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之庭》:男孩與老人的忘年友情,死亡與離別不再可怕

2023/07/1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夏之庭》購於學姐開的二手書店,當時在書櫃裡看到這本書,我就像發現寶藏一樣喜出望外,立刻拿在手上。

看完小說已過一段時間,卻遲至現在才動筆寫書評;我一直惦記著沒人催促的書評,要是不寫出來實在難以放下,如同這個故事久久地在我心上。

最早知道湯本香樹實,是因為認識的閱推老師很為她抱不平;她的書那麼好看,在臺灣卻不時遭遇斷版的命運,比如《白楊樹之秋》,還有這本《夏之庭》。而我第一次看她的作品,是朋友送我的《夢中的舅舅》(很可惜,這本書也絕版了)。


三本小說共同的主題是小主角們對「死亡」的探索與體悟,而湯本香樹實最厲害的莫過於將如此沉重的主題寫得輕盈而療癒。這不免讓我聯想到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的小說美學觀點:生命存在的沉重必須以輕盈的態式來承擔。

總之,我認為正是基於這般輕逸的藝術技巧,才讓湯本香樹實的作品讀來那麼雋永,不只觸動小孩,也能感動大人。

raw-image


回到正題,《夏之庭》這個故事始於三名六年級男孩(木下、山下、河邊)對於死亡的好奇。為了「觀察死亡」,他們鎖定一位獨居老爺爺作為監視對象,滿心期待(誤)地等著他死,不料他們鬼鬼祟祟的行徑卻被對方發現了。

剛開始,老爺爺很生氣,但男孩們並未因此打退堂鼓。不知不覺中,他們互相習慣了對方的存在,老爺爺開始招呼他們進門,幫忙做家事或打屁聊天,他們也很有默契地老往老爺爺家跑。

原本死氣沉沉的住宅和院子經過整頓,漸漸有了生命力,好比老爺爺生命的尾聲中闖入這三個孩子,他也重拾了生活的滋味……

故事發展至此,讓人心暖。


不過,情節因為老爺爺揭露自己何以獨居而急轉直下──原來,老爺爺是二戰中倖存下來的士兵。然而,他在戰爭中殺了人,背負著沉重的罪惡感,於是回國後選擇不回妻子身邊,在漫長的歲月中一直是孑然一身。

讀到這兒,我的心不禁糾纏起來,卻也忍不住佩服湯本香樹實寫作上的高明,以及她的人道關懷精神。


這個安排不但解釋了這位神祕獨居老人的來歷,也讓這本小說的主題之「重」更有層次──不單只是死亡,還有戰爭。此外,小說還能延伸討論當代社會獨居與失智(老爺爺前妻,故事另有觀照)老人的安養照護議題。

我認為,勇於指向現實生活的問題,也是文學的功能之一。而且,因為這些議題確實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便強化了這個故事的「現實感」,更能引起讀者共鳴(後來,老人的確也迎來了生命的終點,而男孩們的反應與各自的發展,則具有明顯的「成長」意義)。


湯本香樹實處理這些主題的手法,是以孩子的角度扣問、思考並親身尋找答案,而她寫這部小說的動機也很值得一提。原來,她是想著自己的外公寫這個故事的,儘管外公去世那年,她才七歲。這時,我們會發現,孩子們並非什麼也不懂,他們亦不像大人所想的那樣無憂無慮。

而《夏之庭》中這一老三少陪伴彼此,實在是我們所樂見的。許多故事中,老人(長者)傳承智慧與經驗,兒童或少年展露純真與勇氣……這樣的安排也屢見不鮮;他們的關係是雙向的,互相有所缺乏,也互相有所彌補。


總結的說,在「療癒」一詞氾濫的時代,我依然要說《夏之庭》讀來很療癒。

它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感人溫暖的閱讀體驗,更是看待生命的觀點,輕盈而不失重量,哀而不傷亦不乏體悟。


41會員
10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