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是怎麼做好社交平台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歲末年終,許多朋友都在換工作(還是只有我朋友在換工作XD)

作為朋友圈中轉職相對頻繁的人,我時常幫朋友看簡歷,也一直在回答各種的「簡歷怎麼寫」。過去,也曾在104上面擔任給予簡歷建議的giver,半年多下來,看過許多背景、資歷和各種職業目標的簡歷。

許多問題重複出現,大部分的卡點都很雷同。

之後,可以整理出相關的FAQ,但在此之前,想先分享一篇關於LinkedIn的發展趨勢。


引述2023.11.27的《得到頭條》(作者李南南):

就在這個月初,領英正式宣佈,平臺的註冊用戶數突破10億。同時,領英在過去一個財年,營收是150億美元。什麼概念?2016年,他們的營收是20.6億美元。你看,7年漲了7倍。拋開領英在中國區因為經營不善,導致業務失利之外,它在海外市場,還是很能打的。

那麼,這個增長是從哪來的呢?其中很關鍵的一個原因,是領英完成了一次轉型。從求職平臺,轉型成了社交平臺。市場行銷機構eMarketer2021年做過一份調研,有53%的受訪者表示,領英是他們最信任的社交平臺。你可以把它當成一個,資訊品質更高的Facebook。

但是,你也知道,社交媒體可是很卷的。有Facebook、X,也就是之前的推特,還有今年剛出現的Threads。那麼,領英是怎麼做出優勢的呢?

主要有這麼三個因素。

第一,是領英的實名制規則。你看,為什麼有的社交網站上資訊品質不高?特別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實名制。但領英以前是求職平臺,這就導致,它一開始就要求你實名制。而且在實名制的同時,你的公司、你的同事,很可能也都在領英上。換句話說,你在領英上發佈的資訊,能直接影響你的職場形象。這麼一來,大家都會認真對待。都在努力把自己最厲害、最上進的一面,放在領英上。

同時,領英自己也在努力維持這個氛圍。比如,領英引入了評論審核機制,據說在社交媒體中,這算獨一份。再比如,領英還取消了帶有攻擊性的表情包,防止被人惡意使用。再比如,領英還修改了演算法,不把點擊量作為唯一推薦指標,這就導致標題黨之類的帖子大幅減少。

第二,領英的商業模式,並不依賴廣告。你看,很多網站到處是標題黨,你以為是他們希望的嗎?並不是。是因為他們的收入,主要靠廣告,流量越大,廣告越值錢。比如,Facebook在2022年的營收裡,有97%都是廣告帶來的。這個模式就導致,使用者和付費者是分裂的。網站很難兼顧付費者的權益和使用者的體驗。

但是在領英的業務模式裡,廣告收入只占三分之一。它的主要營收,來自付費會員和企業招聘業務。你看,使用者和付費者是同一個人。這就導致,它可以在一套穩定的業務邏輯裡不斷優化。我拿你的錢,好,我就服務於你。這就給了領英一個確定的優化方向。

第三,是領英的語境。因為一開始是求職平臺出身,這就導致,大家在來領英的時候,心裡天然就帶著一個預設。這就是,我是來這幹正事兒的。注意,一旦有了這個預設,使用者後面的行為都會發生變化。

比如,在流覽資訊的時候,使用者在X上喜歡看八卦,但在領英上,就喜歡看點嚴肅新聞。《連線》雜誌的編輯在接受採訪時就說,他們在領英上發表的文章,點擊數是X上的十倍。《今日美國》也表示,在所有的社交平臺裡,領英的用戶留言品質是最高的。

再比如,為了維持這個有正事兒的語境,領英也投入了大量的資源。比如,跟新聞機構合作,定制職場內容。再比如,投資2500萬,推出創作者加速器計畫。

而且因為領英的定位是,幹點正事兒,這就導致,外部環境競爭越激烈,它的活躍度就越高。畢竟,大家都想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這也是為什麼2023年,短短一年裡,領英的個人發帖量,就增加了87%。

換句話說,領英的優勢原點,其實是它的人設。它從一開始,就讓你覺得這是一個幹正事兒的地方。在這個人設的加持下,用戶遇到的所有職業挑戰,都能轉化成領英的增長動力。

最後,總結一下,領英是怎麼做好社交平臺的?它的優勢原點,是一開始就給自己樹立了一個幹正事兒的人設。這就導致,外部競爭越激烈,用戶對它越依賴。


推薦使用。

前幾個月,我正好在公司幫大家上了一堂關於LinkedIn的簡介,也彙整為一篇〈讓LinkedIn為你打造帶得走的職涯資產〉,如果還有什麼可以補充的,大概是:


建立LinkedIn檔案,還有什麼要注意的嗎?

