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羞辱創傷」▸(二): 既視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來源:Pexels

來源:Pexels

點我閱讀上一篇 認識「羞辱創傷」▸壹:羞恥與羞愧


創傷,是一代傳一代的。

時代的脈瘤寄生在我們父母身上,由於過往經驗使然,父母的父母使用的教育策略靠著模仿而來。更何況資訊沒有現在發達,心理知識的普及能幫助我們自我覺察,但難的是,看著心理學文章仍不自覺地被困住,而無法嘗試站在第三者立場去分析自己。


害怕情緒重現,我們在潛意識裡生出屬於自己的生存策略

有部韓劇《Bad and Crazy》裡面提到:

「 或許過去的記憶你會忘記,沒辦法忘記的是情緒。」

不常覺察自己情緒的人,或是已經熟練迴避負面情緒的我們,本能地使用經驗裡的應對方式。好比面對拒絕的時候,失望或是難過的情緒撲來,採取的安撫自我策略,可略分為攻擊自己或攻擊別人。


自我價值的不確定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我們慣性依照經驗來決定應對方案,如果你常選擇否定自我,對於自我價值不肯定甚至是薄弱的話,是很容易被擊倒的。比如我曾在工作上就有過類似自我價值的混淆,一件事我做錯了,我就會很自責,像是那個錯誤來源就是我;反之,我在某件事情上做對了,除了成就感以外,我也感覺我這個人對了。然而,這樣的混淆是很危險的。在面對大量的新業務,邊做邊學所帶來的多重挫折與無力感顯然在期間裡密集地攻擊了自我價值,而我所提出來的應對方案是,我得繼續努力,我現在不好,要趕快跟上腳步,我想達成那個想像中期待的我。也在幾次的失敗經驗後,努力達成目標後的我,是沒有感覺的,我感受不到一絲成就感,我只是很努力的達成,接著就句點了。

來源:Pexels

來源:Pexels

恐懼會吃掉所有的情緒,包含愛

攻擊別人,歸咎給外在,是 比較容易的選擇。不想面對真正的情緒,轉而以憤怒來表達同時也是讓自己可以對眼前無力的現況做點什麼,不去轉而思考為何你憤怒。憤怒的背後可能是恐懼,也有可能是焦慮。一個媽媽看見自己的小孩受傷了,不先關心反而怒罵孩子為什麼受傷了,是常見的一個例子。媽媽可以表達自己很擔心對方,是出於愛與關懷,她沒注意到這背後的情緒,可能是害怕孩子有個萬一,而孩子從這經驗中習得的經驗卻是,如果我受傷,媽媽就會罵我,下次我可以更小心,或者我躲起來不讓媽媽發現我的傷口。雖然成長過程,孩子都得逐漸學習獨立,而過於獨立的孩子不輕易接受別人的關心,也不認識依靠,怕給對方帶來麻煩。

事過境遷,每個人都會長大,開始有能力遠離過往的創傷經歷,也因為這樣,好的轉變是我們透過觀察去提前意識到警訊,然而若當時的傷口只是表面癒合,但面臨可能撕扯的情況,沒有辦法意識自己的「情緒重現」而造成過度警覺。


你決定丟出哪個神奇寶貝球呢?

《羞辱創傷 》提到,過度警覺主要會引起的2種防衛機制。戰或避。

戰即指責或是攻擊。在互動過程裡,將單一事件過於擴大感受與延伸非事實,好比對於一個曾有被性騷擾經驗而過度警覺的人,對方稱讚衣著,卻反倒指責對方想入非非可能就過頭了。因為你下意識將兩件事連結在一起,並且類似的經驗喚起你的情緒重現,若你無法分清楚,現在對你稱讚衣著的人和過去給你帶來性騷擾的人是不同的,生活是過得辛苦,而你仍然沒有走出創傷。

避是退縮或麻木。我們在還小的時候,面對權威(可能是父母或是師長等)發現使用憤怒也無法解決眼前的困境,可能轉而逃開,也可能僵住,我們盡可能給自己注射清醒的麻醉藥,心裡想著「只要不感受,那我就不會那麼痛了」。我們轉而把注意力放到愛情、工作、購物、物質、玩樂等等等,為了尋求安全感和平靜,視而不見且關掉感覺,對於採取這策略的人來說,這也只是急救藥,安全感與平靜都是短暫的,更不佳的發展還更可能往癮頭的方向,這也是不樂見的。

