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底層邏輯》不是魚也不是漁,帶給我的三個啟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書名:底層邏輯
作者:劉潤
出版社:時報出版

👉 收藏本文的 Writing NFT 版本 👈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唯一看透了真相,是一個外表看似小孩,智慧卻過於常人的名偵探柯南。」

底層邏輯》就是這樣的一個(偵探)角色,透過各種故事、案例,揭示事物表象下是如何運作的,作者期許大家看完這本書,都培養出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


底層邏輯是什麼?

作者劉潤是中國知名的商業顧問,他在知識內容 App「得到」裡開設了一門《五分鐘商學院》課程,從中精選一系列主題編纂成《底層邏輯》。

因此,你會在書本裡每一個章節,都會看到至少一張精美圖文,把單元內想要表達的重要概念精萃出來,很有一門線上課程的質感——要幫助學員(讀者)們更容易吸收知識所設計的巧思。

那麼,底層邏輯到底是什麼呢?

相信大家一定都聽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在此語境下,魚指的是「給答案」,而漁是「給方法」,你可以想像是指導釣魚的步驟;但還有一個問題是,我被教會了在河邊釣魚,如果把我放在海上,或是其他不同的氣候條件下,我的「方法論」就變得不好使了。

方法論 − 環境變數 = 底層邏輯。

底層邏輯就是褪去了不同的情境包裝,那些不變而穩定的規則

底層邏輯不是魚也不是漁,而是亙古不變的宇,這本書是要「給能力」,把人放到全然陌生的環境下,還是能「因勢制宜」釣到魚的能力,應萬變決策背後的依據。


底層邏輯帶給我的三個啟發

底層邏輯》有五大篇章,它的編排框架有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般,採用一種「由內至外」的同心圓模式,這邊列出三個我特別有感的啟發。

1・對錯觀,是三種角力的拔河

書裡有一個例子,壞人A誘騙好人B進入C的沒有鎖門工地,結果 B 失足跌入坑裡死了,是誰的錯?劉潤剖析,我們在看待一件事情時,往往有三種切入點:

  • 法學家視點:罪證確鑿的人錯。
  • 經濟學家視點:社會成本低的人錯。
  • 商人視點:損失大的人錯。

上述例子拿來投票(是非對錯的票選),應該沒有壓倒性的答案;於是書裡又舉了另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是說一群人綠燈行走在斑馬線上,這時遠遠看到一輛大車疾駛過來,眾人見狀,紛紛採取預防動作閃避大車的動線,但偏偏有一個人D這麼說:

「根據法律,現在綠燈行我是對的,這大車不能撞我,我要繼續正常行走。」這是在D逝去前,最後撂下的最後一句話。

D沒有錯(法學家視點),只是D失去了寶貴的性命;D也錯了(商人視點),再怎麼樣都不該拿自己的性命作賭注。

若拿這個例子交付投票,相信會得到比較有共識的結果。

這裡給我的啟發是,是非對錯這種東西屬於「價值觀」,當我覺得別人的「價值觀」實在不可理喻時,我要提醒自己,這是因爲他們使用了不同的切角,而得到不同的對錯觀,他們仍然有理;或者說其實我們心中都存在這三種力量的彼此拉扯,最後誰 dominate 勝出而已。放寬心,不必為了別人的「價值觀」跟我的不同而動怒,甚至去批判他人。

這時,我再回頭去看 白飯之亂 以及 老高抄襲疑雲 等事件,思緒變得澄明。

事實有真偽,觀點無對錯。


2・改變系統,重新設計變數之間的關係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和尚分粥」,負責分粥的甲總是私心把自己的碗裝得特別多。

於是院方試過各種方法,包括了分粥的人輪流當(結果只是私心的人換成乙丙丁而已)、請德高望重的人來分粥(結果被賄絡)、成立分粥委員會(鬧意見不合)⋯⋯都無法根本性解決分粥不公平的問題。

也許你已經想到解方了,最後有人提議,依舊請甲分粥,只是分完所有的粥大家才開始拿,而甲得最後一個拿。這個方式重新設計了「人與粥」之間的關係,此前所有的情況是,粥只要進到碗裡就立刻歸屬於某一人,可是新方案下,這樣的關係被打破了。

