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長思維看待閱讀《還煩惱嗎?樊登的人生智慧解答》讀後心得1

2023/05/1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在讀書的時候是否會有焦慮呢?
想到讀書,好像就想起學生時期那個沈重的書包,裡面裝滿了自己不太感興趣的書,為了「未來」著想,得要把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吞下去,內心就會蹦出許多想法諸如:「我學三角函數幹嘛?」「歷史是死人的事情關我什麼事?」之類的疑問。
台灣好多人長大以後厭倦讀書,可能是學生時代對讀書這個行為的負增強,或是無法在短時間內看到成效與回饋,「儘管八成的台灣人認為讀書很重要,但台灣人每天平均只讀書23分鐘,而被台灣人視之為偶像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每天閱讀五小時。」褚士瑩在商業週刊的文章說道。
整篇文章有一種憤慨感,他提到曾經與一位在美國波士頓衛斯理大學任教的朋友吃飯時,她說出他對現在大學生的觀察:她認為網路確實讓同學能接觸到的層面很廣,對各類事情也都充滿興趣與好奇,各種話題其實都可以討論上兩句,但兩句之後,便無法再深入討論了,她認為是這些孩子從小到大都沒有從頭到尾讀完整本書。
現代人很少不識字,也是滿街的大學生,台灣出版界的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卻提出「第三類文盲」,強調資訊爆炸的同時,還需要有資訊過濾及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照單全收,在假新聞與似是而非的資訊漫天飛的環境,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則成為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
樊登在〈讀書越多,我卻越無知,怎麼辦?〉中的一段話:「為什麼別人了解到更多的知識會感到興奮、幸福,而你卻表現為焦慮?問題在於,你目前還只是一個固定型心態的人,你把自己放在了和其他人的對比當中,覺得『樊老師比我知道得多』…你會跟別人比,比完了就覺得自卑」「你果你用對比的心態在人生中打拼,內心就會永無寧日」
如果讀書的心態,如同在學生時期一樣,只是在比較,甚至比考試成績,那讀書便不會有成就感,如果轉換成以「成長型心態」去面對讀書這件事,也就是「今天的我要比昨天多知道一些事情」,才能夠真正開始享受閱讀的樂趣。
褚士瑩:「對我來說,學習最美好的滋味,確實就是在不用考試之後才開始的。」
如今讀來,實在點滴在心頭,我真正感覺到讀書的樂趣,確實是在大學畢業之後,在軍旅時期讀著沒人逼迫我讀的九歌出版社的年度散文選,沒有實質用處,卻陶冶著當時枯燥乏味的生活。
我目前的體會其實也跟禪修的練習很接近:享受當下。
閱讀的樂趣不在於得到什麼超級實質的東西,而在於享受閱讀過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有時分享自己的美術歷程,有時分享學生遇到的問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