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受困在無法和解、修復的母女關係裡,不必勉強自己成為母親滿意的女兒
———凱倫‧安德森(Karen C.L. Anderson)
如果你問我,在我的心理工作執業經驗裡,有多少為母親而痛苦、而重創的女兒,用一生在療癒受苦的母女關係?
我會說:「非常多。」我以為是亞洲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社會文化使然,以致許多女兒從出生那一刻,就註定得不到母親的看見與重視,更不需要提到愛護與關心。
但《不被愛的女兒》這一本書裡的推薦序,是一位美國精神醫療醫師——凱薩琳.伍沃德.湯瑪斯(Katherine Woodward Thomas),同樣也在非常受苦的母女關係裡,受盡折磨與糾結。
看一段她寫下的肺腑之言:
「或許你也有個不是忽視你,就是想要吞噬你的母親 (或是這兩者令人抓狂又不知所措的綜合體)。她可能偷偷地與你競爭,還設局讓你失敗——一個明明該成為你避風港的人,卻讓你覺得沒自信、認為自己沒價值,或讓你一直營養不良。
或許你發現自己持續著、一次又一次地被令人抓狂的環境束縛卻感到不知所措;也或許,你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彷彿做什麼都不對,即使你已經年復一年努力嘗試要取悅這個人,她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早已經打定主意不被取悅。
即使你已經成年,但因為經常性的心理匱乏感,或是嚴重的缺乏自信,造成你覺得自己有缺陷。如果是這樣,這些感覺很可能是造成終身痛苦的源頭。例如交出自己的權力,自我放逐,創造依附關係,自我封閉,破壞自己的成功,無法體驗生命與愛中真正的快樂。」
而她所寫的這些情況,皆是反映出複雜性創傷,也就是不良童年環境成長下的成人,會有的「發展性創傷」後遺症。發展性創傷的來源是原生家庭,不僅是父母、手足、親戚還有其他照顧者皆有可能造成這嚴重的身心傷害及損失。
然而,母親還是有著攸關重大的影響性,畢竟一個孩子從在母胎開始,在出生之後,最為依賴也最為情感期待的是母親。之於一個女兒來說,母親甚至有種女性角色的示範與樣版模型。不只從母親身上學來的各種身為女性的姿態、生存方式、言行舉止,對一個女兒來說,當然也希望從同為女性的媽媽身上得到價值認可與認同。
然而,這可能是痛苦的起源,有些女兒,竭盡一生,都在試著討好與取悅自己的母親,卻反而造成自己的傷痕累累,與人生全面性的侵害。包括不敢追求幸福,也錯誤的要求自己完美、長期被情緒波及的精神耗弱造成的身心俱疲⋯⋯
當然,妳的母親因為曾經是別人的女兒,她也受過同樣的傷、同樣的苦,然而,她可能無法覺察,也失去能力覺察。這樣的情況,使妳渴望她能解開妳的痛苦、釋放妳的心靈,變得遙不可及。
《不被愛的女兒》是一本每一句都會被我畫下重點的書。句句到位、字字血淚。
「如果你是個女兒,你的母親不願意或無法照你需要的方式愛你,我的心與你同在。我猜想她自己應該沒發現,其實在內心深處,她很怕因為沒有成為別人眼中的完美母親,而被綁在木樁上被火燒、被淹或是被丟石頭(無論這是發生在幾百年前的女人身上,或是今日用來比喻),對女性來說,這是集體創傷。
這份潛意識的恐懼以及集體創傷,可以造成一名母親產生辱罵、成癮、或精神疾病等,或是抹煞她女兒想要表現與成為真我的渴望。這不一定是創傷本身的影響,而是認為創傷是可恥的、必須隱藏的信念在摧毀人生。
你可能或多或少期待過會得到一個道歉或聲明;你可能認為你母親對解除你的痛苦無能為力或無話可說。」
在大文化氛圍下,許多身為母親的人,也長期活在自卑和創傷中,對自己的人生無能為力、產生習得無助感,長期認同了暴力和父權的壓迫,不僅把自己視為卑賤之人,也毫不猶豫地繼續複製這一份卑微地位和羞辱給自己的女兒,重複性的製造許多傷痕,在她唯一的宣洩出口上~女兒(地位比她更低的唯一對象)。
這是沒有能力愛自己的女人,也無能力愛她的孩子、愛她的女兒,無意識地注入她的命運,重演在她的女兒身上。而若一位女兒無從覺醒,也無從解脫歷代傳遞和複製下的「卑微女性」的信念和觀點,終究這些辱罵和輕視、剝奪和支配會繼續重演下去。
本書提到「雖然過去發生的事情錯不在你,但你現在有責任讓自己成長。當我們成長了,只有成人力量能讓自己從過去無意間累積的創傷解脫。關鍵在於,你要毅然決然地站出來,拒絕成為童年的受害者,願意正視自己是如何讓傷害持續,最後你才有辦法做出不同的選擇。」
這樣的思維我十分認同,也是我自己個人走向療癒的原因,為自己的生命療傷止痛負起最大的責任,這一份為自己的承擔的覺醒,是我們開始具備力量的開端,也是宣示我們將不重演上一代錯誤和製造創傷在自己人生的決心。
更重要的是,如果妳確定不被愛,那麼,不要再把自己的人生犧牲在痛苦的輪迴上,終止那些身心耗損的自傷行為。放開自己,把自己從痛苦深淵搭救出來,這是妳可以為自己所做的最好的事。
並且相信,妳還有妳自己,可以好好學會如何愛妳。
《不被愛的女兒》• 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