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分享:《羞辱創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書作者周慕姿是一位諮商心理師,於2017年爆紅的書:《情緒勒索》就是她的作品,這四個字到現在還是時不時就能聽到有人談論著,可見那本書的影響之深遠。而她於2022年帶給大家的這本《羞辱創傷》,帶領我們回想與探討,自己遺忘或忽視的過去創傷,如何造就了我們現在的個性與行為模式,而我們又能用什麼樣的方式改變,以更好的樣貌重生。

什麼是羞辱創傷?

本書所指的「羞辱」,是使用一些手段貶低或壓抑一個人的格與自我價值,造成對方感到羞恥而覺得自己很糟糕的情境。而羞辱創傷指的就是經過這些羞辱而累積的創傷經驗,也可以說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的一種樣貌。所以羞辱通常是權力位階高的人,藉由貶低人,讓人自我感覺不良,從而控制對方,並讓自己產生成就感的行為;而曾經被羞辱的人,卻又常常因為想找回控制權,而接力成為那個羞辱人的人,導致羞辱創傷成為社會揮之不去的陰霾。

羞辱有多常見?

從家庭到社會,都時常可以看見羞辱的存在。
「別人都可以考一百分,為何你不行?」
「你為什麼不能像姊姊一樣聽話?」
「表現這麼差,丟盡我的臉」
「他們怎麼都看這樣的影片,水準好低」
「生完小孩就想回去工作,一點都不負責任」
「一點小事就這麼挫折,怎麼會有競爭力?」
人們常常自顧自地批評那些和自己不同的人,在網路世界更加肆無忌憚,就算真的心中有一點「我是為他好」的成分在,也不能否認言語暴力往往超過別人所能承受的程度,而且這些話也對別人的人生沒有多大的幫助,最後剩下的,就只有創傷。

為什麼羞辱創傷常來自於家庭

現代絕大多數的人都不覺得自己會羞辱自己的孩子吧,但為什麼羞辱創傷仍仍在許多家庭上演呢?大致上可歸咎於父母過去的成長經驗,尤其是過去華人圈盛行的打罵教育,及長輩的絕對權威,造成許多現在的家長,童年都或多或少因為和長輩的意見不合而承受羞辱創傷。因此當孩子表達和自己不同的想法與感受時,過去的羞恥感與不安浮出水面,就啟動了防衛機轉:「羞辱他人」,也就是羞辱自己的孩子。越多人能了解這個前因後果,就越有可能把這個陋習斷在我們這一代,徹底改變這個社會風氣。

自我批評與自省的不同

想靠著羞辱使人進步或改善的人要知道,那些遭受羞辱創傷的人,很常陷入自我批評/怪罪的心境,有著「做錯事的自己很糟糕」的想法,進而懷疑自己,厭惡自己,缺乏自我價值感,往往只會每況愈下。而真正能讓人成長的「自省」,則是專注在「覺察曾做過的事情,思考有沒有改善的可能。」這樣的正向心境才能讓人知錯能改,而這顯然不會因為羞辱而產生。

羞辱創傷後的負面效應

人遭受羞辱創傷後,會疑惑、會產生疑問。
「為什麼是我?」→產生負面自我認同
「我該怎麼做才不會受傷、不會覺得痛?」→因應而生的生存策略與防衛機制
「是我糟,還是世界太糟?」→對世界感覺負面
「世界上有可相信的人嗎?有人會真的愛我嗎?」→對關係的不安全感
在與人的相處中,我們有時候會察覺到,有些人對自己很沒自信,不容易相信他人,或是對世界很灰心,他們很可能都是羞辱創傷的受害者。

傷口該如何療癒?

