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言為善行

2023/10/1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有人因外貌、才能、善觀眼色的反應而被人牢記,有人則因舉手投足的氣質和內在談吐的涵養而令人印象深刻,而才德兼備的人,既具有良善的內在涵養,又有亮麗的外貌才能來應對,那更是容易成為眾人的焦點。當這內在涵養與外相表徵的高低差距大大的擺到我們面前時,會對我們帶來什麼影響呢?又該如何來應對呢?我覺得在《出曜經》卷第十四中波斯匿王對唄法師外相和特長的反差,所表現出的內心反應,能令人細細思索。

  某日波斯匿王帶著兵馬,在夜深人靜時,出城巡遊。同時,有一位唄法師也在夜深人靜時,朗聲誦經,波斯匿王的兵馬們皆清楚地聽到那句句音聲。

  波斯匿王心想:「如果我明日看到這位誦經聲音不凡的法師,應該賜給他三萬兩金錢。」波斯匿王漸漸走近聲音的來源,心內卻又想著:「聲音似乎離我很近,但又看不到什麼人。」游移著前進找尋,隱約看見一人在一個匣子內,便先賜與他三顆貝珠。

  後來波斯匿王向佛陀說道:「我昨夜見到的那位梵唄不凡的法師不知現在在何處,我很想再當面見見他。」

  佛陀聽聞波斯匿王的話,便事先提醒了波斯匿王,說道:「對於你想面見的人,希望當你真的見到面了,切勿心生懈慢。」佛陀便喚唄法師前來。

  波斯匿王沒等多久,便見到唄法師,頓生反悔的心,懊悔昨夜所許諾下的賞賜給得太奢侈,對於不久前所賜與的三顆貝珠,也很懊悔給得太快。波斯匿王向佛陀問道:「這位法師本身有什麼功德,能具有如此美妙的音聲?又因為做了什麼行為舉止,才使得他生來矮小呢?希望佛陀您為我解惑!」

  佛陀便觀察唄法師的過去現在因緣,告訴波斯匿王:「久遠的過去世,人們可以活到二萬歲,那時的人們往來時,各各以恭敬之心相待,做事、舉止謙遜有禮。當時有位迦葉佛在世間遊化度眾,教化社會,勸誡世人完成後,便涅槃寂靜。當時的國王、臣民們心中眷戀仰慕,便建造高大寬闊的佛塔。唄法師在當時還是個觀念守舊刻板的人,嘟囔了一句:『為何佛塔建造得如此高大寬闊呢?』念叨歸念叨,卻獨自在夜裡無人時,拿一個鳴鈴懸掛在佛陀的塔寺上,接著立下祈願:『希望我來世出生時,不論生於何地,口中所吐音聲皆能響徹雲霄,並有因緣與聖者相遇,解脫煩惱,成為聖者弟子中聲音清徹響亮的人。』就因過去世唄法師的一句閒言雜語說出口,嫌惡佛塔的高大寬廣,受到矮小身材的果報;又因懸掛鳴鈴在佛塔上,得有如此妙音好聲的果報。

  一道美妙的音聲,給了波斯匿王無限綺麗的想像,可惜多麼得寄望,卻伴隨著多麼得失望,一身矮小不討喜的相貌,讓波斯匿王立即反悔,欲收回所給出的賞賜。而莊嚴的佛塔,給過去世的唄法師有心誠懸鈴祈願的機會,卻讓自己眼睛所見所感的不解,及放縱口說嫌語的舉動,造就了矮小身形和妙美音聲的不協調。所以經中偈言:

   內既知之,外無所見,內見果實,便隨聲往。

   內既不知,外有所見,二果俱成,便隨聲往。

   內有所知,外有所見,彼有朗智,不隨聲往。

  說的是內心有知識涵養,眼耳鼻舌身這外界接收器卻不擅感受覺察,不解真假對錯,那麼只會隨人所言所道而行,處於亂心雜念中。內心無知識涵養,只憑五感所接收的歡愉厭惡,膚淺判別真假對錯,內外皆不清不楚,不明不白,更是隨人所言所道而行,亦是處於亂心雜念中。而內心有知識涵養,五感敏銳,善於觀察微細,又能以智解知,善辨真偽,明義知理,則不輕易隨人言行,不混淆紊亂自己的心志。

  從波斯匿王來說,內心持有對梵唄、佛法的歡喜,卻在夜裡因眼不見人,憑音聲而行,隨意賜與,又在白天見其身形,而私心反悔,每時每刻的舉動都隨眼見、耳聞而變動,心思不定,亂心懊惱。而從唄法師來說,內心持有對迦葉佛及佛塔的恭敬歡喜,卻因眼見高廣的不解不喜,放縱嘴巴嘟囔嫌語,即使誠心掛鈴祈願,仍為自己造就一絲亂心雜念,令來世的自己即使擁有妙音響聲,卻長得矮小不顯。

  所以想成為一位內外兼具朗智,內心不亂,有自主思想的人,應好好為自己先堆砌福德種子。從波斯匿王的錯誤例子,學習實觀細判,謹慎思考觀察後,再下決定;從唄法師不協調的苦惱,學習細觀問明,誠心之下,不口無遮攔。當想做好一件事,雖有誠心及熱情,眼睛要仔細觀察清楚,耳朵要能所聞廣闊,口出好聲,面不顯惡,心存智慧,念善不移,那麼事事將離圓滿不遠啊!

內外朗智,心慧寬敞。

內外朗智,心慧寬敞。


0會員
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