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下

2023/05/2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從文山草堂歸來之後,便想起周夢蝶的〈菩提樹下〉,詩文如下:
(第一段刪去)
是的 這兒已經有人坐過
草色凝碧 縱使在冬季
縱使結趺者底跫音已遠逝
坐斷幾個春天
又坐熟多少夏日
當你來時 雪是雪 你是你
一宿之後 雪既非雪 你亦非你
直到零下十年的今夜
當第一顆流星騞然重明
你乃驚覺
雪還是雪 你還是你
雖結趺者底跫音己遠逝
唯草色凝碧
他的詩風"冷厲寡情",用字奇險如罕見的“騞”,故在重釋人生三重境界時,也有與紅塵劃清界線的骨氣!
年輕的心,只能看見事物的表象,過盡千帆的心,多少能察覺表象背後隱藏的些許真相,所以第一重與第三重的"雪與你" (山與水),必然是不同的觀照與見地。
周夢蝶一生走的是李叔同的弘一行腳,兩人連形貌都相像,皆銳意在紅塵中捨慾苦行。
弘一在臨終前留下“華春滿、天心月圓”八字,這幾個字或可形容他嚮往的湼槃,但不能代表他已抵達那至高旳境界,因為他生前留下的隻字片語,並沒有“發願“或“行入”菩提心 的證據。
菩提的真諦為“清靜圓滿” (正等正覺也是誤解),成佛的三個基本條件為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檢視周夢蝶的詩篇,也繞不出修行的迷宮,但至少朝著出離的方向前進了,但‘’生出離心‘’等於苦行嗎?
當年,悉達多太子離開皇宮至森林苦修,數年後也發現苦修的方法無助於開悟,於是他放棄苦行,走向河邊沐浴淨身,並接受一碗乳糜的施捨….最後才於菩提樹下證悟空性。
所以守戒修行並不等於禁慾苦修,而且若能守住基本的戒律,反而令身心更輕安自由。(自由的定義即‘’以不妨害他人的自由為自由‘’)
故能守住基本的五戒“殺、盜、淫妄語、酒”並朝善心、慈心、悲心、菩提心的方向修正心念,其實不難成為一位‘’自由自在‘’的修行人,高雅的情操與氣度也能夠自然展現,因為智慧通達,氣脈也易通暢,儀態自然颯爽清逸,不是嗎?
從弘一大師留下的八字偈,確實能感受到他超然無悔的自在,可見律宗嚴苛的戒律並未束縛他,反而讓他體驗到無以倫比的自由吧!
而“不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或許也該列入自由的定義及修行的戒律。
以戒為律”方能降低慾望,進而培養出修定的能力,再生出樂於修行的智慧,戒而後定、定而後慧!
附註:
*酒為何列入五戒?因飲酒過度易口出惡言妄語,也易肇事傷人。
*發菩提心之意:為利一切眾生願成佛。
菡語錄
菡語錄
劉雨菡 散文作家、紅樓夢講師、獨立藝評 (親子教育、文史教育 、人文藝術、身心靈哲學) 英國國際自然療法執行師 (NLP神經語言學、印度瑜伽、中醫五行及十二經絡、芳香療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