劉潤說,這是「系統」的改變,相較於從制度/流程下手。

最近我讀到一篇主題為「換個方式聽演講」的文章,原本的情況,學生把講座當成在被動聽課,本能地產生了抗拒心理;當想法轉念後,把講座當成是在主動認識貴人,態度就積極了起來。

的確,如果希望學生表現出專心聽的樣子(坐前三排、認真筆記、點頭微笑⋯⋯),一種方法是改變制度,例如制定獎懲辦法;另一種方法是改變流程,例如增加課後作業報告環節。但不管採取哪一招學生與講座的關係都是敵對的,硬是要滿足什麼條件似的,心不甘情不願地去做它,勢必會落下一些「不及格」的人。

如果套用《底層邏輯》教會我們的,最有效的辦法是改變「學生與講座」之間的關係,化干戈為玉帛,這是從「系統」上著眼。

我的啟發是,當我們試圖進行改變時,外表上明顯的制度和流程就像方程式中的常數項一樣,比較難影響整體方向;我們應該考慮整個系統,具體來說,是要重新設計不同變數之間的關聯性。

普通的人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改變原因,頂級優秀的人改變模型。改變制度是改變結果,改變流程是改變原因,改變系統則是改變模型。


3・關於公平/公正,有很多假議題

還有一個章節談到了「公平與公正」,兩個截然不同的底層邏輯,也讓我有了新的體悟。

「任何人只要有 300 萬美金,都可以參加慈善撲克王大賽。」

這句出自電影《賭俠》裡的台詞,看似無害(不會讓觀眾憤恨不平)。但換一個包裝,如果變成名校開放任何人只有一定數額捐贈,就可以讓他的子女無條件入學,這時可能就會有人有意見了,嚷嚷著這是一件不公平的事。

但劉潤提到了,這樣的 argue 是牛頭不對馬嘴,因為公平(Fairness)所討論的是,是否用「同一把」尺丈量萬物,是否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如果要 argue,涉及的概念應該是公正(Justice)與否,即選用「哪一把」尺來丈量?

這裡給我的啟發是,我們常常指責別人為什麼要用這把尺,或要求別人為什麼不換一把尺,但這些關於公正(不是公平)的話題往往都是假議題。

公正的本質不是「你對我錯」的問題,而是「誰有權做選擇」的問題。

在不違法的情況下,究竟是誰有權決定要用上「哪一把」尺,我的答案是要為這件事情背負最大責任(風險)的人,在前面的例子中會是項目方(大賽主辦方/校方)。其他人有權評論,但無權要求(甚至情勒)對方要把尺子撤換成他心目中的樣子。


🌱 訂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

🌱 加入中書神經系統圍爐,專題 #寫作的反思 與 #爐內真心話 連載中。

🌱 我在其它平台出沒【FacebookTwitterLiker SocialMattersMediumvocus 】
合作聯繫:[email protected]

