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世代:背起壓力,那些渴望擁有心理健康假的時候

更新於 2023/05/29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總主筆|張玳瑋;作者|張玳瑋、戴宜諮、繆杰倫
本文為專題主要報導,另有其他三篇系列報導。
「你是焦慮世代嗎?」
成長到一個似懂非懂的年紀、介於擁有學生保護傘,卻也即將獨自踏入社會的尷尬階段,不知所措、迷失方向成為大學生最常意識到的感受。或許是家庭壓力、課業上累積的負擔以及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再加上現代網路和媒體複雜化的人際訊號⋯⋯,諸多因子攪和混合,最終引起大學生難以抑制、日複一日如影隨行的焦慮感,形成現今的「焦慮世代」。
2020年11月,台灣在九天內就發生了六起大學生自殺案。並非所有人都有能力或空間獨自消化負面情緒,也因此有些大學生在人生的抉擇上選擇離開,不再走入下個階段。
「整個心理健康假的討論,釐清了學生有什麼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也讓學校知道這樣的問題該如何回應。」2021年,台灣有了第一間施行心理健康假的大專院校——國立中山大學,自此,心理健康假陸續落地於各大專院校。從國外導入的心理健康假,被視為台灣心理輔導資源的一環,也讓龐大而長期被掩飾的心理健康議題,漸漸浮現於社會大眾眼前。
廿一世紀,大學生的煩惱從來不會只是「沒有經濟壓力,是在焦慮什麼」,那樣的簡單。

自主休息一日 台灣那些擁有心理假的大專院校

心理健康假起源於2018年美國奧勒岡州高中生發起的立法倡議,學生在面對焦慮、心理不適時,被允許無任何證明、以「心理健康假」的假別自行休息一日。2019年法案正式通過,美國各州也都紛紛啟動心理健康假相關法案的推行。
2020年底連續數起的大學生自殺案引起社會大眾的高度關注,並且讓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議題浮上檯面。2021年5月中山大學率先實行心理健康假,近幾年也有幾間大學紛紛跟上。這個假別除了作為心輔制度的新機制,也希望讓學生有意識的關注、察覺自身心理狀況。
台灣以大學自治的原則出發,心理健康假在各所大學皆有不同規範,最常見的是針對請假天數有所限制。除了中山大學以及台南應用科技大學不限制學生的請假次數,其餘通過的校園都對請假天數做出三至五天的規定。
目前台灣各大專院校實施心理健康假的日期與規範天數。(資料來源 / 立委吳思瑤辦公室|製圖 / 繆杰倫)
心理健康假在台灣的大專院校並非只有「休息一日」的表面意義。透過相關的配套程序,心理健康假成為校方了解學生近日心理狀態的重要機制。以中山大學為例,當學生請心理健康假超過三次,校內諮商師將會致電關心,提供學生更全面與專業的協助。
學生請心理假的請假流程及學校應對的配套措施。(製圖 / 繆杰倫)
作為一項政策,心理健康假並不如其他政策有主要的目標成效。當時擔任中山大學學生事務會議委員,在學務會議上提出心理健康假想法的林玟圻表示,以中山大學為例,心理假作為關懷學生心理健康的管道,將擁有兩種意義:積極意義上,創造學生「主動察覺」心理健康的機會,同時搭配請假系統線上化,簡便學生的請假流程,更在學生心理狀態脆弱時避免不必要的人際互動;消極意義方面,校方透過線上統計,得以迅速掌握不同假別的請假狀況。
探究心理健康假的積極意義,近幾年大專院校的推行僅作為起點,社會大眾對心理健康的根深蒂固的標籤,仍需要時間的催化才可能完全撕除。根據《中山新聞網》〈中山大學首創心理不適假 盼接住學生「感冒的心」〉的報導,中山大學學務長楊靜利提及:「111學年至今有6名學生申請,占總體請假者不到百分之一,部分學生會在請假事由寫下自己心情,老師可從中知道學生遇到什麼難題。」可見大部分學生不會特別想要使用心理假,避免受到標籤化的影響。心理健康假在執行層面的配套措施,隨著時間持續推進,而中山大學作為全台第一間擁有心理健康假的大學,會是難以複製的成功案例嗎?

