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025】《文章寫得又快又好,九宮格寫作術》:讓你文思泉湧的技術

2023/08/04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面對寫作,大部分人的問題,大概是沒有想法、不知道要寫什麼,但也許,你並不是沒有東西可以寫;相反,你可能是想法太多了,而不知道要寫甚麼?也許是因為「完美主義」作祟,想寫出人人稱讚的好文,而遲遲下不了手。

曾任出版社編輯及記者,後來獨立創業,在23年內曾採訪並撰寫3000篇以上文章的山口拓朗,傳達力「說與寫」研究所所長,將帶給我們一套想法發想的系統,這套系統叫做「九宮格」。

九宮格,就是利用人會想把格子填滿的特性,來替自己蒐集靈感,而且,九宮格的格數剛好,不會像四格或六格來的不足,也不至於寫到十二至十六格那麼多,是個多數人都能夠輕鬆上手的選擇。

本書簡單、好讀、實用,雖然有六個章節,但我認為核心重點就兩個:一、如何寫作、二、如何持續練習寫作。

以下我摘錄四個書中的重點想跟你分享。

利用「九宮格」自問自答+資訊捕捉法輕鬆寫文章

自問自答

所有的文章都是一個人觀點的表現,也就是說,越懂得對自己提問,就越有題材可以寫、也越能深刻地描寫內容,表達自己的觀點。人類都有自問自答的能力,如果可以善用這個能力,就能夠為我們的文章收集到很多有用的材料。

例如說要寫一篇食記,那麼我們就可以利用,把九宮格填滿的方式,對自己做提問。首先問自己今天晚餐吃了甚麼?這時候你應該可以很快回答出答案:我今天晚安吃了腿庫飯。雖然是自問自答,不過如果是兩個人的對話,應該不會僅止於此,另一個自己可能還會再問:是在那裡吃的?很自然地你會回答:在苓雅區的「老木腿庫飯」吃的。以此類推,把接下來的問題填滿格子。你會得到下面這樣的資訊

raw-image

然後你就可以利用上面自問自答的結果,稍微修改用字,就可以發展出一篇帶有自己觀點的食記:

今天我和朋友共三人一起去吃腿庫飯。我們去了位於苓雅區的「老木腿庫飯」。帶皮的肉塊因為滷汁的附著,呈深褐色,撲鼻的醬油與米酒香氣,讓人口水直流。皮Q肉彈膠質豐富,口感相當好,不過這種重口味的料理,店家巧妙得利用酸菜得酸味,中和腿庫肉的油膩感。從味道上的判別,可以知道他們製作時的香料放得很足,不管在嗅覺或味覺的體驗上都很棒。以我自己吃過的腿庫飯排名,我給第三名,分數85分,是一間兩周會想來吃一次的店。

利用這樣的方式,很簡單就可以完成一篇簡短的食記,如果善加利用九宮格的提問法,可以再發展更多的內容,因為每一格,都還可以發展成一個新的九宮格,只要你願意,可以一直延續下去。


資訊捕捉

作者在主持寫作課時,會和學生玩一個「尋色遊戲」。遊戲的玩法是,請學生們在接下來的二十秒內,觀察房間裡有幾項紅色物品。這時候大家努力地找所有紅色的東西,等時間到時,作者找了一位學生,竟然問他:「藍色的東西有幾項?」,我想不管是誰,被這麼一問肯定答不上來。其實這就是大腦處理資訊的方式。


之前分享的《最高學習法》裡提到,網狀激活系統(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簡稱RAS),一旦RAS受到刺激,大腦會集中注意力在眼前的事物上,開始努力地吸收情報。九宮格資訊捕捉法也是利用這個原理來完成資料收集的任務。作者把它稱作豎起天線。我們只要事先把想蒐集的資訊寫在九宮格內,這些相關的資訊就會接二連三的飄進天線的收訊範圍內,很快地,九宮格就會填滿了。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先設定好目標,並將它可視化(寫下來),我們的大腦就會自動幫我們搜尋相關的資訊,使我們有意識地去接收這些訊息,或者說這些訊息會自動出現在我們眼前。

用「禮物」來找目標受眾


我們寫文章,雖然說是以自己為出發點,但辛辛苦苦,從蒐集資料開始,一直到把文字呈現出來,寫出了一篇文章,還是希望多少有人看吧!沒人看的文章,寫得再漂亮,也是被埋沒了。那麼,我們要怎麼寫出別人會想看的文章呢?作者主張,以「送禮」的心情去思考。


我們在送別人禮物之前,也會去思考「我應該送甚麼?」、「這個東西是不適合他?」、「他會不會喜歡?」之類的,寫作也是一樣,我們寫出來的內容,如果讀者覺得內容對他們沒有價值、跟他們關聯性不大,這樣的文章,自然沒有人想讀,那麼要達到有人關注的目的,就會很困難。


