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要趕多少路才安眠:《九槍》(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第一次來台灣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像個奴隸。」
raw-image


  《九槍》的觀影過程極為沉重。這部紀錄片無意形成移工與警察對立,導演將現場密錄器裡阮國非身中九槍,在沒有鑰匙的警車下匍匐掙扎的三十分鐘分成數段,穿插案件相關人士不同的採訪、觀點與後續,翻譯並唸誦阮國非在FACEBOOK裡留下的文字,以及這幾年來移工的處境:泰勞抗暴、移工盜伐林木曝屍荒野、移工命喪鐵皮屋火場、南方澳斷橋壓死外籍漁工⋯⋯

  身在台灣,幾乎沒有跟移工直接接觸經驗的我(如果不算問路和點餐的交談),觀影的同時也找到幾個間接的回憶。

  例如,在交通運輸的公共場合,包括最有名的台北車站大廳,看見移工已是尋常,在跟周遭的人閒聊時,偶然會聽到「嫌吵」、「嫌亂」的評語。家人被迫退休前亦是勞工,好幾次憤憤表達台灣政府開放移工來台的政策,壓迫了台灣勞工的生存,致使對移工無甚好感;有跟移工接觸經驗的家人,常稱讚他們勤快,學習能力強,以及老闆給予的僅是不符合其勞動的基本薪資。

  例如,家中長輩因為年事已高需要近身照顧,晚輩為其請了幫佣兼看護,好幾次從家人口中聽到,該位長輩因為幫佣「不夠忙」而不滿,希望能換更「勤快」的;子女還得與移工串通好薪水的數字,以免因為「太高」而讓該位長輩拒絕聘用──即使實為必要。

  又例如,讀過國中生在文章中敘述全班集體霸凌新移民同學:即使這位同學認真熱情,衣著整潔,但在大家心裡,從東南亞來到台灣的,就是「該為我服務」的「傭人」,即使理性知道沒有人一出生是要為他人服務,即使有過後悔,卻無能為力,只能丟下一句沒責任感的「他真可憐」。

  孩子怎麼看待不同族群的人,往往是大人與環境的潛移默化。

  我不熟悉移工,卻知道他們承擔了台灣許多人不願承擔的、艱難繁瑣的工作;知道台灣的老闆為省成本,一般民眾為減輕負擔,寧可選擇移工,並極其所能地搾取他們的勞力,好得到/提供「便宜大碗」的服務;惡法致使仲介剝削、雇主惡待卻不能更換,使合法移工為了賺更多的錢養家或逃離不公的待遇,不得不逃跑成為非法,四處躲警察;為了保持體力、無法自由外出和身體病痛無法循正當管道就醫,最初幾次的免費毒品成了方便控制的工具;為了節省成本,工地的安全措施漏洞處處,一旦出了事,第一線的勞工就先被犧牲生命。

  紀錄片裡還有一段女性移工的直播令我印象深刻:在防疫期間,雇主要求她休假也不要出門,以免染疫傳給全家;但雇主一家人卻在星期日出門聚餐,要她看家。她無奈表示:如果他們染疫,傳給全家,錯的還是她,因為她是移工。

raw-image

  阮國非被懷疑偷車、吸毒,為避免被警察查緝而逃跑,脫光衣服跳進溪裡,上岸後又四處竄逃反抗,警察使用甩棍、辣椒水之後仍無法制伏,隔著一段距離,有位民眾在旁鼓譟「開槍執法」,開了九槍。當他被槍射擊,全身赤裸無力地倒在地上,掙扎著想扔石頭不讓警察近身,想藏身車底或車內以維護最後一點尊嚴卻無效的模樣,體現了移工在台灣的處境。追捕的警察一開始慌急無措,當他的學長們陸續到來,他還緊張地提醒「他會扔石頭」、「他有攻擊性」;但在每一次回應學長詢問重述過程時,他的語氣也隨著學長們的反應逐漸變化,不安消失了,習於威權管理體制和身為警察的專業所賦予的信念變得堅實、肯定,足以令其確認:我是警察,我開槍是為了維護治安,因為那是一個危險份子。面對危險,做為執法與保全第一線的警察必須堅定立場,遵循命令,才能完成任務──即使對方身無寸縷,被打中九槍,血染腹部,體力漸衰,難以起身,手無寸鐵,武器是身邊的石頭。

