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想的總是和我不一樣,如何破解和父母的思想落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你有沒有常常覺得和爸媽的思想落差很大?

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你走得太前面了!爸媽畢竟和我們成長的年代不同,養成的價值觀自然不一樣。

如果你有看《芭比》,有句話應該也會蠻有同感:「所有的母親都會站在原地,等待他們的子女回頭看了之後,發現自己走得有多遠。」

當我們走得越遠,和父母的落差就越大,這時候也許是該感到開心,代表我們又更進步了,每一代比下一代更進步,人類的文明才能長遠的發展下去。

剛好,最近在聽大人學的Podcast,EP399 人際關係好難?抱持「一個人只要滿足我一件事,就給100分」的原則,包你馬上看到全新的世界!

這集就有聊到,面對人際關係,我們要抱持一個比較合理的心態,就是「一個人只要滿足自己一件事就OK了。」這件事在我成長過程中也深有體會,這集很有共鳴!

其實我們很常對於別人,有過多的期待,希望朋友能和我們一起學習、有共同的喜好、想做的事情也都剛好一樣,如果沒有,你就會忍不住質疑這段友情是否為真,但當你這樣要求的時候,你自己痛苦,朋友也痛苦。

本來就不可能有相同的兩個人,所以朋友需要分群,不同的需求,可以透過不同的朋友來滿足。

套回到跟父母的關係也是一樣的,當我們要求父母不僅要養大我們、給我們心靈、物質的支持、還要能帶領我們成長,當你把所有該是自己努力的事情,都放到父母身上,除了喪失主導權,對父母來說也太過苛刻,因為父母有他們的極限在。

如果你把這些期待放回來自己身上,要求自己,你則會有無限的力量,因為這些東西是你自己想要的,本來就該自己努力。

這樣,我們對於父母的期待就簡單多了,也許就是希望他們活得健康快樂就好,其他的事情,我可以自己努力!

