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筆記卡片的增加,某些軟體可能面臨效能問題。
例如,Obsidian軟體可能在卡片過多時讀取變慢。
但這些技術上的問題不應成為制約我們學習的障礙。
我曾經有一個Obsidian Vault,在有3500張筆記以後,他開始變得笨拙。
開啟筆記庫需要花2分鐘,要連結其他筆記需要花1秒鐘。
其遲緩的程度,已經影響到我做筆記的思路。
有了這次沮喪的經驗,我開始更重視我寫的每張卡片的格式,
更注重寫出來的卡片是否能被我有效重新使用。
2023年8月,在台灣流行的數位筆記軟體裡面,我親自使用1年以上的有Obsidian與Notion。
選擇適合自己的筆記軟體,其實就問自己兩個問題:
Obsidian適合輸入,而Notion適合輸出。
回去想自己記筆記的目標是什麼。
目標是「想得更多更全」,那麼與ChatGPT聊天也能想得更多更全。
目標是「分享資訊給同事朋友」,那麼Google Document也能很方便分享。
目標是「用自己的話重新表達」,那麼對著Day One日誌錄音也能鍛鍊表達。
工具只是思維的延伸。
記得,目的才是促進我們行動的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