  先來的救護車載走了流鼻血的民政,任由他躺在那裡流失生命,因為「他不會痛啦」。

  那不僅僅是開槍警察,而是整個警界,甚至眾多台灣社會共同的認知──後至的警察對待阮國非的態度亦無不同,還有在開槍警察緊張阻止「學長不能先撿」的同時,率先撿起彈殼,破壞事發現場。

  最後仍是由開槍的基層警察,先承擔了風險,後承擔了責任。

  我自認勇氣有限,面對恐懼與未知,即使心知威脅不大,仍然往往防衛過當。如果我是警察,身處對方正在逃跑的現場,我能做得比較好嗎?如果警察有更好的裝備,有更周全的應對措施,這場悲劇是否就不會發生?如果是我離鄉背井去異國討生活,或者,看到自己國家的人去異國討生活,卻遭到這樣毫無尊嚴的對待,我還能說那是一種「防衛過當」嗎?

  當我們工作,都希望環境給予我們安全、勤勞、誠實、努力的空間;能得到足夠的訓練、裝備、能力與支援去處理意外的考驗;閒暇時能自由行動,與親友相聚,把賺來的錢「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那本是一個人的基本的尊嚴,甚或人權。

  可是無論是阮國非或陳崇文,台灣都沒有給全。


  電影裡唸誦阮國非生前的臉書文,猶如他的靈魂在越南故鄉遊蕩。那些文字,有些是離家背井、努力工作、對未來不抱希望、卻還想鼓勵同伴的人,理應能夠共鳴的心聲,例如:


「我不是一切,我卻要做一切。不能頹倒,要站起來,繼續往前走,要承受和犧牲,要繼續努力。」2016年3月23日
「時鐘即將轉到寧靜的深夜兩點鐘,但你又怎麼知道,在那裏有一個人徹夜不眠。」2016年3月24日

 

但也有不曾理解的,例如:

「什麼跟什麼,才新年就什麼都黑,眼睛痛,手機壞掉,口袋裡沒半毛錢。今年大概會失敗吧。」2016年1月1日
「從現在開始,對我來說,星期天不存在了,星期天就和星期一沒兩樣,只要上班,不想休假。」2016年3月27日

 

  很多所謂人權,是只有我們是人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九槍》的英文片名,引用了美國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Robert Frost)〈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的詩句:「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還要趕多少路才安眠)」敘述一位旅人陶醉林間雪景而駐馬,卻須履行承諾不得不離開。象徵自然神祕的樹林覆上象徵單純崇高的雪,看似美好可羨,實則既黑暗、又深沉,善與惡、單純與複雜原就難以一時窺盡。阮國非當初離家一如這位旅者,「我還有諾言要遵守」,最後卻在異國台灣死於非命;和那些不同遭遇卻相似結局的移工相同,他們何時才能回鄉安眠?

  《九槍》記錄「阮國非事件」的關鍵時刻,以及移工在台灣的惡劣處境,實際意圖呈現的是背後的結構性問題,造成危險、在慌急下連續扣下扳機的,是整個社會的無視與歧視。同為人生的旅者,直視與改變是漸進的,台灣在趕路與發展的,除了建設,也應該是每個身在台灣的人都能好好安眠的基本人權。