否定自己是羞辱創傷最直接的表現。不想給別人帶來麻煩也是一種否定自己,因為否定自己的不安全感和依靠,否定自己的真實情感、情緒,或者否定自己的特質與特色。

-

下次我想以自己的實例來展開否定自我的課題,或許這樣也更能體現《羞辱創傷 》提到的「自厭懲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lison|P人工作者-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9/24
avatar-img
湯曜✶人生補湯
38會員
49內容數
虛擬湯屋,烹煮生涯議題湯品,暖暖心和胃。提供人生與職涯策略,助人成為自己的人生玩家。
湯曜✶人生補湯的其他內容
2024/08/17
如果你看《鬼才之道》笑的很開心,也把他當作單純的喜劇恐怖片,大概率是個蠻幸福的孩子吧。你會好奇自己的存在價值和意義嗎?自己的存在即為無可取代的價值,而我們都不必努力成為一個特別的孩子,才能證明自己值得存在。
Thumbnail
2024/08/17
如果你看《鬼才之道》笑的很開心,也把他當作單純的喜劇恐怖片,大概率是個蠻幸福的孩子吧。你會好奇自己的存在價值和意義嗎?自己的存在即為無可取代的價值,而我們都不必努力成為一個特別的孩子,才能證明自己值得存在。
Thumbnail
2024/05/08
在長大後很難找到真正的「做自己」,隨之而來的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保護。羞辱和內心掙扎使我們想要隱藏自己,即使只是很小的不完美。有時我們感到困擾,生活中的壓力讓我們慾望更好的處境,這也許是策略,但是策略可以變動。進一步釐清自己的真正想法,並設置界限,是達到真實做自己的第一步。
Thumbnail
2024/05/08
在長大後很難找到真正的「做自己」,隨之而來的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保護。羞辱和內心掙扎使我們想要隱藏自己,即使只是很小的不完美。有時我們感到困擾,生活中的壓力讓我們慾望更好的處境,這也許是策略,但是策略可以變動。進一步釐清自己的真正想法,並設置界限,是達到真實做自己的第一步。
Thumbnail
2024/04/22
一年多後重啟《羞辱創傷》,續自我和解的旅程。 當羞辱創傷出現時,我們會發展防衛機制,形成難以動搖的信念,並長出自己的生存策略。常見的反應有迎戰、逃避、僵化,而「討好」也是一種防衛機轉,維持關係的應對方式之一。
Thumbnail
2024/04/22
一年多後重啟《羞辱創傷》,續自我和解的旅程。 當羞辱創傷出現時,我們會發展防衛機制,形成難以動搖的信念,並長出自己的生存策略。常見的反應有迎戰、逃避、僵化,而「討好」也是一種防衛機轉,維持關係的應對方式之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本書作者周慕姿是一位諮商心理師,於2017年爆紅的書:《情緒勒索》就是她的作品,這四個字到現在還是時不時就能聽到有人談論著,可見那本書的影響之深遠。而她於2022年帶給大家的這本《羞辱創傷》,帶領我們回想與探討,自己遺忘或忽視的過去創傷,如何造就了我們現在的個性與行為模式,而我們又能用什麼樣的方式改
Thumbnail
本書作者周慕姿是一位諮商心理師,於2017年爆紅的書:《情緒勒索》就是她的作品,這四個字到現在還是時不時就能聽到有人談論著,可見那本書的影響之深遠。而她於2022年帶給大家的這本《羞辱創傷》,帶領我們回想與探討,自己遺忘或忽視的過去創傷,如何造就了我們現在的個性與行為模式,而我們又能用什麼樣的方式改
Thumbnail
當日常中隱微的羞辱創傷日積月累,逐漸影響到我們的生活秩序時。 當日夜累積的羞辱創傷一點一滴的侵蝕著自己的自信,讓我們忘記「自己是誰」 曾羞辱創傷這本書中慢慢的牽著自己,走出陰影
Thumbnail
