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不到我】圖文/劉芳彣、月婉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在廣場孩子們開心的探索,總是會有許多 新鮮事發生。

在廣場的舞台上傳來可愛的聲音......

又瑄:我們來玩躲貓貓!

妍晴:我也要玩!

又瑄:我們躲好了快來找我們!

浩昕:我要當鬼來抓你們,我抓到你們了,我 也要躲起來。

孩子們就這樣趴在舞台上,認為自己趴著看不到就是躲好了,別人也會找不到他們。

對於3歲的孩子為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的 前運思期,

這階段的孩子從事「象徵性遊戲」 ,

是一種虛構性、想像性的遊戲,所以躲貓貓不只是一個遊戲,

孩子的觀察、專注、想像力 和預見能力會提升,

對「缺席」概念的理解都 很有幫助。

能讓他們感受「我可以隱藏自己, 也有能力找到他人」的成就感,

增強孩子探索 外在空間的勇氣和自信。也能幫助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

去預防潛在危險,在遊戲反覆 過程他們會去思考這裡可以躲嗎 ?

會不會有危 險,老師會與孩子去做討論以引導的方式讓孩 子認識到危險性而學習自我保護。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每一天,都有許多的故事在教室、在廣場、在校園的每個角落上演著,學習與生活密不可分,在日常中學習著的,都是未來大能力的累積。每一個故事,都讓孩子的成長有了一個可安置的回憶資料庫可供尋找、回憶、與珍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台灣普遍的夾娃娃文化本來就是採集遊戲啊 只是為了難度與樂趣,多了很多特殊技巧 #故事取用前請簡單告知
Thumbnail
人生第一次的《密室逃脫》竟然是孩子們要玩的擼貓解謎遊戲《喵境夢遊》,好像有點弱弱的欸⋯⋯不過也感謝孩子們的安排,沒有她們就我一個人也玩不了什麼密室逃脫不是嗎? 剛到一樓櫃檯時,從大樓外觀看就知道遊玩空間一定是小小的,畢竟是《西門町》寸土寸金,做生意不容易啊!我們的包廂在五樓(沒有電梯喔)。
Thumbnail
導演細微地呈現孩子眼中的世界,好似這個世界就是這麼地饒富趣味,值得探索,因此在童言童語中,現實的殘忍如同摔破的玻璃杯,容易劃傷人,這裡引用茂對《龍貓》的想法:「要是它跑出來的話,一切都亂了套的,會被員警抓起來的」孩子們努力逃離現實、自己創造天堂——這不就是龍貓嗎?
Thumbnail
小女孩穿上了喜歡的睡衣,與喜歡的貓咪等待著睡前媽媽的說故事時光,可是今天怎麼媽媽一直不來呢?等著等著,忽然貓咪跑到了窗邊要抓窗簾,小女孩緊張的跑過去看,結果竟然看到一個小男孩飄在窗外,並且邀請小女孩一起去月亮公園玩!
Thumbnail
夢見我和朋友 Sophie、Thomas、三位小朋友還有一對父母,在一家服裝店裡,一起玩「躲貓貓」的遊戲。由那位媽媽下指令,小朋友們躲起來,然後我們大人去找他們。 我對參與這個活動有點意興闌珊,因為我覺得在服裝店裡面,除了躲在衣服堆裡,也沒有其他什麼地方好躲的。 我記得看到小朋友躲在雪衣裡面,比
Thumbnail
躲藏,有好多的好處。笑臉是躲藏,思考是躲藏,順著氛圍走是躲藏,安靜是躲藏,稱讚他人是躲藏,麻木自己是躲藏,這些我說的出來的躲藏,都是我有過的,我擅長的躲藏。 躲藏可以讓不知道緩和,可以讓稚嫩的未成熟的遮掩,可以讓沒自信暫緩,可以讓渴望羨慕或嫉妒,藏在防撞泡泡裡不被他人碰撞。嗯,終於知道為什麼躲貓貓
Thumbnail
明明是五個人玩捉迷藏,為什麼我只找到四個
