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朋友失蹤了,直到今天才出現。
她貼了一張截圖給我,上面載明了她的指導老師希望她儘速修完口考論文跟辦理畢業離校手續,我的第一個反映是,那妳快點完成呀,不要在拖了。
她憂憂的說:「我憂鬱症犯了」
我說:「等妳做完、離校後再發作」
她沒好氣的說:「我也不想挑這種時刻發作,如果可以的話……,但我只希望你能支持我就好....」
當下,我意識到,我錯了,對於一個憂鬱症患者來說,處於人生憂谷底,我卻問她為什麼不往上爬?太殘忍了,在這段關係裡,我扮演了很自以為是的角色,回過神後告訴她:「好好休息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我理解」
憂鬱症讓人好辛苦,也好心苦
因為種種因素,朋友離開職場暫時回歸校園生活,修完課、口試完,可以蜷居在家,不用接受他人對於憂鬱症患者的眼光,甚至不用回應社會大眾的期許
那職場中的憂鬱症患者呢?
逃不了工作上的俗人庸事、躲不了的會議、閃不了的人際應對進退,只想快速上系統點了請假單,逃離回家
但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
單身獨居患者,回到家後的無名憂鬱、崩潰大哭,連自已都不能理解的食不下嚥、夜不能寐,有配偶養老扶少的患者,回到家後,更辛苦的可能迎來的是家人的不理解,或是另一個「不能下班的職場狀態」,想哭,只能半夜蜷縮在床邊,背對著另一半,讓自已默默流淚
連想有一個人的喘息、自我放逐的空間都沒有,辛苦,心苦
只想無止盡的填單、休假循環,但,職場上那容得下一直想請特休的小員工
勉強打起精神去上班,整個人的狀態、行為舉止都不對,當爆發時,出缺席狀態已經挫劣到影響考績的程度了
近年來,有關職場心理健康的議題已經開始被喚醒,相關的學術研究也累積到一定的程序,學術理論已經READY攻下這個城池,那實務呢?
我們常見企業以為的健康議題僅注重員工的三高、慢性病,但更需要關切的是心理層面的議題,壓力、情緒、人際關係
但我們都知道,職場喚醒意識後,崛起的過程很漫長
幸運的是,校園心理假搶先開跑,根據教育部105-109年統計,國小到大學生的輕生通報數,在5年內增加了8倍,這也讓學校開始意識到,要及早開始注重學生的心理困擾及健康狀態
比較可惜的是,目前台灣中小企業都基於成本的考量,員工休假依據勞基法第38條進行,目前仍沒有聽到有心理假的消息
文長至此,希望我身邊的夥伴們,都能好好的
而我們也能正向積極的面對憂鬱症及當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