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爾系列#1 - 看見自己的應對姿態

更新於 2023/07/2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最近在學習薩提爾的冰山理論,除了看見自己行為模式下的盲點(比方行為與期待的不一致或是期待的結果根本滿足不了渴望等。),了解自己慣常的應對模式意外地成為我很重要的自我療癒旅程。

什麼是應對姿態/模式?

應對姿態是當你在遇到壓力或衝突的狀況下,你會採取的反應,而這個反應根據你所在乎的角色不同(自己、他人或是情境)會切分成四種形態。

  • 指責: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溝通過程常常是批評、否定對方、言語攻擊,給人很霸道、極權的感覺。
  • 討好:忽略自己、在乎情境、在乎他人。以「好」、「答應」來溝通,忽略的是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只要能讓對方不生氣、原諒,他幾乎都會配合對方。
  • 超理智:忽略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談話重點放在邏輯、道理、對於事情的認知,而不去談情緒、也不在乎對方表達情緒的過程。
  • 打岔:忽略自己、忽略情境、忽略他人。溝通時不表達自己、可能選擇轉移話題、或是直接逃離現場,以不溝通來溝通。

雖然我們在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場景下可能會有不同的應對姿態,然而這當中多半也有一個特定的應對姿態是我們最常使用的,而此慣性使用的應對姿態就成了我們的應對模式

插圖|KIDISLAND兒童島 (摘自親子天下)

插圖|KIDISLAND兒童島 (摘自親子天下)

用好奇的心去理解自己的應對模式

應對模式並沒有好壞,這只是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為了保護自己、應對環境而發展的生存姿態。如果我們看見自己慣常從什麼角度來保護自己,我們或許就可以在那之外,提供給自己或者他人更多的照顧,最終才能真正創造出有價值的人際應對或是互動形式。

以我自己的狀況為例,我是很典型的超理智型,在一個充滿壓力的溝通情境下,我通常選擇的是用各種理性、邏輯、證據來進行溝通,我忽視了我自己的情感需求、也無法去同理對方的感受。過去我曾經驕傲於自己的理性辯論能力,但也困擾於各種溝通無效(像是與家人的溝通常常被認為自己無法同理他們的感受),不過在遇見薩提爾的理論之前,我並不知道我可以怎麼樣改變的我的溝通方式,一切都只是自然而然、無意識下的直覺反應而已。

看見自己的應對模式,關照那個只是為了求生的自己

當我們可以看見自己的應對模式,我們就能夠深入去探討,這個應對模式究竟從何而來,而我們又能從什麼樣的角度去照顧(那個可能受了傷的)自己。

再回到我自己的故事,我一路追朔到從小在指責型爸爸(在意自己與情境)與討好型媽媽(在意他人與情境)的互動下成長,或許不自覺間也就發現不管把情感投射在自己或是他人身上都不是最好的應對方式,於是慢慢的就學會把自己抽離,只留下理性看待如何處理事情的超理智的我(只在意情境,沒有自我與他人)。有趣的是,在同樣家庭環境長大下的哥哥,就這麼長成了打岔型(什麼都不在意,直接逃避互動),彷彿我們都看見了任何方式的情緒投射都可能成為災難一般。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對於自己和家人溝通的方式覺得沮喪不已,時常在爭吵後事後回想,我明明有這麼多的愛,為什麼在那些當下,我總是沒有辦法把那個自己展現出來;為什麼我明明是富有同理心的人,但是我最近的家人們卻總是感受不到。

在探索了薩提爾模式後,我對自己的沮喪(甚至有時候是失望、生氣、自責),慢慢地轉為了心疼。我心疼自己從小習得的生存技能居然是相信自己得把自己武裝起來才能生存,我心疼自己在互動中總是忽視自己的需求(我內心深處有那麼多豐沛的情感想要展現)、我也心疼自己必須要掩藏那個想要和他人深刻連結的渴望(害怕自己太過同理對方也只會讓自己受傷)。

好,我知道了,然後呢?

在歷經了好些年的自我探索與療癒旅程,我想我唯一確信的事情就是這個旅程不會有結束的一天,因為我們身上所背負的傷,都是積累了幾十年的結果,習慣不是一夜之間被養成,因此也無法一夜之間被改變,於此同時,每一刻的我們都因為新的資訊與經歷而悄悄改變,改變持續進行著,探索也就持續不會中斷。

雖然改變並非一蹴可幾,但是擁有自我覺察卻能為我們帶來力量與改變的可能。

對自己的心疼,對我來說是比對自己生氣或是失望更大的改變動機;而看見自己的匱乏之處,則提供了我改變的方向。我開始練習著去回想某些經歷過的困難對話,試想著如果我可以更加同理對方,我的對話方式會有什麼不同,我也開始去想著我如何能夠更加照顧自己,讓自己在同理他人的過程中,不至於失去了我自己;我又如何能夠更加坦率真誠,並且溫柔地讓對方感受到我的心意。

