活平衡 #積極生活 #自在生活 #高效生活 #心理 #心靈 #心理學 #社會 #社會觀察 #生活 #實踐 #生活實踐 #文案 #學習 #成長 #學習成長 #自我成長 #正能量 #獨立思考 #斷網 #網路 #社群媒體 #網路世代 #焦慮 #科技 #資訊 #網路資訊 #雜訊 #混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充斥著大量資訊的時代下,如何「獨立思考」並小心篩選所要吸收的信息,往往是影響我們價值觀與人生走向的一個重要課題。關乎了我們度過的是一個自主的人生,還是只是別人的人生。 吸收大量的知識看似是一件好事,但是若沒有仔細地去思考一些知識可能無用甚至有害的可能性,將為我們帶來難以預想的後果。
冥想練習是我經常在睡前會做的事,長久下來,不僅比較能放鬆、平靜,也覺得自己越來越知道自己要走的方向是什麼,更能從容應對生活的各種挑戰。 另外,練習感恩,也有人稱作「感恩日記」,是我近幾個月來開始陪著我媽做的事。
我們可以嘗試在生活中,將過去經驗、未來目標與當下做平衡。當我們學會在這三者之間取得平衡,勢必能使我們生活得更加自在與高效,更好的活出自己想過的生活。
接受自己的陰暗面對於個人成長和自信心有其重要性。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接受自己的問題和挑戰,而選擇逃避或否認它們。相反地,我們需要勇氣和決心去解決這些問題,這樣我們才能變得更加強大與自信。
      陰暗面可以是我們的缺陷,例如消極、焦慮、憤怒、恐懼、懶惰、自私、自我懷疑等等。這些缺陷常常被我們隱藏,因為我們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的短處。然而,只有當我們接受自己的陰暗面時,才能真正地成長和改變。
約翰 • 杜威(John Dewey)說:「人類本質裡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 當現代醫學的治療有限時,則更凸顯人文關懷的價值。藉由關懷與理解,我們使他人感受到被重視、自己具有重要性,便能支持著對方繼續對生活抱有希望,持有正向積極的能量。
在充斥著大量資訊的時代下,如何「獨立思考」並小心篩選所要吸收的信息,往往是影響我們價值觀與人生走向的一個重要課題。關乎了我們度過的是一個自主的人生,還是只是別人的人生。 吸收大量的知識看似是一件好事,但是若沒有仔細地去思考一些知識可能無用甚至有害的可能性,將為我們帶來難以預想的後果。
冥想練習是我經常在睡前會做的事,長久下來,不僅比較能放鬆、平靜,也覺得自己越來越知道自己要走的方向是什麼,更能從容應對生活的各種挑戰。 另外,練習感恩,也有人稱作「感恩日記」,是我近幾個月來開始陪著我媽做的事。
我們可以嘗試在生活中,將過去經驗、未來目標與當下做平衡。當我們學會在這三者之間取得平衡,勢必能使我們生活得更加自在與高效,更好的活出自己想過的生活。
接受自己的陰暗面對於個人成長和自信心有其重要性。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接受自己的問題和挑戰,而選擇逃避或否認它們。相反地,我們需要勇氣和決心去解決這些問題,這樣我們才能變得更加強大與自信。
      陰暗面可以是我們的缺陷,例如消極、焦慮、憤怒、恐懼、懶惰、自私、自我懷疑等等。這些缺陷常常被我們隱藏,因為我們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的短處。然而,只有當我們接受自己的陰暗面時,才能真正地成長和改變。
約翰 • 杜威(John Dewey)說:「人類本質裡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 當現代醫學的治療有限時,則更凸顯人文關懷的價值。藉由關懷與理解,我們使他人感受到被重視、自己具有重要性,便能支持著對方繼續對生活抱有希望,持有正向積極的能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反映了從平成時代到網路世代的生活差異,描繪了過去下班後的放鬆與現今社交媒體依賴的對比。作者表達了對新科技影響下社交模式變化的無奈和困惑,以及面對同學和家人無法避免的網路互動,讓人懷念過去那個簡單的時代。文章提供了對於新舊世代人在網路與社交之間的碰撞思考。
被這些網路社群媒體淹沒,讓人感到疲憊。好像一直沒有休息完整,深深覺得應該要好好執行數位排毒,比如:減少滑threads、ig。然後發現生活沒有這些訊息,也不會怎樣。
Thumbnail
正在閱讀文章的你,如同現代社會的每個人都深陷在一個無法逃避的數位環境中。透過智慧手機和各類社交平台,如:TikTok、WeChat 等等,我們隨時隨地接觸資訊、分享生活,並獲取新聞。然而,認知操控的風險也正逐漸顯現。演算法、大數據分析,以及背後隱藏的商業利益與政治意圖,讓數位世界不再是中立的資訊來源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Z世代在社交模式上的變化,研究揭示年輕人面臨的「友誼衰退」以及線上交友的潛力。隨著社交App的興起,年輕人的交友方式變得更加靈活和多樣,並以「找搭子」的概念形成新的交友文化。此外,文中還提到Z世代對於負面情緒的反思與拒絕,強調追求快樂的生活態度,充分展示了現代社交的複雜性與變革。