挑戰從無到有 全台首間施行心理假的大專院校

2021年5月5日,國立中山大學的線上請假系統裡多了一個「心理不適假」的假別選項。全台灣第一間通過心理健康假的學校始於大專院校,在沒有天數限制、無須檢附證明的請假條件下,中山大學跨出現行的諮商資源,提供學生另一個自我覺察與自主修復的管道。「透過請心理假擁有的短暫休息,學生能練習『主動察覺自我心理狀態』,並在關心身體的同時,清楚看見自己的需求。」林玟圻在2020年底的學務會議提出心理健康假的想法,促成這場美意在台灣正式落地。
2020年底、109學年度第一次的學務會議上,中山大學在教育部的函示下針對「假別」做了兩項調整——其一是增加懷孕學生的請假規範,其二則是將紙本的請假流程正式轉為線上進行。就在這樣的討論之下,身為學務會議學生代表的林玟圻,順水推舟的在該提案的討論中提出「新增心理健康假別」的建議。在未經提案而未羅列進議程給出席委員看過的狀況下,會議當場產生了「濫用假別」的質疑聲音,然而在林玟圻的充分表述與委員間熱烈討論後,學務長現場裁示生活輔導組將帶回研擬,並在下一次的學務會議上提出修正草案。
中山大學109學年度第一次學務會議會議紀錄會議紀錄,可看見心理假成為提案建議。(圖片來源 / 中山大學官方網站)
林文圻表示,「這個心理健康假的推行不是一個獨立的提案,是被包裹在第三案的建議。」說是順水推舟,也可以用時勢造英雄來形容。109學年度第一次的學務會議還有一段插曲——羅列在議程上的第一案,正是任課老師的提案:「建議校方將高關懷學生資訊傳達對象範圍擴大至授課老師」。以往高關懷與高風險學生的資訊,僅掌握於系所主管與個別導師手上。「這個提案當時是被否決的,卻促使我開始想:『有老師正在意、想掌握可能需要關心的學生,然而他的路在當時被認為不可行,那有沒有可能另開一條路,也能達到類似甚至更好的效果?』而我認為那條路就叫做心理假。」林玟圻用堅定的語氣說著。
第三案的順水推舟,附上第一案變相成為了背書,中山大學心理假在109學年度第1次會議上發酵後,首先經過了學務處內部生活輔導組與諮職組的研擬,再經由學務處組長會議凝聚共識,最後於109學年度第2次的學務會議通過,成為全台灣第一間擁有心理健康假的大專院校。學生與校方在心理健康議題上擁有相同目標,並因著雙方的主動迅速凝聚共識,最終在2021年5月找出到達成目標的最佳管道。
中山大學109學年度第二次學務會議會議紀錄,心理假歷經半年研擬通過。(圖片來源 / 中山大學官方網站)

實為拋磚引玉 假別促使心理健康議題檯面化

林玟圻表示在施行後,雖一開始使用人數少,但時間拉長並配合宣導與同學間的討論,推行後1年中山大學的諮商人次提高到一個月大約200人次,當中含請心理假後諮商師致電的個案,可以說是心理健康議題的檯面化。「整體的過程經歷了學生有什麼需求、學校要怎麼因應,當中不同的人可以又可以扮演什麼樣不同的角色,因而我們建立出什麼樣的機制,這是相當可貴的一個過程。」
事實上心理假的推動並非全然正面而順利:不久前東華大學推動心理健康假時,有老師在社群發文表示不認同心理假政策。心理假質疑聲浪中最常被提及的便是「假別濫用問題」。針對濫用的疑慮,立法委員吳思瑤與林玟圻皆表示「上課、繳交作業、參與考試是學生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林玟圻也進一步說明:「我想無論通過與否,心理健康假都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起頭,有反對聲音也代表著這個議題被認知、被討論到了。」心理健康假的通過,是學生察覺心理調適需求的起點。在台灣的社會風氣下,心情鬱悶時通常不會被鼓勵講出心情感受;而大專院校作為接軌社會前的關鍵階段,心理健康假的通過,是台灣在心理健康議題上微小而重要的改變。
林玟圻也補充,「大學推行心理假會是一個出發點。大學作為高等教育,在社會裡扮演重要角色。有部分的人說大學是社會的第四權,意即大學對社會的影響力是強的。大學可以透過心理假的討論,鼓勵學生與社會把心理假議題檯面化,擁有討論就有機會分工並且完善機制。」心理健康假的推行,為學生製造自我察覺的練習機會,同時更建立出校內諮商資源切合學生需求的機制。
談及自我覺察,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在2016年至2020年的五年間,各級學校學生自殺通報案件攀升八倍,不幸死亡數更成長1.65倍。從心理健康假討論大學生心理健康,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身處在廿一世紀的學生,正背負著比起以往更大的煩惱、負擔,最終產生出了結生命才能終止壓力的念頭?
大專院校自2016年至2020年自殺通報案件急劇攀升。(製圖 / 戴宜諮)

