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周慕姿是一位諮商心理師,於2017年爆紅的書:《情緒勒索》就是她的作品,這四個字到現在還是時不時就能聽到有人談論著,可見那本書的影響之深遠。而她於2022年帶給大家的這本《羞辱創傷》,帶領我們回想與探討,自己遺忘或忽視的過去創傷,如何造就了我們現在的個性與行為模式,而我們又能用什麼樣的方式改變,以更好的樣貌重生。
什麼是羞辱創傷?
本書所指的「羞辱」,是使用一些手段貶低或壓抑一個人的格與自我價值,造成對方感到羞恥而覺得自己很糟糕的情境。而羞辱創傷指的就是經過這些羞辱而累積的創傷經驗,也可以說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的一種樣貌。所以羞辱通常是權力位階高的人,藉由貶低人,讓人自我感覺不良,從而控制對方,並讓自己產生成就感的行為;而曾經被羞辱的人,卻又常常因為想找回控制權,而接力成為那個羞辱人的人,導致羞辱創傷成為社會揮之不去的陰霾。
羞辱有多常見?
從家庭到社會,都時常可以看見羞辱的存在。
「別人都可以考一百分,為何你不行?」
「你為什麼不能像姊姊一樣聽話?」
「表現這麼差,丟盡我的臉」
「他們怎麼都看這樣的影片,水準好低」
「生完小孩就想回去工作,一點都不負責任」
「一點小事就這麼挫折,怎麼會有競爭力?」
人們常常自顧自地批評那些和自己不同的人,在網路世界更加肆無忌憚,就算真的心中有一點「我是為他好」的成分在,也不能否認言語暴力往往超過別人所能承受的程度,而且這些話也對別人的人生沒有多大的幫助,最後剩下的,就只有創傷。
為什麼羞辱創傷常來自於家庭
現代絕大多數的人都不覺得自己會羞辱自己的孩子吧,但為什麼羞辱創傷仍仍在許多家庭上演呢?大致上可歸咎於父母過去的成長經驗,尤其是過去華人圈盛行的打罵教育,及長輩的絕對權威,造成許多現在的家長,童年都或多或少因為和長輩的意見不合而承受羞辱創傷。因此當孩子表達和自己不同的想法與感受時,過去的羞恥感與不安浮出水面,就啟動了防衛機轉:「羞辱他人」,也就是羞辱自己的孩子。越多人能了解這個前因後果,就越有可能把這個陋習斷在我們這一代,徹底改變這個社會風氣。
自我批評與自省的不同
想靠著羞辱使人進步或改善的人要知道,那些遭受羞辱創傷的人,很常陷入自我批評/怪罪的心境,有著「做錯事的自己很糟糕」的想法,進而懷疑自己,厭惡自己,缺乏自我價值感,往往只會每況愈下。而真正能讓人成長的「自省」,則是專注在「覺察曾做過的事情,思考有沒有改善的可能。」這樣的正向心境才能讓人知錯能改,而這顯然不會因為羞辱而產生。
羞辱創傷後的負面效應
人遭受羞辱創傷後,會疑惑、會產生疑問。
「為什麼是我?」→產生負面自我認同
「我該怎麼做才不會受傷、不會覺得痛?」→因應而生的生存策略與防衛機制
「是我糟,還是世界太糟?」→對世界感覺負面
「世界上有可相信的人嗎?有人會真的愛我嗎?」→對關係的不安全感
在與人的相處中,我們有時候會察覺到,有些人對自己很沒自信,不容易相信他人,或是對世界很灰心,他們很可能都是羞辱創傷的受害者。
傷口該如何療癒?
作者將療傷的過程分為六個階段:
一、探究自己的羞辱創傷:將遭遇過,覺得受傷或羞恥的經驗與記憶寫下來,傷口要被看見,才能被治癒。
二、哀悼那些失去,了解不是自己的錯:哀悼那個把過錯都歸咎在自身的自己,並告訴自己,會遭受這些傷害並不是自己的錯。若可以,好好選擇一位可以傾訴的對象,也可以找心理師,說出來,常常比較好過。
三、撕下負面標籤:別再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別再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要知道自己的感覺並非無關緊要。沒有人該被貼上失敗品的標籤。
四、情緒調節的練習與重建:前面提到,過去被羞辱的情緒一上來,就會馬上啟動防衛機制,做出不適當的舉動。最有效的方法是「停一下」,先深呼吸,慢慢思考為何會有這個感受,代表什麼意義,應該要如何處理這個情緒才更明智且洽當,經過每次的練習,未來的某一天就能不再被情緒牽著走。
五、與唱衰魔人對話:作者將自我批評/怪罪的聲音稱為”唱衰魔人”,也就是要人們不再全盤接受心中魔鬼的聲音,要跟他平等對話、抵抗,我們要記得,絕大多數的時候,別人對我們的懷疑可能都沒有我們自我懷疑那麼多。
六、與人互動:當前面的步驟讓我們能打開枷鎖,是時候重新與他人產生健康的互動了,雖然起步並不容易,但只要秉持隨時尊重「自己」與「他人」的心情,終究會是水到渠成。
礙於篇幅,本書還有許多細節沒辦法全盤分享,就留給有興趣的讀友們慢慢細讀了,最後再分享一句節錄於推薦序中的話:
「是很糟糕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而不是我很糟糕」
希望曾遭受羞辱創傷的每個人,都能努力終結這個惡性循環,找回自己,疼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