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從小所熟悉的教育體制中,一路上從小學、國高中甚至大學,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是為了考試讀書,反而很少花心思去思考未來三十年的職場生涯該如何規劃,而在本書,作者透過換位思考和主動積極兩大核心理念,說明職場中需注意的大小事,希望大家能在職場中少走彎路,我認為整本書都是精華,不過我從書中擷取三個重點和大家分享。
「不需要阿諛奉承,但得學會向上管理。」回想自己國高中時的個性算是內向,遇到老師就會想躲得遠遠的,認為只要做完該做的作業就好,不過作者在書中提到,主管通常都是「控制狂」,要避免老闆來煩你,就得主動積極回報進度,畢竟,職場講求的不是「公平性」,不是大家都把份內的事做好就能一起升官發達,這個觀點在我前篇分享【電影】《魔球》觀後心得也有提到「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因此透過和主管保持聯繫,主動出擊,才會增加自己在他們心中的信任感,讓自己的努力能被看見。
但有時過於主動的行為,在同事或同儕眼中容易變成一種「拍馬屁」的景象,以我自己為例,記得在國中時有位同學特別愛出風頭,老師說什麼總是應聲附和,讓其他同學覺得他的行為很假惺惺,造成自己的同儕關係破裂。因此,作者特別在書中提到,學會承擔責任而不是搶佔他人功勞,學會「做事」外,更要懂得「做人」,否則就會變成所謂的「人前手牽手,人後下毒手」的情況。
這個章節也是以我一個大學生的角度,看完感觸最深的部分,年輕人初入職場時該用什麼心態去闖蕩職場?作者談到自己剛畢業時有A工作和B工作,最後考慮了A工作,沒什麼特別的原因,就是薪水比較高,看到這邊我相信大部分的人包括我自己,都會做出和作者一樣的選擇,不過作者在打滾職場數十年後,得出的結論是,薪水固然重要,但對剛出社會的新鮮人薪水能「養活自己」就夠了,最重要的是評估這項工作的「發展性」。
至於這份工作是否具有發展性?作者提到四個「主動」認識工作的方法。
作者談到老闆會以什麼角度來分類員工,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人才」,一種是「人力」。這兩種分類和職務高低並無關係,其中我認為人才和人力最大的差異在於思維完全不同,「人才」會主動創造價值,為公司的未來找尋出入,屬於老闆思維,而「人力」認為只要將份內的工作做好即可,領多少錢做多少事,用憤世嫉俗的心態度過每一天,看完這段我也驚覺,曾經的我也是用「人力」的角度去面對我的生活,或許這樣做並沒有錯,但機會來臨時,就永遠不是屬於你的。
我認為本書非常適合給已經在職場上打滾多時,但仍舊找不到目標,或像我一樣即將進入職場的大學生閱讀,或許不是每個人都以當上主管為志向,但作者真正想傳遞的理念是能透過從老闆的視角,為自己爭取更多機會,因為站高一點,才能擁抱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