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孟子思想中的一些邏輯問題(7) ——類比推理

關於孟子思想中的一些邏輯問題(7) ——類比推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何謂「類比推理」?

它是一種推理方法,通過兩個或以上事物的相似之處,來推斷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有相似性質的一種推理方法。舉個例子:

水和火都具有溫度,水具有冷卻功能,而火具有加熱功能;因此在某些方面,它們可能具有相似的特徵。(例子摘自網絡)

有另一位批評孟子常見的邏輯錯誤,他說:孟子的類比推理,按照現代邏輯審查,有些類比推理是牽強附會的,甚至是虛假類比,也就是說,孟子把兩類很不相同的事物強作類比,從而得出荒謬的結論云云。他舉了《孟子》兩個例子:

①「今也,欲無敵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離婁‧上7)

﹝意譯﹞:現今的國君呢,又想天下無敵,卻又不肯先以仁心來治理天下,這就好像拿熱的東西時,事前又不先用冷水潤濕雙手一樣。

批評者質疑:孟子把「政治方面」和「冷熱方面」兩個完全不相關的概念作類比,本身就已經荒謬了。

唉!孟子這句說話,是「比喻」,而不是「類比」。比喻,是把一物一事,比作另一物一事,讓對方容易明白道理所在,而並非把二者作比較。

②「…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告子‧上2)

﹝意譯﹞:人性對於善方面,就像水向低處流一樣:人性是沒有不善的,水性也沒有不向低處流的。

批評者指孟子把「人性之善」和「水性之就下」兩類毫不相關的屬性來作類比,因而得出荒謬的結論。

按:如果按照這位批評者的說法,那麼,上引水和火的類比例子,豈不是水火不容?所推出的結論,豈不是荒謬絕倫?

孟子之所以指「人無有不善」與「水無有不下」,乃指二者都同有一種自然性向。既然人與水都有同一性向,然則,又何以不能類比呢?再者,孟子謂「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的「猶」,白話是「就好像」的意思,那是比喻,而不是類比呀!

(寫於2023年7月31日於澳洲)

參考書籍:柴熙‧哲學邏輯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4會員
84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種善因自然  / 必然會得善果嗎? 綜合上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和「失天下也,失其心也」這兩個命題,得到一些啟示: 在人心世道上,往往都會有「應然問題」和「實然問題」的。當種善因而得善果,固然是理想不過了;但若得不到善果,甚至反而得到惡報的話,能明乎此理,就不必怨天尤人,不必推諉卸責;只要反躬而
上文講到孟子舉出一個事例,說有人忽然看見一個才會走路、還不懂事的小孩,慢慢走向水井邊,就快要掉下井裡,就在這一刻、這個危急關頭的一刻,是人的都會有怵惕惻隱之心的。 這樣的怵惕惻隱之心,需要論證嗎?需要探究怵惕惻隱之心如何成為可能嗎?如果要論證,要探究如何成為可能的話,於是想想用什麼東西來救他呢?是
上文提到有人指孟子犯下循環論證的謬誤,把「不忍人之心」和「惻隱之心」循環論證,而始終都沒有解答為什麼人有惻隱之心。於是,批評者就以孟子謂「無惻隱之心,非人也」這句話,來替孟子作出假定人是有惻隱之心的。 批評者這個觀點,犯下了兩個不可接受的毛病: 1、把人之所以有惻隱之心,作出假定。 人之所以有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公孫丑‧上6) 有人指孟子這句話犯下循環論證的謬誤。何謂「循環論證」? 【例七】循環論證的謬誤 這是一本很好的邏輯學的書。 在這本書中,譯者謂這是一本罕見的好書。 問題:你如何得知這是一本很好的邏輯學的書呢? 回答:因為在這本書中,譯者謂這是
【例六)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上1) 孟子說:人能盡其本心,時時問良心,事事憑良心,這就可以體認自己稟之於天的本性,就可以體受天理之所在。 天理,並不是外在抽象之理,而是內在於吾人的本心的。當本心真誠惻怛,如如地昭明朗現,便是天理。 舉個例子,當得悉拐賣人口
孟子有句話,讀《孟子》的,都非常熟悉——「人皆可以為堯舜」。就以這句話作為例子,檢視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邏輯。   【例三】堯舜之所以為賢君,因為他們對人民都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他們都有不忍人之心。有這些善心,有這些不忍人之心,故此在治理天下方面,處理民間種種的複雜問題,都能得心應手。
種善因自然  / 必然會得善果嗎? 綜合上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和「失天下也,失其心也」這兩個命題,得到一些啟示: 在人心世道上,往往都會有「應然問題」和「實然問題」的。當種善因而得善果,固然是理想不過了;但若得不到善果,甚至反而得到惡報的話,能明乎此理,就不必怨天尤人,不必推諉卸責;只要反躬而
上文講到孟子舉出一個事例,說有人忽然看見一個才會走路、還不懂事的小孩,慢慢走向水井邊,就快要掉下井裡,就在這一刻、這個危急關頭的一刻,是人的都會有怵惕惻隱之心的。 這樣的怵惕惻隱之心,需要論證嗎?需要探究怵惕惻隱之心如何成為可能嗎?如果要論證,要探究如何成為可能的話,於是想想用什麼東西來救他呢?是
上文提到有人指孟子犯下循環論證的謬誤,把「不忍人之心」和「惻隱之心」循環論證,而始終都沒有解答為什麼人有惻隱之心。於是,批評者就以孟子謂「無惻隱之心,非人也」這句話,來替孟子作出假定人是有惻隱之心的。 批評者這個觀點,犯下了兩個不可接受的毛病: 1、把人之所以有惻隱之心,作出假定。 人之所以有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公孫丑‧上6) 有人指孟子這句話犯下循環論證的謬誤。何謂「循環論證」? 【例七】循環論證的謬誤 這是一本很好的邏輯學的書。 在這本書中,譯者謂這是一本罕見的好書。 問題:你如何得知這是一本很好的邏輯學的書呢? 回答:因為在這本書中,譯者謂這是
【例六)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上1) 孟子說:人能盡其本心,時時問良心,事事憑良心,這就可以體認自己稟之於天的本性,就可以體受天理之所在。 天理,並不是外在抽象之理,而是內在於吾人的本心的。當本心真誠惻怛,如如地昭明朗現,便是天理。 舉個例子,當得悉拐賣人口
孟子有句話,讀《孟子》的,都非常熟悉——「人皆可以為堯舜」。就以這句話作為例子,檢視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邏輯。   【例三】堯舜之所以為賢君,因為他們對人民都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他們都有不忍人之心。有這些善心,有這些不忍人之心,故此在治理天下方面,處理民間種種的複雜問題,都能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