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煩真的存在,還是我想出來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對於生活常常覺得累、無力。例如,光是想到明天有多少事情要做,就覺得人生好難、好不想面對明天。但這些事情到底是什麼呢?

有人說,把要做的事情列下來,好好整理、用輕重緩急來分類,就可以達到效率生活。

對,我這麼做了。結果呢?待完成事項有被實際紀錄下來、被安排進行事曆之中,確實比起只在腦中想來的清晰有條理。

問題是,我看著行事曆上的每一個待辦事項,一樣覺得很累啊。

列表、紀錄確實可以減少忘東忘西、事情攪在一起的手忙腳亂,但是能夠好好去做事情的動力依然缺乏。

於是,我開始觀察自己,觀察我究竟是為什麼覺得生活好累。

初步的結果顯示,我似乎被過去的經驗影響,尤其是負面經驗,所以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回頭看看我列下的明日待辦事項:
① 寄送有模板文的通知信 → 注意內容不要誤植就好,算是重複性工作。
② 下午五點前寄出一份重要的文件 
     → 再次檢查內容,不能有錯,但要等上級核對,隨時待命修改。
③ 和海歸的好朋友聚餐 → 記得帶上電腦,隨時處理工作。
④ 重要家人的生日 → 要記得傳祝福訊息。

這幾項待辦都有與過往經驗的連結,我又非常容易擷取經驗中「不好」的部分,以至於想到要再次做類似、同樣的事情,心態就先疲憊了。


災難性想像的習慣

待辦事項①是寄送有模板文的通知信。

有模板代表完全不用動腦,但我曾經一次在寄送後發現少寫一項通知事項(不在模板內,要自己寫上的內容)。補救的方法是連忙再寄一封完整的信,就此化險為夷,也沒有被任何人多說什麼,至今也已經寄出多次的通知信。

但是整個事件中,我卻只一直記得我發現少寫一條通知事項時的驚恐。

後來每次要寄送通知信時,我都反覆檢查至少五次,用力地想到底有多少事情需要列入信中。

因為一旦我告訴自己「沒事的,放輕鬆」、「熟能生巧」時,當時「粗心大意」導致錯誤的恐懼又會席捲而來,它一直威脅著我:「就是因為你沒有好好檢查,才會出錯。」「你有專心地檢查嗎?你能保證絕對沒問題嗎?」「這次是無關緊要的錯誤,那下次呢?」

別人可能花五分鐘就輕鬆寄出的信,我得花個十到十五分鐘,過程還非常艱難。

待辦事項④重要家人的生日,也是一樣。

當我看到「明天是家人的生日」時,腦中第一個冒出的想法只有「萬一我忘記了怎麼辦」。

但其實我從來沒有忘記過家人的生日,只是我先定義它「非常重要」,所以這種「絕對不能出錯」的壓力瞬間掩蓋過慶生的快樂本質。


對新事物、未知的不安

我的待辦事項②下午五點前寄出一份重要的文件,和③和海歸的好朋友聚餐,很有可能發生在同一時間。我不知道②的上級什麼時候會給我資料,讓我將文件處理完並寄出。③是確定好的約會,無法避開。

我只能把②所有能事前處理的內容都先做完,③的時候帶著電腦,隨時待命。但待命會讓我無法專注於和朋友的聚會,這也造成部分的心理壓力,好像我無法全然投入聚會,就意味著聚會的快樂會打折扣。(但實際上不見得是這樣,又是一種負面的想像與不相關的經驗連結。)

另外,同時處理一件以上的事情,也讓我感到煩躁。

我一直不擅長多工,我的腦袋工作方式是串聯供電,但多工要求並聯供電。我習慣於專注在某一件事、有效率地執行完,再進行下一步。

對我而言,能夠多工的前提應該是安放上一條所說的恐懼。我不是缺乏規劃而可能使得狀態變得一團糟,而是害怕這種我不擅長(某種程度上也有些抵觸)的模式會出問題。

就像原本不太會騎腳踏車、同時也認為騎腳踏車不安全的人,突然被要求在大馬路上騎u-bike,還要限時抵達目的地。


允許麻煩的存在,不要幫它貼標籤

貼標籤就是用過去習慣的思考模式,直接給出反應。

就像工廠的流水線,東西掉進來,機械手臂抓住物品、貼上標籤,出貨。

這種自動化作業的過程,幫助我們快速判斷生活中千變萬化的人事物,大腦對於習慣性反應的神經連結非常穩固。

唯有停下來觀察,才會發現這些連結之中是不是有什麼不對勁。

就像是,當我看到「明天是家人的生日」時,腦中第一個冒出的想法是「萬一我忘記了怎麼辦」,接著注意力都集中在「我會忘記」這個點上,開始焦慮。

如果我沒有仔細檢查,中間的過程都會被忽略,事情看起來就會像是:
「家人的生日」➜「我會忘記」➜「好煩、好焦慮」

但自我觀察後,發現是因為過往某些經驗的影響,導致我的反應程序被植入某些錯誤的連結。

原來事情沒有這麼多、這麼煩,生活也沒有這麼艱難。

自我覺察、檢視的過程很重要,冷靜地觀察自己面對事物的反應。

千萬不要只是丟一句「不要想那麼多就好了」給自己!