大學生心理負擔重 自我議題位居壓力源之冠

根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統計,過去5年企圖自殺者以25到44歲最多,但以15到24歲者的成長率最高,而大學校園內的自殺致死人數,更達到10年來的新高峰。看似自由、選擇多元、排課自主性高,能夠午後睡醒熬夜吃宵的大學生活,或許太平盛世從來只存在於表面。
2020年底,大學逢期中考,發生連續大學生自殺案件。(製圖 / 繆杰倫)
簡單地在社群軟體開設問答,提問「你認為你的大學生活會因為什麼產生壓力與焦慮感」,雪片般的回覆在短短幾個小時內湧進對話筐。綜觀回覆,同儕壓力、研究所選擇、容貌焦慮、考試讀不完、過度在意他人看法,乃至畢業即失業都不只出現一次。「會覺得自己好像沒有一個很特別的亮點在身上,而感到很焦慮。」就讀陽明交大二年級的Joy在看到身旁的同儕很認真生活、有所成就之時,會莫名產生焦慮。排名、評論、數字⋯⋯,從小到大的教育體制逃不出成績與比較,即便廿一世紀大學入學管道多元,「透過贏過他人進入排名前段的大學」的比較制度,依舊穩居主流。如影子般難以擺脫的爭輸贏習慣,卻同時需要穩固同儕間的關係,大學生的煩惱從來不會只是「沒有經濟壓力,是在焦慮什麼」那樣的簡單。
「在大學生的壓力源中,位居第一的是自我議題,佔百分之二十五,再來就是佔百分之十五的情緒議題,以及佔百分之十三的課業壓力。其他的像是生涯、生活、人際、家庭、感情、性與性別等等都有被提到。」
大學生心理壓力來源前三大主要為自我議題、情緒議題以及課業壓力。資料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心理諮商師陳亭宇提供。(製圖 / 繆杰倫)
在陽明交大擔任諮商師五年的陳亭宇,坐在舒適而安心的諮商室裡分享自己過往在諮商中看見的大學生。「其實自我議題位居第一名並不難想像。」從諮商角度來看,壓力之所以造成焦慮、影響心理狀態,大多是因為觸碰到自我價值——個案的自我特質遭受質疑,以及過往相信的自我價值因為壓力與他人眼光產生動搖,最後失去生活的意義感。焦慮與憂鬱,更是上述說明的第三大壓力源:情緒議題裡面,前兩大被提及的情緒困擾。