這一切都不容易,但我相信這一切都是過程。我們必須先看見,才知道要如何練習,而只要能夠持續的練習,就能看見改變的可能 :)



看見應對模式帶來的正向資源

最後,前面有提到的應對模式並沒有好壞之分,它就只是我們透過多年的經歷累積在自己身上,覺得會對自己有所幫助的應對方式。也因此,這樣的方式鐵定都為我們帶來了許多生存上的好處,也就是所謂的正向資源。

看見這份正向資源是很重要的,因為他是自我接納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身上並不全然都是傷,我們身上同樣也有許多美好,而這些都是屬於我們的完整。

我的超理性雖然為我帶來了不少煩惱,但是這份超理性也帶給我許多幫助,她讓我在許多時刻都能夠專注地處理事件,而非陷入自己的情緒之中,我的專注與理性因此常常順利幫我解決各種生活與工作上的難題,而這些是非常珍貴的資源,是不能也不應該被忽視的。

在了解了這些之後,我想現在的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正向資源,於此同時,也更有意識地學習著自己可以如何帶給自己更多的照顧,也帶給身邊的人更多的同理。我看見了自己的完整,也看見了自己可以如何朝向更美好一致的自己前進 :)


從2014年在歐洲開始獨自旅行後,每一段旅程都讓我更加相信,當我們願意把自己敞開,當我們全心全意去經歷生活的一切,當我們去信任生命,宇宙就會回應給我們意想不到的豐盛,一次又一次。我想,這是我一個人旅行的意義 — 去看見自己對生活的想望、去感受生命既有的豐盛、去接受宇宙的慷慨給予,去信任生命終究會引領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於是我就這麼樣一次又一次帶著無所畏懼的好奇心,就只是去玩、去闖、去全心全意的經歷。
在看見了那麼多的生活樣貌之後,已經不覺得有任何一個生活是我所想要的—我一點都不想過著別人的人生,我熱愛的生命就是我自己的這個。
這是我一個人旅行的意義 — 去看見自己對生活的想望、去感受生命既有的豐盛、去信任生命終究會引領我們走向意想不到的驚喜。
而現在,我全心擁抱第三種人生,我要去闖、去玩、什麼都去試試看,好好去感受宇宙的給予和生命的豐盛。你呢?你打算如何經歷這個應有盡有而且不會輕易打烊的遊樂場?
唯有放下那些原有的日常,才能全心全意地經歷;只有全心全意去經歷,我們才能精彩自在地生活。
事過境遷,回過頭看,一切都是充滿感謝。感謝生命發生了這麼多事情、帶著我走過這麼多的風景,好的、不好的、所有的所有都讓我成為了現在的我。而現在的我,喜歡自己是這樣完整的存在,有開心、有悲傷、有堅強、有脆弱,如此完整,如此美好。
於是我就這麼樣一次又一次帶著無所畏懼的好奇心,就只是去玩、去闖、去全心全意的經歷。
在看見了那麼多的生活樣貌之後,已經不覺得有任何一個生活是我所想要的—我一點都不想過著別人的人生,我熱愛的生命就是我自己的這個。
這是我一個人旅行的意義 — 去看見自己對生活的想望、去感受生命既有的豐盛、去信任生命終究會引領我們走向意想不到的驚喜。
而現在,我全心擁抱第三種人生,我要去闖、去玩、什麼都去試試看,好好去感受宇宙的給予和生命的豐盛。你呢?你打算如何經歷這個應有盡有而且不會輕易打烊的遊樂場?
唯有放下那些原有的日常,才能全心全意地經歷;只有全心全意去經歷,我們才能精彩自在地生活。
事過境遷,回過頭看,一切都是充滿感謝。感謝生命發生了這麼多事情、帶著我走過這麼多的風景,好的、不好的、所有的所有都讓我成為了現在的我。而現在的我,喜歡自己是這樣完整的存在,有開心、有悲傷、有堅強、有脆弱,如此完整,如此美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1.它是工具 2.它是方法 3.我沒買書 4.人並非只有大事件才會影響心裡
Thumbnail
薩提爾的對話與練習來到應對姿態以及姿態底下的情緒。 上一篇有提到應對姿態,包含: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以及一致型,而每一種應對姿態底下其實有很多不同的情緒,可能是:生氣、難過、害怕、不安、自責、委屈、焦慮、煩躁⋯⋯等,如果留意一下,會發現多是負向情緒,那是因為⋯⋯
Thumbnail
這幾天 一直被薩提爾奶奶的 成長模式裡其中一條感動著!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並且能夠藉由 #內在力量 來定義自己』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我想這是每個人最能理解的一句話 也是如果身旁朋友覺得自己不夠好時 通常都會這樣安慰: 『不會啊!你很好啊!每個人都很特別! 所以你就儘管做你自己吧!』 我以前是這樣安
Thumbnail
上了天安老師的工作坊,收穫最大的就是學會和小時候的自己對話的技巧。 在進行時,最重要的是要分清楚「妳」(小時候的自己)和「我」(成年人的自己)並且注意成年人的自己是穩定的存在,去傾聽陪伴小時候的自己,為她整理過去的回憶或對於事件的解讀,在她心裡與身體裡留存的記憶、能量或信念。
