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談到儒家的重要人物,第一個先舉出孔子,第二個很大機會便是孟子了。這次來認識一下《孟子》這本書。
現今很自然地把孔子和孟子並稱,但其實孔、孟並稱是到了宋代或以後才開始。在唐代以前,《孟子》只是儒家諸子裏的其中一位,後來經過古文家韓愈大力推崇後,《孟子》才慢慢受到更多關注。
《孟子》和戰國時期很多諸子著作一樣,雖然書名以作者自己來命名,但內容不完全是孟子撰寫的,嚴格來講,《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
自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很多人都認為儒家是迂腐的,只追求愚昧地忠君愛國。可是當我們來研讀《孟子》,會發現孟子支持革命。儒家雖然談忠君孝親,但如果君主沒有履行其應盡的責任,則毋須以對待君主的方式來對待他了。因此孟子談到周武王伐商紂,紂殘暴不仁,違背君道,所以武王沒有弒君,只不過是殺掉一個名叫紂的人。
《孟子》對後世影響最深的,莫過於它的性善論和仁政理念。孟子認為人的內心本來就具備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和是非心,這四種心對應的就是仁、義、禮、智。孟子又主張君輕民貴,君主應該要行仁政來獲取人民的愛戴,有了人民的支持就不怕失去政權。性善論在宋明時期已有很多討論,近現代的新儒家學者如牟宗三、唐君毅等都曾深入研究。仁政理念對於現代社會仍然適用,儘管看來簡單,實際上對任何時代的掌權者來說都是知易行難。
《孟子》與《論語》在行文氣勢也有巨大分別,《論語》是簡短、平和的語錄體,《孟子》則是激動的長篇議論。無論是要了解儒家學說,還是要學習怎樣寫出氣勢磅礴的文章,《孟子》都是一部很值得參考的書。
推薦參考書: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 :學海出版社,1985年。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漢〕趙岐、〔宋〕孫奭:《孟子注疏》(十三經註疏整理繁體本),北京:北京大學,2000年。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經學通論》,臺北:學生書局,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