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經

2023/10/0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近日研經,益覺佛法深具理趣。佛說世界有十界。人在六凡,而佛說法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宣說藏`通二法。說「通」示三界內的利根人,令其當體即空,即直觀體察事物為空,但世人對「空」的體悟。都是通過對事物的不斷分拆,從而見證事物的空性。甚或執念於「有」。

從佛陀初成「正覺」說《華嚴》見眾生愚昧難解其意,轉於鹿苑講四部《阿含經》闡四諦,無常,即「三藏經教」,而後循續講大乘經典。然大乘佛典,世人了義了嗎?證悟了嗎?以大乘初階為「通教」為例,以菩薩為主要教授對象,菩薩是「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組成;菩薩,便是覺有情。而覺有情是能覺悟一切眾生的痛苦,同情一切眾生的痛苦,進而解救一切眾生的痛苦。但想想我們有那ㄧ個人能「覺」「情」「解」眾生的痛苦呢?

而此階段佛也只講說大集經、大寶積經,大般若經體系的經典。佛說法眾生難了義呢,所以佛法難為人所悟。是因六凡本來就俗不可耐,血肉之軀有著穢識,有什麼可自命清高呢?是以閱經文流於文字意思,總感覺未能明白佛的心意。

學佛研經,佛緣甚深。無可強求,但若以感受經文之美,來感應佛境。心靈感受佛的三千世界。。在凡的了不了義,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研讀佛經心境很重要,若在心浮氣躁,就念佛聽經就好。經文的文字般若,需要齋心以應禪機,品文如茗不在量而在質,往往一首偈頌就境界相萬千,重覆吟誦理趣層變,而時而柳暗花明又有時困惑不已,心靜才能在起伏間平心思慮,而時需旁徵博引以曉明文意,治學精神就是用功禮佛,佛遺三藏十六部,結有緣人以心印心,令佛常在人間。此即傳法脈相續,故研經如受佛陀教誨,領受佛意。時有身心脫落虛寂靈冥的體感。ㄧ般讀書時有昏沉,研經不同若不入境,就閉目養神,無求速效畢功ㄧ役的壓力,大悲佛法不會折磨眾生。而有時寤寐難眠,記思經文如輕音曼妙,遂ㄧ夜好眠,夢見如來。

「佛法那麼好,知道的人那麼少。」

聖嚴師父生前的感嘆。亦令師父發願盡其生以傳播佛法,其實佛經有太多文意優美文句,可引人深思的地方也很多,可擇之而賞析,不需要固於編排。方法是重点,

塵的俗讓人心碎,佛的經令人安心,置心於ㄧ處淨土,心寧下展經讀,入身心三昧,清心寡欲則可自得其樂了。






1會員
73內容數
ㄧ層不變的生活,唯有佛禪可令生生機,這與信仰無關,佛禪療心境界領航,學佛多年以禪調作息,律規中細會生活點滴,文以記述禪趣,禪以慈悲為懷,分享文章理趣,願助有緣人禪入生活,長精神意志,向生氣勃發,存而日日向好,佛禪力不可思議,世道艱苦,唯禪心可離苦得樂。恭筆入禪,閱者同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