1. 填寫資料時

  • 大頭照&背景banner
    • 大頭使用本人職業照,五官清晰、辨識度高,避免畢業照。
    • 背景可使用現職公司統一模板,或自行設計展現個性。
  • 摘要(About)
    • 如同頭版廣告的珍貴區塊,應精簡敘述學經歷的強項、個人技能與獨特性,撰寫精華中的精華。
  • 技能(Skills)
    • 撰寫經歷時,選取至少 5 個該經歷的「技能」。
    • 學歷的重要性遠低於技能,技能寫清楚很重要。
    • 註1:優先搜尋「技能匹配」的招募,已比3年前多了25%以上。
    • 註2:「按技能搜索」的機率,也比按年資搜索的機率高逾50%。
  • 經歷(Experiences)
    • 分別呈現「質化」與「量化」的過往績效影響。
    • 運用證照(Certifications)、推薦(Recommendations)與志工/社團服務(Volunteering),展現特質。
  • 別忘了檢查:
    • 個人頁面的網址個人化
    • 個人頁面的填寫完整度
    • 寫一個吸引受眾且好理解的頭銜
    • 編輯檔案的公開度(public visibility)

2. 與人互動時

  • 為他人提供價值,秉持互惠原則,真誠互動。
  • 避免毫無節制地新增聯絡人,避免發送罐頭式的邀請。
  • 呈現「努力不懈」的自己比強調「已實現」的過往成就更重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黃璧怡-avatar-img
2023/12/19
一直只是使用LinkedIn,卻沒有深入探究它的運作模式,謝謝分析,是長知識了~
Wisdom-avatar-img
2023/12/19
很精闢的講解。話說我以前很少收到罐頭式的邀請, 最近幾個月卻很常收到, 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Sylvie-avatar-img
發文者
2023/12/19
Wisdom 有可能是用戶開始增加,無論是剛踏入職場的新鮮人(之前看過一篇調查顯示目前千禧世代的用戶增速最快)或是一般中壯年求職者,甚至不乏企業高管也開始意識自身在此平台的形象滿重要的。另外,還有不少B2B企業或是跨國公司也在上面經營品牌形象與尋找潛在客戶,試著做生意(像我公司)。而對於愈來愈多的新用戶而言,或許很多人知道「盡量讓自己有500+ 的一度聯絡人」很重要,不只是只有一度聯絡人可傳送免費的訊息,更因為聯絡者多了,好像也在社群網絡中有佔據一個位置。但是鮮少有人注意到,要盡可能增加聯絡人,卻也不能亂加人。所以很多新用戶在剛開始經營進入該平台的時候,容易亂發邀請,追求數量卻忘了精準更重要,於是這就成為了一堆堆罐頭邀請~~我猜的。沒有清楚的職業發展方向與經營目標,會導致人脈圈亂掉,而且是救不回來的那種XD
EC3-avatar-img
2023/12/19
LinkedIn 公司應該至少有25年,屬於早期 .com 出現的亮眼公司之一。能發展到十億的市場規模,不容易。從以前單純的英文,到現在世界不同的語言模式,減少語言之間的隔閡,的確是公司成長重要的原因之一。
avatar-img
Sylvie的移動城堡
71會員
108內容數
我和我的日常觀察、讀書筆記,還有基於個人生活經驗的反思與體驗; 我和你和他的互動、以及跨越不同社會關係網絡而激起的煙花、水花與火花。
Sylvie的移動城堡的其他內容
2024/04/07
因為工作的關係,時常在寫英文;而最近因為英語演講會的社團活動,寫英文演講稿的頻率更高了。這一年多下來,想分享一下一個超好用的外掛程式:Grammarly。 雖然有ChatGPT,但是尚未能勝過的Grammarly。 在網路上搜了一番,發現有人寫過類似的分享,如果是完全不認識Grammarly的人
Thumbnail
2024/04/07
因為工作的關係,時常在寫英文;而最近因為英語演講會的社團活動,寫英文演講稿的頻率更高了。這一年多下來,想分享一下一個超好用的外掛程式:Grammarly。 雖然有ChatGPT,但是尚未能勝過的Grammarly。 在網路上搜了一番,發現有人寫過類似的分享,如果是完全不認識Grammarly的人
Thumbnail
2024/03/29
很快地,又來到了本週的說話時間。 接續上星期的話題,這個星期我和洪七在聊天中討論的是,如何運用GPT製作有畫面、有意義、有衝擊感又有記憶點的節目封面圖。內含:如何規避版權問題?若不透過臨摹,不輸入原始圖片,該如何讓AI自己畫出超擬真圖片? 聊到這件事的緣由是,我們自己的節目,起初是上傳到Firs
Thumbnail
2024/03/29
很快地,又來到了本週的說話時間。 接續上星期的話題,這個星期我和洪七在聊天中討論的是,如何運用GPT製作有畫面、有意義、有衝擊感又有記憶點的節目封面圖。內含:如何規避版權問題?若不透過臨摹,不輸入原始圖片,該如何讓AI自己畫出超擬真圖片? 聊到這件事的緣由是,我們自己的節目,起初是上傳到Firs
Thumbnail
2024/02/21
從去年的八月開始,我便作為guest去旁聽了不同的分會,初步參與到他們的活動中,並藉此了解不同分會的特性與氛圍,累計參與過六個在台北各個地方的分會活動,其中有兩個是雙語分會(中英文隔週),四個是全英文分會。