心理假導入心輔制度 諮商師看見的象徵意義

「用物理的距離保護心理的距離,確實對心理狀態不穩的同學有正向功能。」陳亭宇點出心理健康假的暫停與休息,是個體減少自責感與罪惡感很重要的調解方式。然而從諮商師的觀點談心理健康假,心理假的意義本身沒有絕對,在台灣的「心理生病卻有苦難言」的社會風氣下,反而有著象徵意義。「這個假希望能告訴學生,『其實你是可以心情不好的』。」
雖2021年以來,心理健康假在部分大專院校開始施行的事實,一定程度象徵著心理健康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然追根就底盤查後便會開始產生以下的疑問:「現在大學生承受的壓力,似乎比過往還要更多?」回顧過去10年,在心理健康社區樣本調查和自殺防治中心電話調查,都發現年輕族群比中高齡族群呈現更高比例的情緒困擾;若是以職業區分,學生族群也是相對較高比例呈現焦慮、憂鬱,而企圖自殺者也有增加趨勢。
校園心輔資源中,諮商為重要、與學生密切相關的一環。圖為陽明交大晤談室。(攝影 / 張玳瑋)
現擔任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淡江大學諮商師胡延薇表示:「這樣的結果若以正向來說,是現在的年輕族群比起中高齡族群,他們更重視自我探索與心理健康,也較能理解心理生病等同於生理生病,求助並不羞恥,也因此帳面上的數字會上升;然難以逃避的仍然是快速變遷的世代,年輕族群對社會與未來的無力感,確實比起上一個世代更深更強。」
人的適應能力在廿一世紀已經追不上時代。以往10至12歲組成一個世代,現今8歲就會是一個世代,甚至有專家學者預言5歲就是一個世代。以大學生的學習歷程作為時間尺度,進大學的當下預期自己在大學四年將要學習的,或許在畢業的當下,已經不是社會所重視的關鍵能力。面對世代變遷、網路快速發展,個體的挫折容忍度除了考驗本身的心理狀態,也更需相關的心輔資源導入。

心理假之於三級輔導制 存在有無並非重點

各大學是否開設心理假開始被視為學校對心理健康重視程度的評斷標準;然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諮商中心主任盧怡任卻表示,「心理假的設立是『宣示大於實質意義』」,宣示校方很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但實質意義並不顯著。
心理假的設立與否僅是學校制度層面的決策,真正重要的是大學校方能否以心理假議題拋磚引玉,將校園內的心輔資源視為施政重點。
學生輔導法第六條的三級輔導制詳細規範內容與問題。(資料來源 / 立委吳思瑤辦公室|製圖 / 繆杰倫)
根據中央所制定的《學生輔導法》第六條的內容,就涵蓋範圍程度,學校內的輔導制度依序分為:發展性輔導、介入性輔導、以及處遇性輔導。發展性輔導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及適性發展,針對全校學生,訂定學校輔導工作計畫,實施生活輔導、學習輔導及生涯輔導相關措施。例如大學中的導生制度:將學生以班級為單位,每班級由一位導師負責,導師則由系上教授輪流擔任。然而,大學中的導師制度卻被認為對學生心理輔導的實質幫助不大,甚至許多學生根本不認識自已的導師。
介入性輔導的主責單位為學校中的諮商中心,針對在發展性輔導中無法滿足的學生提供個別輔導或計劃,像是幫助心理出狀況的學生進行個別諮商、且由專屬諮商師負責。然而,在大學中等不到諮商為多數大學生正在面臨的事實,心理出狀況的學生無法得到及時且妥善的資源幫助。
處遇性輔導是針對經前述輔導卻仍無法有效協助,或嚴重適應困難、行為偏差,或重大違規行為等學生,配合其特殊需求,結合心理治療、社會工作、家庭輔導、職能治療、法律服務、精神醫療等各類專業服務。像是將患有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轉介給專業的精神科醫生看診治療,但多數危急個案實則無法有效整合校內外的資源。三級輔導制的失靈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難以解決,制度失效的主因為心輔資源的不足,無論是從導生制度、到校內諮商師數量、還是校內外資源整合,都一再顯示大學校內心理健康輔導的資源及措施有待加強。

