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夢是多麽了不起的事

2023/06/26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大家這幾天怎麼樣呢 ~ 連假期間我蠻享受的,我的床畢竟是死忠的,只有它不會拋棄我。醒來除了更想賴床也記得幾個夢!!
  夢 ~ 太有趣了,名詞、動詞、形容詞它都能描述。也有太多層面能切入,左思右想,但又不能把文章搞得太複雜,畢竟不是論文,可是也不能犧牲知識層面的理解,總之我就盡量吧 ~
  【就廢話繼續說,看不下去想休息也是不錯的選擇

白日夢

  我蠻喜歡白日夢,作夢的時候在內在的小世界,天馬行空各種闖蕩,然後一個人在舒服的空間裡傻笑,有時也能激發自己的靈感,就像電影 - 白日夢冒險王所呈現的那樣,沉靜也沉浸在當下,最討厭的就是白日夢一定要回到現實。
  我們說的白日夢,可以是解離(Dissociation)的一種 (可順便回顧創傷文章以及解離性身份障礙症,以解鎖更多不知道也不會怎樣的小知識)
  但解離可不是單一狀態,請想像解離是光譜軸的呈現,每段狀態所表現的樣貌截然不同,也可以想像是“意識”與“警覺”在不同程度的轉換,因此精神病的解離與喇嘛(或是任何人也都有可能)在靜坐時身心(靈)合一狀態的解離以及白日夢的狀態,都能說是解離。
  邀請你想像一條水平直線,最右端是精神病特徵的解離(也能說是高度分散),最左邊是身心靈放鬆且體認到“意義”的解離(高度統合),越往中間靠近越是平常狀態下我們呈現的工作行為或日常思考模式。而白日夢就比較屬於靠近中間偏右的位置;相對應,中間偏左的狀態,可能就比較像輕鬆愉悅的躺著或坐著,是放鬆的也比較少會有念頭浮出。
  在這樣的概念下,丟個有趣的思考給大家,“催眠”是解離嗎?那“觀落陰”呢?

聊完【日】夢,聊【夜】夢

  俗話說,夜長夢多,我一天有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假日可能是二分之一...)
  在睡覺時,大腦是在運轉的,我很喜歡迪士尼動畫 - 腦力急轉彎呈現睡眠的劇情,很簡單卻也不失科學的呈現腦的運作。
這裡,先不論導致睡眠的生理機制或機轉,就單純看睡著後的事。睡著時(也就是慢慢斷片的時候),睡眠周期已悄然生成,下方有張圖可以協助理解睡眠與夢
擷取自國立臺灣大學睡眠實驗室
可以拿出筆準備做筆記囉
  先看圖片的左方,從上至下清醒快速動眼期(此時眼球快速動作,簡稱REM)、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第四階段,這四個階段合稱為非快速動眼期(此時眼球無動作,簡稱NREM)。圖中由左至右的黑色粗線條為睡眠時間拉長後,REM與NREM所製造出的腦波階梯狀軌跡示意圖。腦波可從一台測量腦波的儀器,也就是EEG所監測,簡單來說,在這裡討論的腦波快慢與腦部活躍程度有關。另外,藍色區塊為淺層睡眠紅色區塊為深層睡眠黃色區塊為作夢時期
  睡眠狀態是由REM(腦波與清醒時相同)慢慢進入第一階段(腦波還保持活性),在第一階段停留一陣子便進入第二階段(腦波開始變慢囉),同時失去意識,肌肉也呈現類似癱瘓的狀態;隨著第三階段(腦波快慢交替)直到第四階段(只剩慢波),代表腦部活躍降至最低,也是最深度的睡眠。於第四階段停留幾十分鐘後,會慢慢回到第三階段,再依序回到REM。從REM到NREM再回到REM,這樣稱為一個週期(Cycle)。從圖中會發現,每一區段停留的時間與頻率會隨著睡眠時間拉長而漸漸減少,直到從睡眠中醒來。
  而作夢幾乎都是在REM與第一階段發生,這時的大腦很活躍,作得夢栩栩如生(很像VR之類?),也可能出現對白,我們能記住的夢通常也是這個時候發生的。

為什麼夢裡什麼都有?!

  為什麼夢裡沒有規則沒有邏輯,彷彿現實中做不到的“理想”反而能在夢中“實現”?
  因為這時腦部活躍的大多是感覺區域(杏仁核海馬迴視覺皮質等等),通常會關閉處理邏輯與判斷的前額葉腦區,或許也可以說夢之所以“合理”是因為沒有“不合理”。並且抑制運動皮質的區域也是被屏蔽的,這是大自然保護個體的美妙機制,以至於我們通常都安穩的在床上。
  接著,依照大多數人的週期(Cycle)來看,一個Cycle通常是90至120分鐘,如果再均分給REM與四個階段,通常一個段落的停留時間約15-25分鐘,所以一覺醒來通常作4至6次的夢。
  不過深層睡眠也可能作夢,那時腦部相對不活躍,所以是非常模糊的,也可能將這些資訊轉化為記憶 ~
  所以睡覺很棒,作夢更棒,把夢作好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因為需要人體各個器官和部位同時協調運作,這是大自然精密的過程喔!!