躲避球哲學:面對問題,不再躲避。 任職國小以來,發現國小小朋友幾乎沒有不愛打躲避球的。打躲避球時可以看到幾個特殊現象,是我最愛拿來跟小朋友討論的。有一種人是盲目的在場內跑來跑去或者乾脆繞圈圈,跑累了就躲在角落休息。這種人常有一種下場,就是當球不小心滾到場邊時,會被幾乎不可能打到人的球打到。因為
Thumbnail
每次帶孩子外出用餐時,他就會化身成為小小探險家,對各種物品感到好奇,迫不期待拿來研究,常造成父母的困擾。身為父母的你,難道每次都只能反覆制止嗎?後來,我找到一個好方法!現在,我都這麼做。 大約女兒在三歲後,她逐漸能理解「真的」與「假的」的區別,我們也開始玩一些假扮遊戲。 舉例來說,當女兒調皮
Thumbnail
學齡前的孩子對虛幻和現實沒有明顯的分界線,他們充滿幻想,這些幻想培養了他們的想像力。保護孩子的幻想就像保護未來想像力的種子一樣重要。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台灣普遍的夾娃娃文化本來就是採集遊戲啊 只是為了難度與樂趣,多了很多特殊技巧 #故事取用前請簡單告知
Thumbnail
人生第一次的《密室逃脫》竟然是孩子們要玩的擼貓解謎遊戲《喵境夢遊》,好像有點弱弱的欸⋯⋯不過也感謝孩子們的安排,沒有她們就我一個人也玩不了什麼密室逃脫不是嗎? 剛到一樓櫃檯時,從大樓外觀看就知道遊玩空間一定是小小的,畢竟是《西門町》寸土寸金,做生意不容易啊!我們的包廂在五樓(沒有電梯喔)。
Thumbnail
導演細微地呈現孩子眼中的世界,好似這個世界就是這麼地饒富趣味,值得探索,因此在童言童語中,現實的殘忍如同摔破的玻璃杯,容易劃傷人,這裡引用茂對《龍貓》的想法:「要是它跑出來的話,一切都亂了套的,會被員警抓起來的」孩子們努力逃離現實、自己創造天堂——這不就是龍貓嗎?
Thumbnail
小女孩穿上了喜歡的睡衣,與喜歡的貓咪等待著睡前媽媽的說故事時光,可是今天怎麼媽媽一直不來呢?等著等著,忽然貓咪跑到了窗邊要抓窗簾,小女孩緊張的跑過去看,結果竟然看到一個小男孩飄在窗外,並且邀請小女孩一起去月亮公園玩!
Thumbnail
夢見我和朋友 Sophie、Thomas、三位小朋友還有一對父母,在一家服裝店裡,一起玩「躲貓貓」的遊戲。由那位媽媽下指令,小朋友們躲起來,然後我們大人去找他們。 我對參與這個活動有點意興闌珊,因為我覺得在服裝店裡面,除了躲在衣服堆裡,也沒有其他什麼地方好躲的。 我記得看到小朋友躲在雪衣裡面,比
Thumbnail
躲藏,有好多的好處。笑臉是躲藏,思考是躲藏,順著氛圍走是躲藏,安靜是躲藏,稱讚他人是躲藏,麻木自己是躲藏,這些我說的出來的躲藏,都是我有過的,我擅長的躲藏。 躲藏可以讓不知道緩和,可以讓稚嫩的未成熟的遮掩,可以讓沒自信暫緩,可以讓渴望羨慕或嫉妒,藏在防撞泡泡裡不被他人碰撞。嗯,終於知道為什麼躲貓貓
Thumbnail
明明是五個人玩捉迷藏,為什麼我只找到四個
躲避球哲學:面對問題,不再躲避。 任職國小以來,發現國小小朋友幾乎沒有不愛打躲避球的。打躲避球時可以看到幾個特殊現象,是我最愛拿來跟小朋友討論的。有一種人是盲目的在場內跑來跑去或者乾脆繞圈圈,跑累了就躲在角落休息。這種人常有一種下場,就是當球不小心滾到場邊時,會被幾乎不可能打到人的球打到。因為
Thumbnail
每次帶孩子外出用餐時,他就會化身成為小小探險家,對各種物品感到好奇,迫不期待拿來研究,常造成父母的困擾。身為父母的你,難道每次都只能反覆制止嗎?後來,我找到一個好方法!現在,我都這麼做。 大約女兒在三歲後,她逐漸能理解「真的」與「假的」的區別,我們也開始玩一些假扮遊戲。 舉例來說,當女兒調皮
Thumbnail
學齡前的孩子對虛幻和現實沒有明顯的分界線,他們充滿幻想,這些幻想培養了他們的想像力。保護孩子的幻想就像保護未來想像力的種子一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