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常常是這樣開始的:
在年初時拿出全新的行事曆,意氣風發、洋洋灑灑寫出新年度計畫,結果在工作忙、事情繁瑣的日子匆匆過去後,不到一星期發現這些計畫被迫修改,一個月後進度原地踏步,這時總會對自己喊話「沒關係,等下個月我一定會努力做」。
於是就這樣重複了幾次,隨著季節變化、歷經節慶連假,年底好像其實不遠。
我們都討厭拖延,卻常常不自覺做出同樣的行為,Heibon同樣曾如此,在探索自身過程中深深了解到「拖延是一種情緒的總和」。
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甚至開始出現厭惡感,請小心!這個現象很可能是你對某件事情(工作)的熱情已經燃燒殆盡,同時在提醒你必須趕快找到方法,離開當下環境。
試試思考外部因素,是不是有某些事情(或環境、人物)正在消耗你?只要看到、甚至想到都會有強烈排斥感。
當內心有答案後,接著思考維持現狀的必要性和條列優缺點。
「如果我在這裡毫無熱情,是不是該換個環境?」
拖延很像是人的頭痛或發炎,雖然不是大毛病但三不五時就會發作,帶來的後遺症也是很驚人,它蘊含一個核心問題:恐懼。
擔心做得不夠好、憂慮別人評價、煩惱不如預期、害怕面對失敗......
問問自己:你的拖延症狀是什麼?內心在害怕什麼?
你的時間夠用嗎?還是常把「我時間不夠」這句話放在嘴邊?在心理學裏頭,它比較像是「我不想做」,真正內心的想法是「我不想改變」。
有哪些事情常常出現在你的待辦清單嗎?(to-do-list)
辦公桌或筆記本是不是有一堆便利貼呢?
無論是手機APP或筆記本,如果有些事項重複出現在待處理區,換言之遲遲沒有被消化,請回頭想想是不是遺漏了哪個環節,真的是沒時間嗎?
「等我準備好,我一定完成XXX」、「還不是因為我現在____不夠,不然我一定會實踐計畫」,根本就是我以前的口頭禪。
過度聚焦外部環境資源,像是金錢、技能等等,老實說要真的「準備好」著實不容易,何況標準隨時在調整。就好比想出國時,就會跟自己說,等假再多一點;假有了,就改成要等錢多一些,不然出國一趟要花不少錢等等。
記得和諮商師討論時,他反問「當你告訴自己沒準備好,是不是心裡比較好受?」原來,「準備好」是塊遮羞布,讓內心那股罪惡感減少,可是也離設定的目標更遠。
文章看到這裡,謝謝你,也恭喜你,代表拖延開始遠離你。
接著看看自己手邊有沒有計畫表(甘特圖)或讀書計畫,隨意挑一天來檢視,思考幾個問題:
對於這些目標,先不要預設多久完成,想想當下可以做哪些步驟。
很多時候,我們都把過多的責任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可能受家庭教育影響,可能想證明自身能力,也可能因為某種因素被迫接受。
無論是上述哪一種,超載會偏離正常軌道,交通工具如此,人更不用多說。
如果你曾有過念頭,或最近開始出現個聲音:「我到底是誰?我在做什麼?」別懷疑,這真的是懷疑人生,而且你從未發現的事實是:「你從未好好認識過自己」。
上次想這些問題是什麼時候呢?會不會是當學生寫作文的時候?
很多人因為不知從何做起才是對的,因此兩手一攤直接宣布放棄,然而這只是一個藉口。
請拿出一張紙、一枝筆,開始寫下讓自己開心的5件事情,試著將現在的生活與它們連結,這些連連看的路徑就是你邁開步伐的路徑。
任何事情、時刻、方法都可以開始改變,請記得微笑、呼吸和不疾不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