🌱 我的教學文與邀請連結
註冊幣安 Binance
註冊 Presearch |一舉三得的 search to earn 使用心得
註冊 Potato
從 Potato Media 學到三件事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701 字、5 則留言,僅發佈於閱讀筆耕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18.0K會員
692內容數
關注各種對「創作者經營」有益的各種話題,例如創作技巧、心態及習慣養成、閱聽方法(輸入)、筆記方法(輸出)、文案、SEO、社群經營、數位行銷、數據分析、不同創作平台比較⋯⋯終而實現創作有價,結成「創作者經濟」的果實。 免費訂閱電子報 https://creatoreconomyimo.substack.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創作者經濟 IMO 的其他內容
人類內建的學習系統,是一種接受進步資訊的「下載器」⋯⋯只是大家不知道如何高效地使用,抑或是被安裝了錯誤的設定。
透過作者對名著的解讀方式,可以看到本書的思考核心所在:學習到多元的知識和觀點,以此掌握不同的「概念」,就能勾勒出「世界觀」,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知肉」。
著眼於可操作性和可發現性⋯⋯把記憶的工作交接給第二大腦這位「員工」,幫助身為「執行長」的你排除雜念,致力於指揮和調度這些資訊,進而轉化為成果。
人類內建的學習系統,是一種接受進步資訊的「下載器」⋯⋯只是大家不知道如何高效地使用,抑或是被安裝了錯誤的設定。
透過作者對名著的解讀方式,可以看到本書的思考核心所在:學習到多元的知識和觀點,以此掌握不同的「概念」,就能勾勒出「世界觀」,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知肉」。
著眼於可操作性和可發現性⋯⋯把記憶的工作交接給第二大腦這位「員工」,幫助身為「執行長」的你排除雜念,致力於指揮和調度這些資訊,進而轉化為成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在生活與工作中,底層邏輯幫助我們巧妙解決複雜問題。我們或許會受到表面的影響,但深入理解核心驅動力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持續的練習與長期的影響是決策中的重要考量,學習如何在變化中運用這些規律,能讓我們獲得更好的成果。掌握這些底層規律,讓我們能在各種挑戰中游刃有餘。
Thumbnail
這本書透過歷史、商場故事、心理學實驗,以及各種經濟學、社會學原理、從中發掘出人性的底層邏輯。還透過很多不同的故事來啟發,幾乎可以套用到人生的大小事當中。
Thumbnail
成為足夠強大的人 當你足夠強大以至於遠遠超越他人時,他人連嫉妒你的勇氣都沒有,剩下的只是對你的仰望和深深的敬畏,他們會愛你、怕你、敬你。 一直以來,我是一個很害怕被批判的人,害怕站在台上,害怕鋒芒太耀眼,吸引來他人的嫉妒與攻擊,也可能是東亞儒家文化的薰陶,謙讓是美德,但其實這都是不必要的憂慮。
Thumbnail
你能改變的只有自己,而不是別人,命運唯有自己能夠掌握! 在「富足」這本書中,讓我知道付出並不一定有回報,因為付出要得到回報的前提是你要累積得夠多資本這樣你離成功才會更近。 這本書的作者吳軍,透過一些簡單的數字觀念,帶入生活例如當你做決定的時候,你是否會習慣只看到結果的美好,而...
Thumbnail
因為在《底層邏輯》裡,讀到許多從未聽過的概念,十分驚艷。所以,對《底層邏輯2》也充滿了好奇,想知道作者還會說些什麼?從這本書我了解到,解數學題也許很難,但是培養數學思維並不難! ​ 以前總覺得,數學除了加減乘除以外,都是沒有用的。讀了劉潤的書後才發現,原來數學有大用,只是我們不懂得怎麼用。而這本
Thumbnail
我們常在許多時候用經驗決定我們的決策,但卻忘記這個經驗到底是不是這些決策之間共通的邏輯,這樣即將所有結果訴諸於機率,偶爾的有效會讓我們更加確信自己的經驗,直到跌了一大跤。對於自己跟他人做事的底層邏輯動機有所洞察,才能安穩的在這個詭譎的世界中生存,累積更多可以犯錯之資本,因為永遠不可能有100%成功。
書名 : 《底層邏輯》 作者 : 劉潤 審定 : 游舒帆 出版社 : 時報出版 ▎書摘 ▎(頁14-18) 一個人心中應該有三種「對錯觀」 1. 法學家 (@評論家) 誰證據確鑿,誰的錯 2. 經濟學家 (@政策制定者) 誰社會總成本低,誰的錯 3. 商人 (@真實人生) 誰損失大,誰的