Thumbnail
本文探討社群媒體引發的焦慮情緒,從個人經歷出發,以社群媒體為舞臺的比喻,分析資訊接收者與內容發布者的焦慮來源。提供對策,強調回歸內涵,持續修煉內力以提升內容質量,並提醒讀者關注自身生活,不必追求虛幻的網路標準,而是選擇對自己有意義的資訊。希望這些思考能幫助讀者更好地面對社群媒體帶來的挑戰。
Thumbnail
前陣子看了一部紀錄片,主題談的是集體焦慮(collective anxiety)。 眼前是一個資訊量爆炸,製作與散播訊息門檻極低的世代,濾鏡之內的比較、濾鏡之外的真實,流量當道、風向正確,我們都無可避免必須承受喧嘩下的焦慮。 傳統和多元依舊有許多矛盾未解,我們不知不覺成了焦慮世代。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關心則亂」這個古老的習語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貼切。我們每天都被海量的新聞、社交媒體帖子和即時通訊轟炸,而算法又不斷根據我們的興趣推送相關內容,讓我們很容易陷入一個封閉的資訊茧房。 讓我們來看一個典型的案例。小王最近剛當上爸爸,對孩子的一切都格外關心。有一天,他在新聞
社群,臉書,群組,現代人無法割捨使用網路,現實世界許多爆表壓力和傷痛,包袱,在個體資料的保護機制和虛擬世界中,心靈最脆弱或真實面得已盡情釋放;即時對話反饋和虛擬人設,初期的心裡缺損角落滿足感十足後,方便性和個人化,現代人沉溺網路成為鍵盤手,幾乎是日常與不可逃避的事了。 然而心存善良,沒有評估文字風
Thumbnail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人們接收了大量資訊,導致淺碟化思維和人際關係表面化。本文探討了這一現象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法。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反映了從平成時代到網路世代的生活差異,描繪了過去下班後的放鬆與現今社交媒體依賴的對比。作者表達了對新科技影響下社交模式變化的無奈和困惑,以及面對同學和家人無法避免的網路互動,讓人懷念過去那個簡單的時代。文章提供了對於新舊世代人在網路與社交之間的碰撞思考。
被這些網路社群媒體淹沒,讓人感到疲憊。好像一直沒有休息完整,深深覺得應該要好好執行數位排毒,比如:減少滑threads、ig。然後發現生活沒有這些訊息,也不會怎樣。
Thumbnail
正在閱讀文章的你,如同現代社會的每個人都深陷在一個無法逃避的數位環境中。透過智慧手機和各類社交平台,如:TikTok、WeChat 等等,我們隨時隨地接觸資訊、分享生活,並獲取新聞。然而,認知操控的風險也正逐漸顯現。演算法、大數據分析,以及背後隱藏的商業利益與政治意圖,讓數位世界不再是中立的資訊來源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Z世代在社交模式上的變化,研究揭示年輕人面臨的「友誼衰退」以及線上交友的潛力。隨著社交App的興起,年輕人的交友方式變得更加靈活和多樣,並以「找搭子」的概念形成新的交友文化。此外,文中還提到Z世代對於負面情緒的反思與拒絕,強調追求快樂的生活態度,充分展示了現代社交的複雜性與變革。
Thumbnail
本文探討社群媒體引發的焦慮情緒,從個人經歷出發,以社群媒體為舞臺的比喻,分析資訊接收者與內容發布者的焦慮來源。提供對策,強調回歸內涵,持續修煉內力以提升內容質量,並提醒讀者關注自身生活,不必追求虛幻的網路標準,而是選擇對自己有意義的資訊。希望這些思考能幫助讀者更好地面對社群媒體帶來的挑戰。
Thumbnail
前陣子看了一部紀錄片,主題談的是集體焦慮(collective anxiety)。 眼前是一個資訊量爆炸,製作與散播訊息門檻極低的世代,濾鏡之內的比較、濾鏡之外的真實,流量當道、風向正確,我們都無可避免必須承受喧嘩下的焦慮。 傳統和多元依舊有許多矛盾未解,我們不知不覺成了焦慮世代。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關心則亂」這個古老的習語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貼切。我們每天都被海量的新聞、社交媒體帖子和即時通訊轟炸,而算法又不斷根據我們的興趣推送相關內容,讓我們很容易陷入一個封閉的資訊茧房。 讓我們來看一個典型的案例。小王最近剛當上爸爸,對孩子的一切都格外關心。有一天,他在新聞
社群,臉書,群組,現代人無法割捨使用網路,現實世界許多爆表壓力和傷痛,包袱,在個體資料的保護機制和虛擬世界中,心靈最脆弱或真實面得已盡情釋放;即時對話反饋和虛擬人設,初期的心裡缺損角落滿足感十足後,方便性和個人化,現代人沉溺網路成為鍵盤手,幾乎是日常與不可逃避的事了。 然而心存善良,沒有評估文字風
Thumbnail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人們接收了大量資訊,導致淺碟化思維和人際關係表面化。本文探討了這一現象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