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龍的生涯書很有血有肉,「你的努力要配的上你的野心」是其一
講生活哲理,他是我的啟發者。
印象很深刻是在具有選擇權的議題上,他不會去挑明怎麼做一定正確,但會揭露很多血淋淋的例子讓讀者能加深印象:我們是人,人在過生活,不要輕易接受那些本身就經過設定的信念。
到現在還是影響我很深的一段內容:大學的財富自由很可能只是暫時的。
這也是我重考後不再接觸家教的原因,一在於這會提早給課後生活定價,可是我才二十多歲,二在於短暫的寬裕,會吃掉很多價值未知能力增長的空間;這是選擇的結果:一段時間就是只能成就一件事。
基於自我成長,即使不去界定選擇的對、錯,也還是有好、壞之分的。
...
如果因為一件事是「好的」別人就得無條件收下,離情勒也不遠了。
有一次我透過自己的人際敏銳度,意外處理掉師生之間的溝通問題。
對這位老師的印象分數應該是歷年來最好的,在於他是老師群當中與學生距離最近的一位,若要只是靠人格魅力可能不見得有這麼好的評價,他是少數能夠接受學生提出「關係設定」的長輩,這並不容易。
學弟起初覺得他有點煩人,因為「有自己的學習步調」。
這就是癥結點,一個聰明的高中生可能只是需要偶爾有人推一把、監督過就好,用不著老師這麼「用心」的像個托盤一樣把人往上頂。
老師的反應也很有趣:好心辦壞事而已,反正偷閒也滿好的。(XD)
我沒有什麼立場給你建議,你要問,我再跟你說
這是我師大一位朋友說過的話。
講得真好,剛好幾天前網路文章也有看到:沒有人詢問自己意見的時候,就不用特別說自己想說的話,因為對方沒有問我;這裡說說我的小延伸:
我持續透過自己的人際敏銳度,發覺很多時候順著說下去就好了。
不至於敷衍想草草結束話題,而是在來回幾次的應答後感覺到「對方其實已經有定見」了,表示對方只是想確定我提出的疑慮「是不是真的值得疑慮」,更多的是希望由我那 1% 的回答,讓他已經決定好的 99% 能完美。
這也是真的好心,一種成人之美。
...
餘下的空間你可以透過方格子既有功能,與我的內容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