Thumbnail
最近看的這本書是劉潤的《底層邏輯》,這本也是在排行榜的熱門書籍,在拿到這本書時沒想到其實滿厚的,然而這本書談論的是事情的「底層的邏輯」,作者用很多的故事來讓讀者更清楚的了解「事件的本質」。 其實我自己在看這本書時有時會分心,甚至不知道作者講到來他想表達的重點是什麼,但在每一篇後面都會附上「小提示」來
這本書我認為蠻好看的,清楚地列出個人、工作、社會、群體、商業模式等,我們生活中會遇到的"邏輯",我自認為是個邏輯清楚的人,在看書的過程中會很過癮,因為作者很有條理且明確不拖泥帶水的把它文字化,可以讓我邊閱讀邊檢視自己是否符合邏輯。
Thumbnail
我們常說「眼見為憑」,但有時我們看到的表象或著經驗也會迷惑我們,讓我們看不清事情的本質。以上的方法論其實講究的是從事實出發,千萬不要被「想當然爾」牽著走,也不要輕易下結論,重點是得隨時保持空杯心態去看問題。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在生活與工作中,底層邏輯幫助我們巧妙解決複雜問題。我們或許會受到表面的影響,但深入理解核心驅動力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持續的練習與長期的影響是決策中的重要考量,學習如何在變化中運用這些規律,能讓我們獲得更好的成果。掌握這些底層規律,讓我們能在各種挑戰中游刃有餘。
Thumbnail
這本書透過歷史、商場故事、心理學實驗,以及各種經濟學、社會學原理、從中發掘出人性的底層邏輯。還透過很多不同的故事來啟發,幾乎可以套用到人生的大小事當中。
Thumbnail
成為足夠強大的人 當你足夠強大以至於遠遠超越他人時,他人連嫉妒你的勇氣都沒有,剩下的只是對你的仰望和深深的敬畏,他們會愛你、怕你、敬你。 一直以來,我是一個很害怕被批判的人,害怕站在台上,害怕鋒芒太耀眼,吸引來他人的嫉妒與攻擊,也可能是東亞儒家文化的薰陶,謙讓是美德,但其實這都是不必要的憂慮。
Thumbnail
你能改變的只有自己,而不是別人,命運唯有自己能夠掌握! 在「富足」這本書中,讓我知道付出並不一定有回報,因為付出要得到回報的前提是你要累積得夠多資本這樣你離成功才會更近。 這本書的作者吳軍,透過一些簡單的數字觀念,帶入生活例如當你做決定的時候,你是否會習慣只看到結果的美好,而...
Thumbnail
因為在《底層邏輯》裡,讀到許多從未聽過的概念,十分驚艷。所以,對《底層邏輯2》也充滿了好奇,想知道作者還會說些什麼?從這本書我了解到,解數學題也許很難,但是培養數學思維並不難! ​ 以前總覺得,數學除了加減乘除以外,都是沒有用的。讀了劉潤的書後才發現,原來數學有大用,只是我們不懂得怎麼用。而這本
Thumbnail
我們常在許多時候用經驗決定我們的決策,但卻忘記這個經驗到底是不是這些決策之間共通的邏輯,這樣即將所有結果訴諸於機率,偶爾的有效會讓我們更加確信自己的經驗,直到跌了一大跤。對於自己跟他人做事的底層邏輯動機有所洞察,才能安穩的在這個詭譎的世界中生存,累積更多可以犯錯之資本,因為永遠不可能有100%成功。
書名 : 《底層邏輯》 作者 : 劉潤 審定 : 游舒帆 出版社 : 時報出版 ▎書摘 ▎(頁14-18) 一個人心中應該有三種「對錯觀」 1. 法學家 (@評論家) 誰證據確鑿,誰的錯 2. 經濟學家 (@政策制定者) 誰社會總成本低,誰的錯 3. 商人 (@真實人生) 誰損失大,誰的
Thumbnail
最近看的這本書是劉潤的《底層邏輯》,這本也是在排行榜的熱門書籍,在拿到這本書時沒想到其實滿厚的,然而這本書談論的是事情的「底層的邏輯」,作者用很多的故事來讓讀者更清楚的了解「事件的本質」。 其實我自己在看這本書時有時會分心,甚至不知道作者講到來他想表達的重點是什麼,但在每一篇後面都會附上「小提示」來
這本書我認為蠻好看的,清楚地列出個人、工作、社會、群體、商業模式等,我們生活中會遇到的"邏輯",我自認為是個邏輯清楚的人,在看書的過程中會很過癮,因為作者很有條理且明確不拖泥帶水的把它文字化,可以讓我邊閱讀邊檢視自己是否符合邏輯。
Thumbnail
我們常說「眼見為憑」,但有時我們看到的表象或著經驗也會迷惑我們,讓我們看不清事情的本質。以上的方法論其實講究的是從事實出發,千萬不要被「想當然爾」牽著走,也不要輕易下結論,重點是得隨時保持空杯心態去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