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離職」英文是 Quiet quitting,也有人翻譯為在職離職,是近期在歐美職場中爆紅的職場關鍵字。
「安靜離職」不是默默離職的意思,而是「只完成工作的最低需求,不多也不少」,對於生活與工作平衡有重新的定義。在 Z世代 + 新冠疫情,交互作用之下讓這個名詞迅速走紅美國,成為今年上班族最熱門的關鍵字。
而在104的調查中發現,有71%的受雇者自覺安靜離職的原因是無法獲得相對應的薪資,而有60%是對公司或主管的價值觀不認同,50%不想犧牲生活品質。你有沒有發現,這些安靜離職的理由有點矛盾?
我必須先強調一個觀念,大部份的薪水與職位、能力是成正比的,社會上一定有些反例,但那些畢竟是少數,別將少數當成通則。
首先,當你無法獲得相對應的薪資而選擇安靜離職時,就表示你只會做你認為對的起這份薪水的工作,但你沒想過的是,若你沒表現出超過這份薪水的能力,主管為何要期待你能有超越過往的表現而幫你加薪?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第二,若你對公司或主管的價值觀不認同,你應該去尋找你能認同的工作,不是屈就這份工作。會屈就,就表示你認同你現在的薪水,這樣的思維又會跑到剛剛談到上述第一點的循環。
我從這些現象做個歸納,會有安靜離職傾向的人,薪水與職位一定是底層的員工,因為他不想讓自己有加薪的機會,把自己限制在「有做就好」、「不願多餘的付出」,而這種心態,當然會遠離加薪、升等、升職位,薪水就會停留在一個位階而上不去。
你或許會說,我領個30k就能滿足目前的生活,我換到的是好的生活品質,如果是如此,那安靜離職就可能適合你,但你確定當你有房貸、車貸、小孩的學費、父母的孝親費等等開支且在通膨高漲的年代,用目前的薪水足以支付?尤其是年輕人,一入職場就開始安靜離職,你真要確認你是否有本錢這樣做。
安靜離職現在確實很夯,也蔚為風潮,但你自己好好想想,你是否真有那個本錢?一味的跟上潮流,只會讓你被潮流所淹沒。
翁楷個人部落格:
翁楷個人粉專:
若文章對你有幫助,請大家不吝追蹤、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