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023】《最高學以致用法》: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

2023/08/0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人生,是靠輸出達到轉變。

從書名看來,這似乎是一本教你如何發揮你所學的書,但其實這本書談的是教你怎麼學習,原來它們彼此是有關係的。


為了讓自己進步,所以持續不斷學的人不在少數,其實我也是如此,我也想透過大量閱讀與參加各種學習課程,想藉此達到精進自己的目的,但始終效果不彰,正當我還在納悶為何沒有顯著成長之際,我終於在本書的開頭找到了答案。


原來,這是因為我們對大腦不了解,只有輸入而沒有輸出的學習,是不會被大腦判定為重要訊息,而留在腦中的,不論吸收了多少東西,只要沒有實際運用,就不會被轉存在長期記憶,所以自然會覺得學習過的東西怎麼過目就忘、學習效率不佳。


所以想想我們身邊,我們認為厲害的人,還真的都是很擅長輸出的人呢!這個發現真讓我恍然大悟。


為什麼這些話作者說來如此有說服力?這就要談談作者的背景。

樺澤紫苑是神經科醫師,經常透過社群媒體,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達精神醫學和心理學、腦科學的知識。不過如果你以為他談論學習與學以致用這個議題之所以有說服力,是因為他的專業背景的話,那是因為你還不知道他的輸出能力有多可怕。


現在就幫各位介紹一下:


  • 每日發行電子報,持續十三年
  • 每日更新FB,持續八年
  • 每日更新YT,持續五年
  • 每日三小時以上的寫作,持續十一年
  • 每月兩場以上的新作講座,持續九年
  • 每年平均出版二至三本書,持續十年


還有更變態的,樺澤醫生並沒有因為如此大量的產出而犧牲他的人生:


  • 每天晚上六點後不工作
  • 每星期上健身房四到五次
  • 每月有十場以上聚餐
  • 每月看十部以上電影
  • 每月看二十本以上的書
  • 每年出國旅行三十天以上


看到這邊,不但羨慕醫生的高輸出與享受人生兼具的雙能力,也迫不及待想直接進入本書內容,好好跟作者取經,一探醫生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對吧!那麼現在我們就開始體驗本書的五個重點。

輸入和出書的黃金比例為3:7


既然在前言提過,一般人學習的盲點是「只顧輸入」,而缺乏輸出,這表示我們有必要調整這個比例,以達到有效學習,作者建議,輸入與輸出的黃金比例平均大約是3:7


作者曾經針對八十八名參加講座的社會人士進行調查,發現這些人的輸入與輸出比例大約是7:3,也就是說,多數人的學習重點都放在輸入上,造成學習效率不佳,想想也有道理,我們會想學習的東西,通常就是我們不懂的東西,面對不懂的事物,我們將輸入占比調得比輸出高,除非是萬中選一

的人才,否則不太可能一次就將學習成果都確實吸收吧!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蓋茲博士(Arthur Gates)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找來一百名年齡介於國小三年級至國中二年級之間的學童,讓他們背下名人年鑑,時間九分鐘。然後安排每組輸入和輸出的時間不同。


成績公布,花40%時間輸入的組別成績最高。年紀越大的人,輸入的比例相對遞減,其中花30%時間的組別成績做好。以輸出比例來說,初學者花六成的時間、熟手花七成的時間,可以說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這也是為何定調輸入與輸出3:7的原因。


開始前的提問,決定學習的方向


提問是最簡單也是效果最好的輸出方式之一。這個方法不單是對他人提問,也可以自我提問,光是問自己問題,就能大大刺激大腦活動,去尋找更多必要的資訊。


一項記憶非洲首都的研究中,受試者分成先接受選擇題測驗組,與傳統背誦組。等隔天再受測時,發現先行測驗過的組別,有多達10~20%的人取得高分。也就是說,測驗不只在學習有用,是前的測驗,也能大幅提升記憶效率。


作者在他的講座開始前,一定會請參加者填一份問卷。透過問卷的問題來詢問參加者的學習目標,可使參加者對自己提問自己最想知道的部分,並在接下來的講座中,會留意相關的內容。