Thumbnail
2024/02/21
從去年的八月開始,我便作為guest去旁聽了不同的分會,初步參與到他們的活動中,並藉此了解不同分會的特性與氛圍,累計參與過六個在台北各個地方的分會活動,其中有兩個是雙語分會(中英文隔週),四個是全英文分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篇文章建議 LinkedIn 新手應積極申請加好友,目標是先達到 500+ 人脈,以增加曝光率和可信度。雖然大多數連結可能無效,但仍能透過他人分享的內容學習並獲得流量。文章提供了幾個增加連結的技巧,如說明背景、鎖定學長姐或同行業者,以及主動加人資或獵頭。
Thumbnail
這篇文章建議 LinkedIn 新手應積極申請加好友,目標是先達到 500+ 人脈,以增加曝光率和可信度。雖然大多數連結可能無效,但仍能透過他人分享的內容學習並獲得流量。文章提供了幾個增加連結的技巧,如說明背景、鎖定學長姐或同行業者,以及主動加人資或獵頭。
Thumbnail
先自首,我並不是Linkedin的活躍用戶,意思是我並沒有很常發文或到別人貼文底下留言。不過,我定期會更新、維護自己的個人檔案,並且把每個欄位用好用滿。除此之外。這幾年都有「刻意」經營人脈連結,策略性的建立連結。 因此目前我的個人檔案,每週一定會收到獵頭/面試邀請;並且近幾月也透過平台,獲得3+個
Thumbnail
先自首,我並不是Linkedin的活躍用戶,意思是我並沒有很常發文或到別人貼文底下留言。不過,我定期會更新、維護自己的個人檔案,並且把每個欄位用好用滿。除此之外。這幾年都有「刻意」經營人脈連結,策略性的建立連結。 因此目前我的個人檔案,每週一定會收到獵頭/面試邀請;並且近幾月也透過平台,獲得3+個
Thumbnail
領英的定位是,幹點正事兒,這就導致,外部環境競爭越激烈,它的活躍度就越高。畢竟,大家都想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這也是為什麼2023年,短短一年裡,領英的個人發帖量,就增加了87%。換句話說,領英的優勢原點,其實是它的人設。它從一開始,就讓你覺得這是一個幹正事兒的地方。在這個人設的加持下,用戶遇到的所有職
Thumbnail
領英的定位是,幹點正事兒,這就導致,外部環境競爭越激烈,它的活躍度就越高。畢竟,大家都想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這也是為什麼2023年,短短一年裡,領英的個人發帖量,就增加了87%。換句話說,領英的優勢原點,其實是它的人設。它從一開始,就讓你覺得這是一個幹正事兒的地方。在這個人設的加持下,用戶遇到的所有職
Thumbnail
與獵頭公司交手
Thumbnail
與獵頭公司交手
Thumbnail
在台灣,應該許多人對LinkedIn並不陌生。做為商務社群,我自己都將之簡介為商務版的臉書,用於瀏覽商業資訊、國內外大公司職缺及職涯人脈維繫。本書作者松本淳致力於人力資源招募的創新,近年來正嘗試推動以LinkedIn等社群媒體為基礎的「社群招募」,也因而有這本小書的誕生。
Thumbnail
在台灣,應該許多人對LinkedIn並不陌生。做為商務社群,我自己都將之簡介為商務版的臉書,用於瀏覽商業資訊、國內外大公司職缺及職涯人脈維繫。本書作者松本淳致力於人力資源招募的創新,近年來正嘗試推動以LinkedIn等社群媒體為基礎的「社群招募」,也因而有這本小書的誕生。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社群平台成為交流的主要渠道。而在眾多社交平台中,LinkedIn是一個專注於職場、專業的社交網絡,它不僅是一個尋找工作的平台,更是一個展示自我、建立人脈、分享與學習專業知識的場所。 透過LinkedIn,我們可以展示自己的專業、經歷與成就,創造個人品牌,與全世界的專業人士建立連結。那麼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社群平台成為交流的主要渠道。而在眾多社交平台中,LinkedIn是一個專注於職場、專業的社交網絡,它不僅是一個尋找工作的平台,更是一個展示自我、建立人脈、分享與學習專業知識的場所。 透過LinkedIn,我們可以展示自己的專業、經歷與成就,創造個人品牌,與全世界的專業人士建立連結。那麼
Thumbnail
過去一兩年因疫情關係,遠距工作的風潮漸被開啟,有更多機會能在台灣做國外工作,也因此LinkedIn對個人來說,便是絕佳的個人品牌發展平台,能在上面尋找各樣職缺機會以及與不同企業員工進行連結,以Eddy個人經驗來說,更是在 LinkedIn 上找到全球前五大藥廠-默克(Merck & Co.)的實習機
Thumbnail
過去一兩年因疫情關係,遠距工作的風潮漸被開啟,有更多機會能在台灣做國外工作,也因此LinkedIn對個人來說,便是絕佳的個人品牌發展平台,能在上面尋找各樣職缺機會以及與不同企業員工進行連結,以Eddy個人經驗來說,更是在 LinkedIn 上找到全球前五大藥廠-默克(Merck & Co.)的實習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