raw-image


註:本文圖片均出自《九槍》臉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海藍的沙龍
117會員
225內容數
此沙龍記錄觀影後情節分析與感受想像的筆記,內文全雷,建議觀影後再行閱讀,謝謝。
海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31
  《獵人兄弟》的原住民身份與父子關係令人聯想到《八尺門的辯護人》的佟寶駒父子,肖與不肖成為彼此的對影。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5/03/31
  《獵人兄弟》的原住民身份與父子關係令人聯想到《八尺門的辯護人》的佟寶駒父子,肖與不肖成為彼此的對影。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5/03/01
日本荻上直子導演第十部電影《圓圈(まる)》,敘述畫家澤田(堂本剛 飾)在意外受傷、遭到解僱之後,偶然所畫的「◯」不知不覺於社群網路瘋傳,更意外受到賞識,認為詮釋了「圓相」,變成了來歷不明的藝術家「澤田」──他卻再也畫不出同樣被賞識的◯,也漸漸開始受到了「圓」的束縛。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5/03/01
日本荻上直子導演第十部電影《圓圈(まる)》,敘述畫家澤田(堂本剛 飾)在意外受傷、遭到解僱之後,偶然所畫的「◯」不知不覺於社群網路瘋傳,更意外受到賞識,認為詮釋了「圓相」,變成了來歷不明的藝術家「澤田」──他卻再也畫不出同樣被賞識的◯,也漸漸開始受到了「圓」的束縛。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4/12/24
 在電影《去唱卡拉OK吧!》裡,讓成田狂兒成功拜託岡聰實成為歌唱老師的動機,在於前者必須度過變成爛歌王的危機,和後者在比賽失利。但推進兩人關係更加緊密的關鍵,卻是兩個角色:和田與玉井。 (本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4/12/24
 在電影《去唱卡拉OK吧!》裡,讓成田狂兒成功拜託岡聰實成為歌唱老師的動機,在於前者必須度過變成爛歌王的危機,和後者在比賽失利。但推進兩人關係更加緊密的關鍵,卻是兩個角色:和田與玉井。 (本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2016年開始,我从越南遠赴台灣,作爲家裏最大的女孩子,最初我滿含期待,以爲會有好的工資待遇,好的住宿條件,以爲每個月可以寄錢回去補貼家用。但真的到來后才發現,超長工時、性侵虐待、仲介剝削,但因爲語言不通、地位太低,我們的痛苦長期不被人看到。 12月10日,台灣移工聯盟號召移工上街遊行,這是我第一
Thumbnail
2016年開始,我从越南遠赴台灣,作爲家裏最大的女孩子,最初我滿含期待,以爲會有好的工資待遇,好的住宿條件,以爲每個月可以寄錢回去補貼家用。但真的到來后才發現,超長工時、性侵虐待、仲介剝削,但因爲語言不通、地位太低,我們的痛苦長期不被人看到。 12月10日,台灣移工聯盟號召移工上街遊行,這是我第一
Thumbnail
如果我們的教育課綱裡有慈悲,或許對社會的助益更勝於國語數學微積分。 Mercy. Mercy. Mercy. 他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一位移工。 He is first an individual, and then a migrant worker.
Thumbnail
如果我們的教育課綱裡有慈悲,或許對社會的助益更勝於國語數學微積分。 Mercy. Mercy. Mercy. 他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一位移工。 He is first an individual, and then a migrant worker.
Thumbnail
「我不要溫柔的故事,我要真實的改革」──蔡崇隆導演 臺大電影節邀請蔡崇隆導演與于昌民教授進行映後座談,替觀眾解答電影中的巧思與分享心路歷程,並邀請觀眾向講者提問,讓各位更深層認識移工議題與《九槍》。
Thumbnail
「我不要溫柔的故事,我要真實的改革」──蔡崇隆導演 臺大電影節邀請蔡崇隆導演與于昌民教授進行映後座談,替觀眾解答電影中的巧思與分享心路歷程,並邀請觀眾向講者提問,讓各位更深層認識移工議題與《九槍》。
Thumbnail
    「第一次來台灣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像個奴隸。」
Thumbnail