Thumbnail
第二度參加完崇建老師的薩提爾工作坊。也順便回顧了自己學習的開端與其中的歷程。接觸了薩提爾六年多了,越來越感覺這是一種面對生命的態度的練習,是一種活在當下、一種愛自己、愛別人、愛生命的狀態。
Thumbnail
前陣子參加為期三天的「在愛中成長─薩提爾初階工作坊」......
昨天上完最後一堂薩提爾的教練課,是練習怎麼在壓力下覺察,包括覺察自己和覺察他人。課程裡面做了三種人格的區分:看自己、看別人、看事情。一個事件的發生,會觸發壓力、引發情緒,這個課程是要教導學員怎麼去辨識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感受、觀點、期待、和渴望。 講完概念後就是一對一的練習,分享者講自己和重要關係人的
Thumbnail
冰山理論是一種對於自我探索的方式,坊間眾多流派的其中一種。語言、行為背後有其隱藏的慾望、情緒與渴求,幫助自我與他人引導出“真我”有助於避免誤會與互相傷害,從負面的惡性循環中解放出來。
Thumbnail
以下這個故事以多種方式被傳頌,用來說明薩提爾女士發展出「薩提爾家族治療模式」的開端。 薩提爾女士在1951年會晤了一位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的少女。在治療進行了六個月之後,一切進展相當好。而後,薩提爾卻接到這位女孩母親的電話,表示她要提出告訴,控告薩提爾離間他們母女情感。
Thumbnail
1937年,薩提爾女士在芝加哥大學的社會服務行政管理學院攻讀碩士學位。有一次,她得了一個「D」的分數,有個教授告訴她:「很顯然你不是做社工的料。」但她沒有聽從指導教授的建議...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1.它是工具 2.它是方法 3.我沒買書 4.人並非只有大事件才會影響心裡
Thumbnail
薩提爾的對話與練習來到應對姿態以及姿態底下的情緒。 上一篇有提到應對姿態,包含: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以及一致型,而每一種應對姿態底下其實有很多不同的情緒,可能是:生氣、難過、害怕、不安、自責、委屈、焦慮、煩躁⋯⋯等,如果留意一下,會發現多是負向情緒,那是因為⋯⋯
Thumbnail
這幾天 一直被薩提爾奶奶的 成長模式裡其中一條感動著!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並且能夠藉由 #內在力量 來定義自己』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我想這是每個人最能理解的一句話 也是如果身旁朋友覺得自己不夠好時 通常都會這樣安慰: 『不會啊!你很好啊!每個人都很特別! 所以你就儘管做你自己吧!』 我以前是這樣安
Thumbnail
上了天安老師的工作坊,收穫最大的就是學會和小時候的自己對話的技巧。 在進行時,最重要的是要分清楚「妳」(小時候的自己)和「我」(成年人的自己)並且注意成年人的自己是穩定的存在,去傾聽陪伴小時候的自己,為她整理過去的回憶或對於事件的解讀,在她心裡與身體裡留存的記憶、能量或信念。
Thumbnail
第二度參加完崇建老師的薩提爾工作坊。也順便回顧了自己學習的開端與其中的歷程。接觸了薩提爾六年多了,越來越感覺這是一種面對生命的態度的練習,是一種活在當下、一種愛自己、愛別人、愛生命的狀態。
Thumbnail
前陣子參加為期三天的「在愛中成長─薩提爾初階工作坊」......
昨天上完最後一堂薩提爾的教練課,是練習怎麼在壓力下覺察,包括覺察自己和覺察他人。課程裡面做了三種人格的區分:看自己、看別人、看事情。一個事件的發生,會觸發壓力、引發情緒,這個課程是要教導學員怎麼去辨識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感受、觀點、期待、和渴望。 講完概念後就是一對一的練習,分享者講自己和重要關係人的
Thumbnail
冰山理論是一種對於自我探索的方式,坊間眾多流派的其中一種。語言、行為背後有其隱藏的慾望、情緒與渴求,幫助自我與他人引導出“真我”有助於避免誤會與互相傷害,從負面的惡性循環中解放出來。
Thumbnail
以下這個故事以多種方式被傳頌,用來說明薩提爾女士發展出「薩提爾家族治療模式」的開端。 薩提爾女士在1951年會晤了一位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的少女。在治療進行了六個月之後,一切進展相當好。而後,薩提爾卻接到這位女孩母親的電話,表示她要提出告訴,控告薩提爾離間他們母女情感。
Thumbnail
1937年,薩提爾女士在芝加哥大學的社會服務行政管理學院攻讀碩士學位。有一次,她得了一個「D」的分數,有個教授告訴她:「很顯然你不是做社工的料。」但她沒有聽從指導教授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