當期待變少了,你的心就自由了,也更自主了,因為你正在馬不停蹄地,前往自己想去的目的地,不需要遷就別人、期待別人帶你過去,你自己就能到達。




也歡迎你來收聽Pocast,我們下篇文章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最好的知己
9會員
108內容數
你有多了解自己呢?自我對話是了解自己的途徑之一,在這個專欄會跟你分享,我的所思所想,希望能一起成為成熟大人~
最好的知己的其他內容
2025/02/07
朋友來找我訴苦。 :「昨天我爸媽又吵架了,唉~」 :『吵什麼啊?』 反正我爸最後說了一句: 「再吵我就打你!」 :『這麼誇張?你媽什麼反應?』 : 「當然覺得委屈啊!」 :『然後呢?』 : 「就沒有然後了...」
2025/02/07
朋友來找我訴苦。 :「昨天我爸媽又吵架了,唉~」 :『吵什麼啊?』 反正我爸最後說了一句: 「再吵我就打你!」 :『這麼誇張?你媽什麼反應?』 : 「當然覺得委屈啊!」 :『然後呢?』 : 「就沒有然後了...」
2023/12/01
親子關係是一段我認為,世界上很奇妙的關係,我們無法選擇父母是誰,但卻會和他們有一輩子的連結。 而且在華人社會裡,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又是相對緊密的,因此常會有相愛相殺的劇本出現,今天來聊聊,為什麼父母對我們的愛,有時候卻是種令人窒息的枷鎖呢?
Thumbnail
2023/12/01
親子關係是一段我認為,世界上很奇妙的關係,我們無法選擇父母是誰,但卻會和他們有一輩子的連結。 而且在華人社會裡,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又是相對緊密的,因此常會有相愛相殺的劇本出現,今天來聊聊,為什麼父母對我們的愛,有時候卻是種令人窒息的枷鎖呢?
Thumbnail
2023/10/27
你在人際相處中,總是落入同樣的迴圈嗎? 以前我也是! 像是在求學時期,每個階段很好很好的朋友,都很容易在畢業前夕爆掉,因為容忍對方太久,或是根本已經退到沒有底線,累積到一次,一起爆發。 本來以為,這是什麼可怕的人際關係輪迴議題,但仔細想想根本是「個性」問題。
Thumbnail
2023/10/27
你在人際相處中,總是落入同樣的迴圈嗎? 以前我也是! 像是在求學時期,每個階段很好很好的朋友,都很容易在畢業前夕爆掉,因為容忍對方太久,或是根本已經退到沒有底線,累積到一次,一起爆發。 本來以為,這是什麼可怕的人際關係輪迴議題,但仔細想想根本是「個性」問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父母,又稱爸媽,也可能是好朋友;是拉拔、教導和教訓我們的重要角色,也是因為有他們的努力運動,才有了我們,我們彼此都參與了對方生命中的一段旅程。
Thumbnail
父母,又稱爸媽,也可能是好朋友;是拉拔、教導和教訓我們的重要角色,也是因為有他們的努力運動,才有了我們,我們彼此都參與了對方生命中的一段旅程。
Thumbnail
你有沒有常常覺得和爸媽的思想落差很大? 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你走得太前面了!爸媽畢竟和我們成長的年代不同,養成的價值觀自然不一樣。 如果你有看芭比,有句話應該也會蠻有同感:「所有的母親都會站在原地,等待他們的子女回頭看了之後,發現自己走得有多遠。」 當我們走得越遠,和父母的落差就越大,這
Thumbnail
你有沒有常常覺得和爸媽的思想落差很大? 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你走得太前面了!爸媽畢竟和我們成長的年代不同,養成的價值觀自然不一樣。 如果你有看芭比,有句話應該也會蠻有同感:「所有的母親都會站在原地,等待他們的子女回頭看了之後,發現自己走得有多遠。」 當我們走得越遠,和父母的落差就越大,這
Thumbnail
每個人,在邁向成熟的過程,需要經歷的就是修復與父母的關係議題。 事實上和父母的關係議題好壞,也會不自覺的投射相同的行為模式,或情感糾葛到伴侶、工作的職場環境上。 因為我們都來自於家庭,而一個孩子從小在父-母-子女的核心三角關係中的定位,還有定位下的互動方式,就很容易內化成孩子的方式,使孩子不自覺的會
Thumbnail
每個人,在邁向成熟的過程,需要經歷的就是修復與父母的關係議題。 事實上和父母的關係議題好壞,也會不自覺的投射相同的行為模式,或情感糾葛到伴侶、工作的職場環境上。 因為我們都來自於家庭,而一個孩子從小在父-母-子女的核心三角關係中的定位,還有定位下的互動方式,就很容易內化成孩子的方式,使孩子不自覺的會
Thumbnail
父母說:為什麼你都不好好看書,如果我在你這個年紀有人這樣栽培我的話,我現在就不一樣了。 小孩說:這又不是我想要的! 父母說:你沒有想清楚你要什麼,這樣才是對你最好的。 當父母把自己的期待放在孩子的身上時,是在引導孩子變得更好更有競爭力嗎?還是會給孩子更多的壓力呢? 下面有三件事情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Thumbnail
父母說:為什麼你都不好好看書,如果我在你這個年紀有人這樣栽培我的話,我現在就不一樣了。 小孩說:這又不是我想要的! 父母說:你沒有想清楚你要什麼,這樣才是對你最好的。 當父母把自己的期待放在孩子的身上時,是在引導孩子變得更好更有競爭力嗎?還是會給孩子更多的壓力呢? 下面有三件事情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Thumbnail
嗨~今天要來聊聊「原生家庭」的議題。 我覺得在華人社會父母跟子女的關係還是比較緊密的,但這種緊密常一不小心就擦槍走火,靠得太近沒有意識到界線就容易踩進去,指責對方哪裡做得不好、哪裡需要修正、都是因為你怎樣才怎樣等等的。 為什麼大部分的家庭總是吵吵鬧鬧?
Thumbnail
嗨~今天要來聊聊「原生家庭」的議題。 我覺得在華人社會父母跟子女的關係還是比較緊密的,但這種緊密常一不小心就擦槍走火,靠得太近沒有意識到界線就容易踩進去,指責對方哪裡做得不好、哪裡需要修正、都是因為你怎樣才怎樣等等的。 為什麼大部分的家庭總是吵吵鬧鬧?
Thumbnail
Photo by Caroline Hernandez on Unsplash ⁡很多人在生涯選擇上,都會受到父母期望的影響,當自己沒有朝父母想要的方向前進時,心裡會有自我實現,但心裡又默默感到罪惡的感受。 ⁡即使已經是一個成人男性或女性,潛意識裏還是會不斷追尋父母對自己的認同,希望父母支持自己的決
Thumbnail
Photo by Caroline Hernandez on Unsplash ⁡很多人在生涯選擇上,都會受到父母期望的影響,當自己沒有朝父母想要的方向前進時,心裡會有自我實現,但心裡又默默感到罪惡的感受。 ⁡即使已經是一個成人男性或女性,潛意識裏還是會不斷追尋父母對自己的認同,希望父母支持自己的決
Thumbnail
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間,如何跳脫身分角色、權利義務責任、道德規範、集體意識信念……種種框架,回歸到人與人之間本真純粹的關係,只是純然而平等地相處? 一份真誠而平等的關係,並非基於道德規範、社會信念體系,或出於角色及責任義務,而是尊重彼此的想法,在相互磨合及坦率溝通中,釐清彼此需求,盡可能達成共識。
Thumbnail
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間,如何跳脫身分角色、權利義務責任、道德規範、集體意識信念……種種框架,回歸到人與人之間本真純粹的關係,只是純然而平等地相處? 一份真誠而平等的關係,並非基於道德規範、社會信念體系,或出於角色及責任義務,而是尊重彼此的想法,在相互磨合及坦率溝通中,釐清彼此需求,盡可能達成共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