    「第一次來台灣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像個奴隸。」
Thumbnail
紀錄片《九槍》以2017年逃逸移工阮國非在溪邊因疑似偷車和毀壞民眾車輛,而被人通報警方,警員到場試圖喝止,對阮國非開了九槍,最終阮國非因為延誤就醫失血過多死亡。導演試圖用透過訪談親友和實際走訪去了解移工阮國非的足跡與了解在台的移工究竟遭受到什麼困境與台灣大量移工與雇主中間的那條線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Thumbnail
紀錄片《九槍》以2017年逃逸移工阮國非在溪邊因疑似偷車和毀壞民眾車輛,而被人通報警方,警員到場試圖喝止,對阮國非開了九槍,最終阮國非因為延誤就醫失血過多死亡。導演試圖用透過訪談親友和實際走訪去了解移工阮國非的足跡與了解在台的移工究竟遭受到什麼困境與台灣大量移工與雇主中間的那條線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Thumbnail
蔡崇隆導演的《九槍》,去年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關注2017年移工阮國非遭到警察連開九槍致死的案件。用意不在為誰的行為脫罪平反,也不在追打公審開槍的基層員警,而是還原一個生命和事件,從扁平到立體,從恐懼到理解。除了新聞裡的兩個名字,他們是誰,他們過去的樣子,是什麼讓兩個年輕的生命,走到命運的岔點。
Thumbnail
蔡崇隆導演的《九槍》,去年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關注2017年移工阮國非遭到警察連開九槍致死的案件。用意不在為誰的行為脫罪平反,也不在追打公審開槍的基層員警,而是還原一個生命和事件,從扁平到立體,從恐懼到理解。除了新聞裡的兩個名字,他們是誰,他們過去的樣子,是什麼讓兩個年輕的生命,走到命運的岔點。
Thumbnail
一位偷車拒捕的越南移工,可以開九槍處置嗎? . 在充滿爭議的社會事件中,其背後暗藏了更大的、不可被動搖的社會結構。一個又一個新聞節錄畫面,可以發現我們並沒有意識為移工朋友們打造一個健全的工作場所,甚至將他們丟入致命的環境——住在工廠裡的違法狹小房間、不穿防護衣就處理化骨水、動不動就會被拳打腳踢,而這
Thumbnail
一位偷車拒捕的越南移工,可以開九槍處置嗎? . 在充滿爭議的社會事件中,其背後暗藏了更大的、不可被動搖的社會結構。一個又一個新聞節錄畫面,可以發現我們並沒有意識為移工朋友們打造一個健全的工作場所,甚至將他們丟入致命的環境——住在工廠裡的違法狹小房間、不穿防護衣就處理化骨水、動不動就會被拳打腳踢,而這
Thumbnail
多數人應該會認為「九槍」這件事情是「警察依法執行」,因為這個解釋簡短、明瞭。人們也會齊聲討伐吸毒者、竊盜者、襲警者。甚至可能有人激憤《九槍》這種幫罪犯發聲、打壓基層員警的爛片,憑什麼能得金馬獎。但或許弱者不一定是對的,但我們都有義務去回應犧牲者的一些要求,而通常犧牲者都是弱者。
Thumbnail
多數人應該會認為「九槍」這件事情是「警察依法執行」,因為這個解釋簡短、明瞭。人們也會齊聲討伐吸毒者、竊盜者、襲警者。甚至可能有人激憤《九槍》這種幫罪犯發聲、打壓基層員警的爛片,憑什麼能得金馬獎。但或許弱者不一定是對的,但我們都有義務去回應犧牲者的一些要求,而通常犧牲者都是弱者。
Thumbnail
2018年時,有這樣一本著作,作者透過自身在國外時當「移工」的背景;搭配在台灣時非營利組織的參與、研究,以及與移工朋友們「搏感情」的生活故事,描繪了這個社會是如何透過層層相連的剝削、不公平待遇以及普遍世俗的偏見,打造了一座外籍移工生命歷程中的「奴工島」。
Thumbnail
2018年時,有這樣一本著作,作者透過自身在國外時當「移工」的背景;搭配在台灣時非營利組織的參與、研究,以及與移工朋友們「搏感情」的生活故事,描繪了這個社會是如何透過層層相連的剝削、不公平待遇以及普遍世俗的偏見,打造了一座外籍移工生命歷程中的「奴工島」。
Thumbnail
外國移工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工作,要承受對家鄉親人的思念,要習慣異鄉的歧視,甚至還有更多你我都無法體會的辛酸與血淚,希望從此刻起,讓我們放下偏見,一同接納他們。
Thumbnail
外國移工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工作,要承受對家鄉親人的思念,要習慣異鄉的歧視,甚至還有更多你我都無法體會的辛酸與血淚,希望從此刻起,讓我們放下偏見,一同接納他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