大腦有所謂的「選擇性記注意」。當你知道你想要搜尋甚麼的時候,大腦就會努力幫你找答案,這也就是提問有用的原理。

raw-image


寫得越多,大腦越活化


「寫」這個動作,可以刺激大腦的網狀激活系統(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簡稱RAS),一旦RAS受到刺激,大腦會集中注意力在眼前的事物上,開始努力地吸收情報。


反過來,RAS也能過濾不重要的情報(當前不需要知道的),並塞選重要資訊,把大腦得注意力轉移過來,也就是說,透過「寫」,可以瞬間找到應該特別注意的東西。因此,只要覺得重要的事、需要記下的事,動手寫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單純紀錄,用電腦打字記下確實方便省時,但如果站在記憶的角度,手寫在學習表現上還是比較好的。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共同研究中,以大學生為對象,分成筆記組與電腦筆記組,結果發現,手寫的學生成績變好,記憶也更持久,比較容易產生新的想法和創意。


因此,透過手寫來加強記憶與學習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做法。

教學是促使自我成長最有效的輸出方法


這個方法可以說是作者能夠如此高產的核心,也是作者最推崇的方法:「以輸出為前提做輸入」,這個概念也出現在他的另一本著作《最高學習法》當中。


有教導經驗的人就會知道,自己沒有確實理解的事,就無法教人,也就是說,透過教人,可以清楚掌握自己的理解程度,以及有待加強的部分,所以我們可以發現,那些很會教課的人,口條一定不差,而且可以用很簡單的方式,把概念傳達給初學者,因為他們確實掌握了所學。


美國國家實驗室研究,推論出一套「學習金字塔」的學習穩定率法則。實驗調查人在學習的時候,甚麼方式最容易留下記憶、長久維持。從效果最低的依序為「上課、聽人說話」、「閱讀」、「使用事聽覺教材」、「使用實驗機才」、「小組討論」、「體驗式學習」。最有效的方法是,「教人」。所以說,教人的學習效果最好。

raw-image


持續記錄的自我訓練


本書最大的重點就是「輸出」,經由預先問自己的學習目的為何,來掌握輸入的資訊,輸入之後,再透過輸出來達到增強記憶的目的。而輸出的媒介有很多種,寫作、PO到社群網路、寫網路文章、部落格、寫日記等,不管怎麼樣,找一個自己好上手的方法,持續把自己的想法、所學、吸收到的任何資訊都記錄下來,總之要有所成長,寫下來就對了。


作者提供一個,他平常用來寫讀書感想的範本,非常簡單好上手,總共分成三個部分:Before +發現+TO DO。前半段(Before)寫自己閱讀前的疑惑、困擾、或是希望在閱讀中學到甚麼。後半段(After)再對讀完書的自己做描寫,而後半段(After)又分成「發現」跟「TO DO」,這裡可以寫下自己讀過書之後,解決的甚麼樣的問題,以及將會如何改變日後的你的行動。


用以上簡單的三個問題架構,接下來就可以發展成一篇四百字的內容了,前後不到十分鐘的時間,讓寫作與紀錄變得很簡單。

後記:善用其他的感官記憶


學生時期,每每在應付考試之前都會邊讀邊寫,會知道這個方法,是因為班上有一個成績不錯的同學,我常常看他手拿著筆在寫東西,而他在寫的東西,就是他要背的東西。這個方法很有用,通常有這麼做的那次考試,都會拿下不錯的成績,只是當時也並不知道為何有效,還以為是一種身體記憶。


當然,我並不是一個成績好的學生,我常常懷疑我的學習能力,這也造就日後我很喜歡看一些跟學習有關的書,後來我發現,這些書介紹的方法,都有利用其他感官的方式來記憶,比方說嗅覺、聽覺、觸覺、溫度、濕度、各種情感等,而本書著重在於「教」,強調在說跟寫,這確實很有用,我們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教人的經驗,不論是在教導前的準備、教導過程中、與教導後,期間都會促使我們去思考,把問題再進一步釐清,以達到最好的理解,如此才能夠很好的教給別人。


最後,用一句作者的話作為結尾。

能改變人生的,只有輸出。
37會員
42內容數
這裡是我的不分類讀書心得、閱讀筆記,偶爾偶爾分享一些自己的小事,歡迎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