傳說的【鬼壓床】是怎麼回事

  看到這還沒睡著的夥伴可能會想到夢遊、猝睡、失眠等等,這些特殊狀況是怎麼回事?
  礙於文字說明是一件複雜的事,不過網路上也有蠻多很科學的討論,這邊讓我們簡單一點,就只聊聊“鬼壓床”吧(這也沒多簡單就是了..)
  當從REM切換為清醒狀態,是一件很複雜的工程,其中包含許多腦區與神經的運作及分工,像是網狀結構(位在腦幹互相連結的神經核,又有中央區、外側區、內側區)、下丘、運動皮質、前額葉...總之有很多我害怕想起來也不想想起來的東西
  這些腦區的分工是要協助我們從無意識狀態回到有意識的警覺狀態,所以突然有許多感覺訊號輸入到腦部時,腦部也同時需要提醒負責在夢裡活躍的那些區域:「人類起床囉,我們要開啟日常工作模式了,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命令那雙手去拿手機。」
結果下一秒,你的眼睛就~~~被閃瞎
  上述是我們沒有“當機”的狀況,如果今天身體狀態疲憊或是因藥物、環境等多種因素干擾下,突然有環節出錯,造成內部與外部訊號在傳遞上的障礙卡Bug,而額葉又被喚醒,那就很可能出現清醒夢,或是俗稱鬼壓床(在此我沒有否定與承認鬼或精神體的存在,單純以腦神經科學視之)
  通常這時候會伴隨“睡眠癱瘓”,全身能使用的肌肉群可能只剩眼部與呼吸的橫膈膜。
這些說明來自腦神經科學,但總有前人(像蘇格拉底或榮格等人)始終提醒我們:「永遠保持無知。」

夢、實相與表象

  觀點不同往往是認識論的差異罷了,如果奉腦科學為圭臬,我們很可能忽略夢做為“ ”本身的延伸。夢始終為虛象,這世界也是被建構出的表象,所謂科學是一根柱子,還有其他柱子在支撐這個表象世界。這些柱子都是"人"造的,亦代表柱子做為人的意志延伸,人有紕漏,柱子當然存有裂縫,這樣講會不會很沉重或甚至悲觀?
  但哲學家 -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就是這樣提醒我們的(有空再聊聊這位極悲觀的厭世哲學家的故事)。會從夢說到叔本華,是因為每提到夢就會想到佛洛伊德,他之於夢的解析就像賈伯斯之於蘋果。但做為背骨仔,我決定跟隨榮格的腳步遠離老佛,不過叔本華的哲學觀也早已影響了這對“師徒”。邀請你到這裡看看佛洛伊德的故事!
  礙於篇幅,就簡短提出榮格對“夢”的提醒做為結尾吧 ~
在夢境的材料面前,永遠保持無知,我們只能謙卑再謙卑,放棄先入為主的觀念,預備迎接始料未及的事物。有沒有可能一開始,夢的詮釋只是一種當事人與對象產生立即有效性的當下體驗呢?

結尾

  對我來說,夢與真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身為作夢的你。你怎麼詮釋自己的夢?
  帶著夢中的情緒、回憶醒來,或悲或喜或無感,這些種種在提醒,當下身為""的狀態。我也喜歡藉由詢問個案的夢來認識他本身。虛的實的,都意向著當事人與其他對象的連結。嗯~難怪阿德勒(Alfred Adler)說:「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最後提醒大家,人的狀態是複雜的,本文對睡眠知識僅做為參考資料,夢與睡眠的研究範疇甚廣,我甚至沒有提到藥物助眠與非藥物助眠在腦部區域的活躍異同,也沒有針對失眠、鬱症、猝睡等睡眠困擾的情況下做論述,因此不管為心理困擾或睡眠困擾,均避免將網路內容甚至書本資訊做為自我診斷的唯一指標,在非專業者的協助下檢視那些“診斷”文字往往會造成資訊上的誤解。
  不過了解睡眠週期也有其實用性。腦部如果從深層睡眠突然被叫醒而快速切換為清醒狀態,是非常耗能的,通常也越睡越累。因此,不妨設個15-25分鐘左右的鬧鐘,可以暫時歇息卻也避免進入越睡越累的狀態~如果你是老師,知道怎麼做了吧,愛學生的話就不要馬上叫醒他(誤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透過自由贊助來給予鼓勵,謝謝🥰
歡迎留下你的想法,讓大家一起討論吧 ~
💌 [email protected]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5會員
62內容數
醫聊人沒醫療魂,不拿刀也能開心。 心理健康是人權,歡迎來沙龍聊聊坐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