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飯捲男孩乖乖睡》移民回憶像飯捲裡的泡菜,需泡入「親情」之鹽慢慢熟成。

2023/07/2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是一道,同時塞滿泡菜、起司、白飯、千層麵,卻因情感入味而意外可口的「特有種」飯捲。看完《飯捲男孩乖乖睡》的感想,約略如是。

繼《夢想之地》之後,韓裔加拿大導演沈明輔(Anthony Shim)再度以自身的移民經驗為源,深刻描繪素英和東賢這對母子在異國天空下的相處、衝突與和解。集編、導、演於一身,他大量啟用素人要角,以復古風16釐米影像、亡父視角的長鏡頭,製造出質地樸拙、香氣盈鼻的氛圍,神似那到位的韓式泡菜,甜酸與鹹鮮,輪番湧上舌尖,滋味入魂。


本片導演沈明輔(Anthony Shim)。圖片來源:Lawrence Cortez (@lawrencejcortez)

本片導演沈明輔(Anthony Shim)。圖片來源:Lawrence Cortez (@lawrencejcortez)

*****以下有雷,請小心慎入~


垃圾桶裡的韓式飯捲

咚隆、咚隆,亞裔男孩趁人不注意,把保鮮盒裡剩一大半的飯捲,一股腦全倒進垃圾桶。胃口差?非也。不合口味?也不是。只是每吞一片飯捲都像吞下一個控訴,吃一口,認罪,吃兩口,犯行更篤,吃三口,罪證確鑿,跳到東太平洋都洗不清了。小小年紀,啥罪之有?飲食差異的原罪罷了。

大人的細碎往事,是孩提時的銘心大事。初入校園,同儕關係比什麼都重要,也比什麼都困難。對身處加拿大白種人堆的東賢來說,「融入群體」更如緊箍咒一般左右著大小決定。特異於主流之外的文化、習俗,全成了可棄可藏之物。

吃飯捲變成眾人笑柄,就央求媽媽下次換成三明治;抗拒不了泡菜的滋味,那也可以私下在家貪嘴幾口,讓韓食成為無人知曉的私房雅趣。凝視鏡子裡的自己,拉撐眼皮變不出深邃立體的雙眸,那就等長成少年後染金頭毛,畢竟多一處偽裝成同類的特徵,也就少一次被喚作「怪胎」的風險。

洩露身分的亞洲名,自也無需保留,直接換成通俗又好念的「David」。原初雖是老師請求,但可別忘了,素英並不排斥孩子維持本名,下決定者終是東賢自己。可勢單力薄的他,哪有勇氣面對次次點名、次次投來的異樣眼神?

圖片來源:The Projector

圖片來源:The Projector

無根漂泊的憤怒少年

於是,東賢順利被David取代,眼鏡男孩,一下也抽長成滿頭金髮、英文比韓語溜的亞裔少年。飯捲男孩,彷彿終能落地生根。

但那根系,僅是浮萍淺根。只消目睹一回亞裔受騷擾的事件,一個「家族樹」的課堂作業,便能如浪如洪,輕易沖走那異地安棲的妄想。就像現實中,韓國官方兩度為泡菜「正名」為「辛奇」,終究無傷於它辛辣的本色那樣,「我是誰」的本質問題沒解決,叫David叫東賢,都無事無補。

無怪乎,近似正方的侷促畫面依舊、David皮笑肉不笑的表情如昨,當自我的迷惘到了極致,衝突一觸即發。對於閉口不談生父、還將梅開二度的母親,男孩日漸感到不滿,恍如家家都有的親子壓力鍋一樣,瀕臨炸裂邊緣。

一早餐桌上驚天動地的爭吵,因素英公開噩耗之舉而瞬間收束。但口不擇言的對白、泫然將泣的表情,代入感極深,處處讓人產生似曾相識之感。誰不曾是那悶壞了而情緒暴走的少年?據說這場戲,也喚醒拍攝現場導演胞妹的不堪回憶,想起導演和母親爭吵的激烈畫面,而倉惶避走。逼真而赤裸的程度,可見一斑。

。圖片來源:The Projector

。圖片來源:The Projector

細膩打磨母子間的和解之光

毀滅背後,往往藏著新生。David終究等到母親點頭首肯,踏上了尋根之旅。影片後半,取景導演祖父所生長的南韓鄉間,窄小的畫面向左右延展開來,比例從1.33:1變為1.78:1,多少也呼應著角色們、尤其是東賢少年,逐漸敞開的心房。

到頭來,若非呼吸過故里的清澄空氣,親眼見過那黃澄澄稻浪翻飛的田埂,再坐下來與親族同桌共餐,「成長」和「和解」便絕無可能。糾纏素英的往事魅影,必須坦然面對才能消融,而迷惑多年的David,也才會有機會卸除對外表的執著,在亞洲血脈、加拿大新身分的蹺蹺板中找到平衡,使東賢/David融為不可分割的一體。

此處,現實和虛構的織線,再度交纏。導演雖未清楚交代素英隱瞞過往的動機,但合理推測,或與韓國社會多視「自殺者」為不道德者(相關新聞)的現象有關,而這也多少能解釋她最初離開的決定。但導演以創作審視傳統的企圖,倒十分明確。比如楢山節考式的「高麗葬」故事,到了他手中,不再是後輩扛著長者上山送死的悲劇,而被改編成一則家人相互扶持的寓言,讓兩人一塊兒上山、一起下山。平心而論,也頗合情合理。

重返南韓故土的素英母子。圖片來源:The Projector

重返南韓故土的素英母子。圖片來源:The Projector

低迴不已的移民天倫片

從風光奧斯卡的《夢想之地》與《媽的多重宇宙》,到刻畫「逆移民」返台的《美國女孩》,亞洲移民故事近來如日中天。

但我不禁在想,是否因種族歧見、文化衝突過於難解,讓這些作品不約而同迴避了批判,而清一色訴諸於東方式的「家族劇」?又是否因弱勢慣了,讓闖蕩好萊塢多年的沈明輔,非要聽見奉俊昊在奧斯卡典禮上引用馬丁史科西斯的話說:「只要深入內心,最個人的想法,就是最有創意的,」才敢在劇本裡放進更多自己的故事和聲音?

但或許,這也是亞洲移民的精彩吧。何嘗不是那強大的家族凝聚力,讓他們無論漂泊到歐美非澳,皆能頑強地存活下來,展現出「天涯無處不是家」的生命力?

飯捲男孩沈明輔在訪談時說,自己最終愛上了麵食,尤其是十足洋派的千層麵,即使,那並無損於對米飯的愛。而取自冰島SigurRós主唱Jónsi Birgisson同名專輯的片名,更說明「riceboy」一詞,對他早已無傷。

時光,作用在泡菜和生命裡,果然成了最好的篩網,濾掉雜質、餘下韻味。若懷念母親手作泡菜的那股辛辣、鹹香,只消飯捲男孩在腦中回味,就夠他睡上一場甜甜的好覺了吧。



本專題也讓你跟著走心了嗎?歡迎「留言」「分享」「追蹤」!

41會員
71內容數
身為非藝術背景、卻三天兩頭跑展覽的「美術館路人」,除了仰賴直覺定錨眼前作品,更愛問問自己是感覺激動、寧靜、或泫然?還要自虐地,連結當下的人生處境連結,才甘願返回紛擾的現世。於是決心用書寫,實踐艾倫狄波頓《藝術的慰藉》的唯心觀點,捨棄高冷論述、直探藝術所誘發的感觸。請準備好,跟著藝術一起「走心」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