心理假擴大討論 輔導制度應升級

立法委員吳思瑤。(攝影 / 戴宜諮)
除中央所制定的三級輔導政策外,長期在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討論心輔制度的立委吳思瑤更呼籲:「校內的心輔制度也應當升級」。心輔制度最大的問題就是校園諮商師的人力短缺,經過立委吳思瑤辦公室的數據調查顯示,學生等候諮商的時長大概是一個月;然而,對於急需心理輔導資源的學生來說,一個月的時間太長了。於是,吳思瑤表示在下個會期將會重整心輔制度,將諮商師的最低規定人數比提高,盡量的照顧到每一個有需要的學生。
心理假的實施與否雖然重要,但藉由心理假帶出的「心理健康資源」議題,才是大學端應該要正面面對的問題。吳思瑤提到目前與學生心理健康有關的〈促進學生心理健康計畫〉,只有1.4億資金可以運用。「心理假身為大學心輔制度的一環,充其量是比較容易浮現跟被操作的議題,適合拋磚引玉。」對身為政策推動者,吳思瑤期許大學校長間陸續在各大學實施心理健康假,進而意識到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最後拉高對相關議題的重視,使大學整體心輔制度升級。
廿一世紀我們得以擁有更多資源成長,卻也在不中斷的人際訊號下產生壓力,成為「焦慮世代」。該如何搶救在懸崖邊的每一個生命?
「希望你們記得,你是可以心情不好的。」
【本文為專題的主要報導。其餘系列報導包含:】
avatar-img
1會員
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張玳瑋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隨著心理健康意識的抬頭,心理健康的保衛戰正在大學內展開,本篇報導點出大學校園內心輔資源的現況及面臨到的問題,從上而下的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此外,心理健康意識也在校內種下一顆顆種子,自治的大學提供給學生發起心理健康活動的契機,冀望在未來,心理健康能夠真正落實在各大學。
「萬一沒有好」、「失去一切動力」心理層面造成的折磨往往是最致命無助的。這樣的痛苦不僅僅是個別的情況,對許多台灣大學生來說,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 在本集Podcast中,透過兩位大學生之間的深層對話,揭示心理健康壓力的真實面貌。他們的話語不僅僅是個人的經歷,更是台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縮
「你們知道嗎?我那時候腦中唯一的想法就是我很沒用,完全被自己爛到了。」看在陽明交大讀書第五年的林子涬(化名),說話語氣給人溫暖又好親近的氛圍,反而令人格外心疼憂鬱症發病的她將會多煎熬。 同儕較勁、人際關係、家庭溝通⋯⋯,大學生在小型社會裡生活,青黃不接的年紀使人特別迷惘。面對時空變化、面對壓力產生
隨著心理健康意識的抬頭,心理健康的保衛戰正在大學內展開,本篇報導點出大學校園內心輔資源的現況及面臨到的問題,從上而下的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此外,心理健康意識也在校內種下一顆顆種子,自治的大學提供給學生發起心理健康活動的契機,冀望在未來,心理健康能夠真正落實在各大學。
「萬一沒有好」、「失去一切動力」心理層面造成的折磨往往是最致命無助的。這樣的痛苦不僅僅是個別的情況,對許多台灣大學生來說,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 在本集Podcast中,透過兩位大學生之間的深層對話,揭示心理健康壓力的真實面貌。他們的話語不僅僅是個人的經歷,更是台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縮
「你們知道嗎?我那時候腦中唯一的想法就是我很沒用,完全被自己爛到了。」看在陽明交大讀書第五年的林子涬(化名),說話語氣給人溫暖又好親近的氛圍,反而令人格外心疼憂鬱症發病的她將會多煎熬。 同儕較勁、人際關係、家庭溝通⋯⋯,大學生在小型社會裡生活,青黃不接的年紀使人特別迷惘。面對時空變化、面對壓力產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給焦慮世代的哲學處方 (原文:The Practicing Stoic) 副標題:跟著塞內卡、西賽羅、叔本華等10位斯多葛哲學家,學習面對不確定性年代的生命智慧(A Pholisophical User's Manual) 作者:沃德 • 法恩沃斯(Ward Farnswort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焦慮世代 (原文:Tänk Om En Studie I Oro) 副標題: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What If The New Age of Anxiety) 作者:羅蘭•保爾森(Roland Paulsen) 出版:大塊文化 筆記 隨著科技及經濟發展