作者將療傷的過程分為六個階段:
一、探究自己的羞辱創傷:將遭遇過,覺得受傷或羞恥的經驗與記憶寫下來,傷口要被看見,才能被治癒。
二、哀悼那些失去,了解不是自己的錯:哀悼那個把過錯都歸咎在自身的自己,並告訴自己,會遭受這些傷害並不是自己的錯。若可以,好好選擇一位可以傾訴的對象,也可以找心理師,說出來,常常比較好過。
三、撕下負面標籤:別再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別再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要知道自己的感覺並非無關緊要。沒有人該被貼上失敗品的標籤。
四、情緒調節的練習與重建:前面提到,過去被羞辱的情緒一上來,就會馬上啟動防衛機制,做出不適當的舉動。最有效的方法是「停一下」,先深呼吸,慢慢思考為何會有這個感受,代表什麼意義,應該要如何處理這個情緒才更明智且洽當,經過每次的練習,未來的某一天就能不再被情緒牽著走。
五、與唱衰魔人對話:作者將自我批評/怪罪的聲音稱為”唱衰魔人”,也就是要人們不再全盤接受心中魔鬼的聲音,要跟他平等對話、抵抗,我們要記得,絕大多數的時候,別人對我們的懷疑可能都沒有我們自我懷疑那麼多。
六、與人互動:當前面的步驟讓我們能打開枷鎖,是時候重新與他人產生健康的互動了,雖然起步並不容易,但只要秉持隨時尊重「自己」與「他人」的心情,終究會是水到渠成。
礙於篇幅,本書還有許多細節沒辦法全盤分享,就留給有興趣的讀友們慢慢細讀了,最後再分享一句節錄於推薦序中的話:
「是很糟糕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而不是我很糟糕」
希望曾遭受羞辱創傷的每個人,都能努力終結這個惡性循環,找回自己,疼愛自己。
avatar-img
44會員
120內容數
每個月精選至少六本各種領域的書籍,完整讀完後的心得分享與作品介紹,內容也同時發布於Facebook粉專《這書,有讀》,以及instagram ID: ialreadyreadthisbook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少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中華民國政府在1975年越戰結束前後,以海軍軍艦及專機等方式,從淪陷的南越從淪陷的南越救出數千名越南華僑於本島各處安置,並於1977在澎湖成立難民營及中南半島難民臨時接待所。」 這麼值得記得的人道救援歷史,在過去卻從未出現在我們的教科書中,變相導致人民極度缺乏對他們的認識。
本書一開始就講明了它的重點,大意上是: “不管我們是支持還反對,在這個世界,每個人的生命通常是有價碼的。"
《東京建築女子的日本建築選品》,在這方面提供了非常好的資料與介紹 ,能讓讀者能在下次回到日本時,面對這些精采的建築,不再只是連看熱鬧都不太會的外行人,而成為能略為看懂門道的內行日旅玩家。
本書作者稻垣榮洋教授,現任職於靜岡大學農業院,專長是雜草生態學,與植物相關的相關的著作也出了不少,植物的生態研究帶給他很多對於人生的啟發,而這本書就是要告訴我們,看似不起眼的雜草,其實超乎想像地適合成為我們的人生榜樣。
這本書,收錄了以《地下街的雨》為首的七篇短篇小說。 作者宮部美幸出道三十餘年,作品獲獎無數,只要對日本小說有些興趣的人,幾乎一定會讀過她的作品,而最近Netflix持續主打,即將於3/31上映的台劇《模仿犯》,就是以宮部美幸於2001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改編翻拍而成,20年前的作品能夠重返主流影劇市場,
若要選出職棒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亞洲選手,Ichiro絕對榜上有名,他不僅在日職和MLB締造了無數紀錄,職業生涯也比大多數的選手長壽許多,從「朗神」這個頭銜也可以看出他在球迷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
「中華民國政府在1975年越戰結束前後,以海軍軍艦及專機等方式,從淪陷的南越從淪陷的南越救出數千名越南華僑於本島各處安置,並於1977在澎湖成立難民營及中南半島難民臨時接待所。」 這麼值得記得的人道救援歷史,在過去卻從未出現在我們的教科書中,變相導致人民極度缺乏對他們的認識。
本書一開始就講明了它的重點,大意上是: “不管我們是支持還反對,在這個世界,每個人的生命通常是有價碼的。"
《東京建築女子的日本建築選品》,在這方面提供了非常好的資料與介紹 ,能讓讀者能在下次回到日本時,面對這些精采的建築,不再只是連看熱鬧都不太會的外行人,而成為能略為看懂門道的內行日旅玩家。
本書作者稻垣榮洋教授,現任職於靜岡大學農業院,專長是雜草生態學,與植物相關的相關的著作也出了不少,植物的生態研究帶給他很多對於人生的啟發,而這本書就是要告訴我們,看似不起眼的雜草,其實超乎想像地適合成為我們的人生榜樣。
這本書,收錄了以《地下街的雨》為首的七篇短篇小說。 作者宮部美幸出道三十餘年,作品獲獎無數,只要對日本小說有些興趣的人,幾乎一定會讀過她的作品,而最近Netflix持續主打,即將於3/31上映的台劇《模仿犯》,就是以宮部美幸於2001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改編翻拍而成,20年前的作品能夠重返主流影劇市場,