所以文章裡的禮物,就是對讀者有價值的、有幫助的、能獲得效益的、能感到開心、能夠成長等訊息,如此才能達成越來越多人觀看的目的,文章還是要有人看才有用。

增加寫作效率的「萬用模版」


雖然當個寫作家,在鍵盤上敲敲打打的,感覺很帥,但如果老是在做些重複的事,在帥也會覺得煩而且效率欠佳,其實文章寫久了會發現,寫作是有套路的,如果可以把這些套路整合起來,並加以利用,就能舜時提昇撰文能力,這時候我們需要「模版」。


結論優先型

先寫出結論的方式,很適合資訊爆炸的現代。在這個人手一機的時代,大家的注意力都分散掉了,這使得人們越來越少看長文的耐心,如果在一定時間內沒有看到重點,很快就失去興趣而把文章滑開。

這個模版的結構是:結論(訊息)→理由、根據→具體且詳細的範例→總結。

一開始就用結論引起讀者關注,在他們往下讀的同時,理解及接受度逐漸提升。這就是結論優先型的特徵。


列舉型

電子郵件、商業文書、社群投稿文章,都很適合這個類型。列舉型的特點在於聚焦,因此重點最好控制在三到五點,資訊量超過八項,讀者容易失焦,當然列舉時也不能太少,列舉數量至少要有兩項,否則給人感覺內容太單薄或沒說服力。

模版結構:概況(說明列舉個數)→列舉一→列舉二→列舉三→總結。

列舉的特點就是,將不同資訊分開,讀者能不費力、很明確地閱讀。


故事型

如果希望自己的文章內容能夠獲得共鳴,那麼就是故事型模版了。

回想我們在看影視作品時,那些會讓我們有感的故事內容,是不是都有以下特色:主角一開始處在負面處境的事件中,而這個逆境質量越高,我們就越會投射我們的情緒到主角身上,因為每個人多少都有失敗與脆弱的時刻。然後熬了一整集,終於在最後有個好的結果,也就是我們想要的結果,這時候是不是很感動,有一種「圓夢」的感覺?

模版結構:開端(負面處境)→轉機→變化、成長→未來。

從負面處境開始到最後的成功,容易讓人產生共鳴與感動。開端與未來的落差越大,故事地感動程度越高。


事件x情感型

如果我們不是在寫商業文章,那麼,只寫出客觀事實的內容是很難吸引人的,因為,如果都是千篇一律的「官方」言論,那麼讀者隨便上網搜尋都有,何必要看你的文章呢?所以說,個人的創作,一定要有「個性」,也就是自己的觀點。

模版結構:發生的事→感覺、發現→發生的事、感覺、發現。

我們日常生活,其實也沒那麼多刺激的事,所以我們可以藉由這個模版,來將書寫者的情感帶入,使文章更有魅力、迷人、更有可看性。透過這個模版,我們就能夠寫出「只有我才寫得出來」的文章。


寫出獨到觀點

對於寫出自己獨到觀點的方法,作者提出了一個「寫出半徑五公尺內的哏」的概念。把目光放在自己的半徑五公尺內。也就是說,以自己的視角來寫作,這麼做不但連專家都模仿不來,觀點也獨到,也能讓你的文字更貼近一班市井小民,而這樣的文字才容易引法讀者的共民與理解,因為真實。而專家視角寫的東西雖然專業,但對於一般人來講,距離太遠、文謅謅、缺少人味,比較沒有辦法引起人們共感。

現在就開始文章練習


所謂的「帕金森定律」就是說,不管時間再多,人們還是會拖到最後一分鐘才完成工作。所以有時也被稱為「拖延定理」。這大概是很多人想寫作,但遲遲沒有產出的原因——未設下時限。


其實不難理解,想想我們在學校,或是在工作上,老師或上級如果給了一個截止時間,比方說下午五點,那麼通常的結果是準時交,而且快要截止的時候才完成。如果將時限改成三點就要完成度會比較低嗎?答案是不會,而且完成度高的報告反而占多數。


由此可證,想要跨出「寫作無產出」的第一步——為自己設下時限。只要設下時限,大腦就會為了提出成果而加快速度,如此一來除了增加產能以外,還把自己的能力往上推進一步。


以下是作者在這裡建議我們的時間設定,是平常所需時間的80%

  • 寫部落格【一般:六十分鐘】→【縮短成在五十分鐘內完成】
  • 寫報告【一般:二十分鐘】→【縮短成在十五分鐘內完成】
  • 寫論文【一般:九十天】→【縮短成在七十天內完成】


後記:豎起天線,資訊自然來

雖然,我們可能算不上是寫作好手,但透過有系統的學習,經過事前準備、將我們想要蒐集的情報,預先填入九宮格內,就等於豎起搜尋情報的天線,這些資訊就會一個一個來到我們面前。可視化腦中的想法,將抽象的概念轉換成文字,一樣能夠蒐集到好文章所需的材料。

再藉由「萬用四模版」,不論是想寫甚麼風格、想寫甚麼內容,社群貼文、書評、影評、遊記、食記、商務郵件、企畫書、業務報告、文案等,通通難不倒你,你都能夠應付自如、信手捻來,下筆如有神助。

那麼剩下的就是產出了,設下時限,直接開始吧!

37會員
42內容數
這裡是我的不分類讀書心得、閱讀筆記,偶爾偶爾分享一些自己的小事,歡迎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