這樣治根不治本,只是讓自己暫時感覺起來不煩惱,但導致煩惱的那條出錯的反應程序還是存在。


工廠產線需要例行檢查、系統優化,我們面對事情的反應也需要時不時地被檢視,評估這些反應產生的過程究竟「合不合理」。

「合理」與否沒有正確答案,自我檢驗也無法直接給出解方,但對於自我的狀態有意識,能夠覺察並開始嘗試面對問題,就是自癒的第一步。

avatar-img
0會員
3內容數
忙碌之中的生活簡紀,替回憶上妝。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算算從公職F.I.R.E.之後也一個月了,代表從此之後月初再也沒有固定的薪水入帳,也不用天天盯LINE看有沒有災情,也不用再接長官跟記者電話,人生也從無意識的星期一到五上班六日休息,變成每天要有意識的去安排要做哪些事。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我最近思考的是幾乎有些相反的面向,關於那些瑣碎的、不值一提的事情。我想知道那些被記錄下來會覺得「剛才實在浪費時間」的事情,它們的價值為何?我們在「不要這些」的時候,流失掉了什麼?我意識到,這種紀錄表某種意義上揭示著一種深刻影響現代人的「生產力成癮/焦慮」、一種對於「有意義的時間運用」的過份執迷。
Thumbnail
連續放了兩天颱風假,睡前來補篇文。 認識我的人,不管是熟識還是剛認識不久,對我的印象,應該有一大部分是: 我總是很忙,忙忙忙,可是永遠不知道我到底在忙什麼QQ 我以前一直覺得是我太多事情想要做、很多事情待做所以很忙,但最近突然驚覺這是個天大的BUG!! 我總是很多事要做沒錯,待辦的事情一堆也
出社會後,不論你的工作是什麼,我想,大多數人應該都會在前一天晚上就先想好明天的待辦事項,或至少是當天早上進入工作模式前先規劃確認,甚至是有的人是早已擬定好長、中、短、近期計畫了。對教師這份行業來說也是,大至每學期的的教學進度、安排活動,小至每天早自修、準時上下學、每天抄聯絡簿、處理事件(不過更多的是
有時候、其實很常有這種時候,幾乎每天都有同事都來問說某天要請假,能不能麻煩我掛職務代理,我會打從心底感覺到有些疲倦。 為什麼很多人可以時不時就開開心心地請假去,每周都請假、每隔幾個月就請長假出遠門一次、一個月請個2-3天或甚至更多呢? 這不是抱怨也沒有所謂受害者的存在,就只是純粹對自己感到疑惑
Thumbnail
以前在訂定每周或每日的工作計畫,總是把項目排得滿滿當當。彷彿時間能夠被清楚地塊狀切割,但卻忽略了,每一項任務之間,還有轉換成本。 可能包含注意力的轉換需要的時間、精神收斂需要的能量,還有進入到不同工作情境的時刻,或許也需要不同的情緒狀態。 隨著年紀漸長,現在不太喜歡在一天之中處理太多事情或見到太
Thumbnail
縱使沒有客人入住,但我總覺得每天都有一堆瑣事在等著我,端看我有沒有去面對而已,若是沒有急迫性的,我就會慢慢地晃悠過去,而且多數時候還要搭配上對的心情,才願意著手進行。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算算從公職F.I.R.E.之後也一個月了,代表從此之後月初再也沒有固定的薪水入帳,也不用天天盯LINE看有沒有災情,也不用再接長官跟記者電話,人生也從無意識的星期一到五上班六日休息,變成每天要有意識的去安排要做哪些事。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我最近思考的是幾乎有些相反的面向,關於那些瑣碎的、不值一提的事情。我想知道那些被記錄下來會覺得「剛才實在浪費時間」的事情,它們的價值為何?我們在「不要這些」的時候,流失掉了什麼?我意識到,這種紀錄表某種意義上揭示著一種深刻影響現代人的「生產力成癮/焦慮」、一種對於「有意義的時間運用」的過份執迷。
Thumbnail
連續放了兩天颱風假,睡前來補篇文。 認識我的人,不管是熟識還是剛認識不久,對我的印象,應該有一大部分是: 我總是很忙,忙忙忙,可是永遠不知道我到底在忙什麼QQ 我以前一直覺得是我太多事情想要做、很多事情待做所以很忙,但最近突然驚覺這是個天大的BUG!! 我總是很多事要做沒錯,待辦的事情一堆也
出社會後,不論你的工作是什麼,我想,大多數人應該都會在前一天晚上就先想好明天的待辦事項,或至少是當天早上進入工作模式前先規劃確認,甚至是有的人是早已擬定好長、中、短、近期計畫了。對教師這份行業來說也是,大至每學期的的教學進度、安排活動,小至每天早自修、準時上下學、每天抄聯絡簿、處理事件(不過更多的是
有時候、其實很常有這種時候,幾乎每天都有同事都來問說某天要請假,能不能麻煩我掛職務代理,我會打從心底感覺到有些疲倦。 為什麼很多人可以時不時就開開心心地請假去,每周都請假、每隔幾個月就請長假出遠門一次、一個月請個2-3天或甚至更多呢? 這不是抱怨也沒有所謂受害者的存在,就只是純粹對自己感到疑惑
Thumbnail
以前在訂定每周或每日的工作計畫,總是把項目排得滿滿當當。彷彿時間能夠被清楚地塊狀切割,但卻忽略了,每一項任務之間,還有轉換成本。 可能包含注意力的轉換需要的時間、精神收斂需要的能量,還有進入到不同工作情境的時刻,或許也需要不同的情緒狀態。 隨著年紀漸長,現在不太喜歡在一天之中處理太多事情或見到太
Thumbnail
縱使沒有客人入住,但我總覺得每天都有一堆瑣事在等著我,端看我有沒有去面對而已,若是沒有急迫性的,我就會慢慢地晃悠過去,而且多數時候還要搭配上對的心情,才願意著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