當日常中隱微的羞辱創傷日積月累,逐漸影響到我們的生活秩序時。 當日夜累積的羞辱創傷一點一滴的侵蝕著自己的自信,讓我們忘記「自己是誰」 曾羞辱創傷這本書中慢慢的牽著自己,走出陰影
Thumbnail
是很糟糕的事發生在我身上,而不是我很糟糕 去看見、接觸我們的創傷與過往被封印的情緒,不代表我們正在責怪誰;我們會痛,不代表就是要去說「是誰的錯」;更甚者,對方可能需要為當時這樣對你負責任,但這仍然無法末煞你們現在的關係,以及曾經擁有的美好回憶
Thumbnail
是很糟糕的事發生在我身上,而不是我很糟糕 去看見、接觸我們的創傷與過往被封印的情緒,不代表我們正在責怪誰;我們會痛,不代表就是要去說「是誰的錯」;更甚者,對方可能需要為當時這樣對你負責任,但這仍然無法末煞你們現在的關係,以及曾經擁有的美好回憶
Thumbnail
羞辱創傷指的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的其中一種樣貌,為一連串創傷事件所造成,時間更為長期、具有持續性。 長期遭受一些貶低、壓抑人格特質或自我價值的手段對待,以至於對自我感受到羞恥、自己很糟糕、影響自尊等的創傷經驗,進而引發各種身心理的影響、生活適應不良或僵化的防衛機轉與生存策略。
Thumbnail
羞辱創傷指的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的其中一種樣貌,為一連串創傷事件所造成,時間更為長期、具有持續性。 長期遭受一些貶低、壓抑人格特質或自我價值的手段對待,以至於對自我感受到羞恥、自己很糟糕、影響自尊等的創傷經驗,進而引發各種身心理的影響、生活適應不良或僵化的防衛機轉與生存策略。
Thumbnail
創傷,是一代傳一代的。 時代的脈瘤寄生在我們父母身上,由於過往經驗使然,父母的父母使用的教育策略靠著模仿而來。更何況資訊沒有現在發達,心理知識的普及能幫助我們自我覺察,但難的是,看著心理學文章仍不自覺地被困住,而無法嘗試站在第三者立場去分析自己。
Thumbnail
創傷,是一代傳一代的。 時代的脈瘤寄生在我們父母身上,由於過往經驗使然,父母的父母使用的教育策略靠著模仿而來。更何況資訊沒有現在發達,心理知識的普及能幫助我們自我覺察,但難的是,看著心理學文章仍不自覺地被困住,而無法嘗試站在第三者立場去分析自己。
Thumbnail
今天想來談談的主題是「創傷」(trauma)。想到創傷,你會想到什麼呢?是那些經歷性侵、家暴、重大事件的人們身上所帶著的沈重包袱嗎?這幾年的觀察下來,我們總覺得創傷的定義太過嚴苛,創傷對我們來說比想像中的還普遍。
Thumbnail
今天想來談談的主題是「創傷」(trauma)。想到創傷,你會想到什麼呢?是那些經歷性侵、家暴、重大事件的人們身上所帶著的沈重包袱嗎?這幾年的觀察下來,我們總覺得創傷的定義太過嚴苛,創傷對我們來說比想像中的還普遍。
Thumbnail
你在童年時期遭遇的困難,就是你後來人生的問題。 生命後來的情境,總讓你難以理性的就事論事,瞬間就能輕易的誘發你童年的失落及傷痛、恐懼及無助,而延展、類化到你現在的生活場境,特別是在關係裡。你越越想否認、越想壓抑,那些過往的恐懼及傷痛,還有失落及焦慮,就像是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鬼魅,時不時地出來恐嚇你..
Thumbnail
你在童年時期遭遇的困難,就是你後來人生的問題。 生命後來的情境,總讓你難以理性的就事論事,瞬間就能輕易的誘發你童年的失落及傷痛、恐懼及無助,而延展、類化到你現在的生活場境,特別是在關係裡。你越越想否認、越想壓抑,那些過往的恐懼及傷痛,還有失落及焦慮,就像是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鬼魅,時不時地出來恐嚇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