Thumbnail
#貝拉拉小耳朵_聽。閱讀 給靈魂一個留白的時間 : 擁抱停頓 你累了嗎? 一句常見的搞笑廣告台詞,卻是人人在迷茫生活中,不斷反問自己的一句話…
Thumbnail
好久沒為自己好好讀書,前陣子看完《金魚男孩》作者寫的《雲霄飛車男孩》,解謎的劇情好有張力,以及引起我關注的是總是很焦慮的主角男孩陶德,他的內心獨白。 12歲男孩陶德總是很焦慮,陶德有一個天真的6歲妹妹,父母離異,跟患有躁鬱症的爸爸同住,媽媽時常在國外工作,雖然有一個會照顧他們起居的萊西姑姑,但
Thumbnail
FOMO 讓我們被社群綁架,無法好好生活。社群上的你和真實世界的你真的這麼密不可分嗎?錯過一則好友限時動態就代表不夠義氣嗎?找回主導權,找回自己的注意力,居然是一件這麼奢侈又難以達成的事?
Thumbnail
清楚認知到不確定性、卻勇敢採取行動,並且承擔風險,或許是我們能夠做到的最真實的行動。
Thumbnail
昨日一個悠閒的午後,我晃著走進誠品想挑本書。瀏覽了一番暢銷書排行榜,仔細端詳一本本熱賣書籍後,突然湧現令人莞爾一笑的矛盾感。 • 我們同時讀著「心靈雞湯」與「毒雞湯」 • 我們到底為何焦慮與矛盾? • 我們可以怎麼緩解焦慮?
Thumbnail
越來越多人深陷焦慮、憂鬱或恐慌,卻都被視為個人問題。《焦慮世代》引經據典,爬梳比較歷史上不同文化風俗,指出當代的精神健康議題很大原因是由社會環境變遷導致,而這要從現代人普遍有的焦慮思維開始談起。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給焦慮世代的哲學處方 (原文:The Practicing Stoic) 副標題:跟著塞內卡、西賽羅、叔本華等10位斯多葛哲學家,學習面對不確定性年代的生命智慧(A Pholisophical User's Manual) 作者:沃德 • 法恩沃斯(Ward Farnswort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焦慮世代 (原文:Tänk Om En Studie I Oro) 副標題: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What If The New Age of Anxiety) 作者:羅蘭•保爾森(Roland Paulsen) 出版:大塊文化 筆記 隨著科技及經濟發展
Thumbnail
#貝拉拉小耳朵_聽。閱讀 給靈魂一個留白的時間 : 擁抱停頓 你累了嗎? 一句常見的搞笑廣告台詞,卻是人人在迷茫生活中,不斷反問自己的一句話…
Thumbnail
好久沒為自己好好讀書,前陣子看完《金魚男孩》作者寫的《雲霄飛車男孩》,解謎的劇情好有張力,以及引起我關注的是總是很焦慮的主角男孩陶德,他的內心獨白。 12歲男孩陶德總是很焦慮,陶德有一個天真的6歲妹妹,父母離異,跟患有躁鬱症的爸爸同住,媽媽時常在國外工作,雖然有一個會照顧他們起居的萊西姑姑,但
Thumbnail
FOMO 讓我們被社群綁架,無法好好生活。社群上的你和真實世界的你真的這麼密不可分嗎?錯過一則好友限時動態就代表不夠義氣嗎?找回主導權,找回自己的注意力,居然是一件這麼奢侈又難以達成的事?
Thumbnail
清楚認知到不確定性、卻勇敢採取行動,並且承擔風險,或許是我們能夠做到的最真實的行動。
Thumbnail
昨日一個悠閒的午後,我晃著走進誠品想挑本書。瀏覽了一番暢銷書排行榜,仔細端詳一本本熱賣書籍後,突然湧現令人莞爾一笑的矛盾感。 • 我們同時讀著「心靈雞湯」與「毒雞湯」 • 我們到底為何焦慮與矛盾? • 我們可以怎麼緩解焦慮?
Thumbnail
越來越多人深陷焦慮、憂鬱或恐慌,卻都被視為個人問題。《焦慮世代》引經據典,爬梳比較歷史上不同文化風俗,指出當代的精神健康議題很大原因是由社會環境變遷導致,而這要從現代人普遍有的焦慮思維開始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