若要選出職棒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亞洲選手,Ichiro絕對榜上有名,他不僅在日職和MLB締造了無數紀錄,職業生涯也比大多數的選手長壽許多,從「朗神」這個頭銜也可以看出他在球迷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周慕姿老師著作《羞辱創傷》的閱讀感受,探討了過度努力與自我價值感的關聯。作者回顧了自己在面對內心傷痛時的過程,並反思瞭如何在閱讀中找到自我解放的希望。透過這本書,讀者也可能發現內心深處被遺忘的自我,尋求更真實的存在。文章旨在引起共鳴,讓更多人重視自我心靈的療癒。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心理師周慕姿,下面選幾個書中內容和寫出心得 羞辱創傷 這本書所指的「羞辱」,是使用一些手段,貶低、壓抑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或自我價值,乃至影響到對方的自尊、對自我的看法,因而使對方感受到羞恥,覺得自己很糟糕 而「羞辱創傷」,就是在這些羞辱中被傷害、所累積的創傷經驗。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羞辱創傷的定義與影響,探究了面對情緒和壓抑情緒的不同,並分享了兩個實用的技巧來應對羞辱。提出解釋權和自我意識的重要性,不要讓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決定自己的情緒和價值。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在長大後很難找到真正的「做自己」,隨之而來的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保護。羞辱和內心掙扎使我們想要隱藏自己,即使只是很小的不完美。有時我們感到困擾,生活中的壓力讓我們慾望更好的處境,這也許是策略,但是策略可以變動。進一步釐清自己的真正想法,並設置界限,是達到真實做自己的第一步。
Thumbnail
一年多後重啟《羞辱創傷》,續自我和解的旅程。 當羞辱創傷出現時,我們會發展防衛機制,形成難以動搖的信念,並長出自己的生存策略。常見的反應有迎戰、逃避、僵化,而「討好」也是一種防衛機轉,維持關係的應對方式之一。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慕姿老師說在親子、伴侶關係中,因為情緒界限不清造成的各種無意識情緒勒索;菊仙老師說別擔心!孩子生氣,不是因為不愛你,該管就要管。這些我都知道,但我仍會因為擔心衝突減損了親子與伴侶關係的存款額度,導至關係失衡。該怎麼辦呢?我怎麼慢慢從惡性循環解套呢?請聽我細細說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周慕姿老師著作《羞辱創傷》的閱讀感受,探討了過度努力與自我價值感的關聯。作者回顧了自己在面對內心傷痛時的過程,並反思瞭如何在閱讀中找到自我解放的希望。透過這本書,讀者也可能發現內心深處被遺忘的自我,尋求更真實的存在。文章旨在引起共鳴,讓更多人重視自我心靈的療癒。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心理師周慕姿,下面選幾個書中內容和寫出心得 羞辱創傷 這本書所指的「羞辱」,是使用一些手段,貶低、壓抑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或自我價值,乃至影響到對方的自尊、對自我的看法,因而使對方感受到羞恥,覺得自己很糟糕 而「羞辱創傷」,就是在這些羞辱中被傷害、所累積的創傷經驗。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羞辱創傷的定義與影響,探究了面對情緒和壓抑情緒的不同,並分享了兩個實用的技巧來應對羞辱。提出解釋權和自我意識的重要性,不要讓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決定自己的情緒和價值。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在長大後很難找到真正的「做自己」,隨之而來的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保護。羞辱和內心掙扎使我們想要隱藏自己,即使只是很小的不完美。有時我們感到困擾,生活中的壓力讓我們慾望更好的處境,這也許是策略,但是策略可以變動。進一步釐清自己的真正想法,並設置界限,是達到真實做自己的第一步。
Thumbnail
一年多後重啟《羞辱創傷》,續自我和解的旅程。 當羞辱創傷出現時,我們會發展防衛機制,形成難以動搖的信念,並長出自己的生存策略。常見的反應有迎戰、逃避、僵化,而「討好」也是一種防衛機轉,維持關係的應對方式之一。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慕姿老師說在親子、伴侶關係中,因為情緒界限不清造成的各種無意識情緒勒索;菊仙老師說別擔心!孩子生氣,不是因為不愛你,該管就要管。這些我都知道,但我仍會因為擔心衝突減損了親子與伴侶關係的存款額度,導至關係失衡。該怎麼辦呢?我怎麼慢慢從惡性循環解套呢?請聽我細細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