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羞辱創傷」▸(二): 既視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來源:Pexels
創傷,是一代傳一代的。
時代的脈瘤寄生在我們父母身上,由於過往經驗使然,父母的父母使用的教育策略靠著模仿而來。更何況資訊沒有現在發達,心理知識的普及能幫助我們自我覺察,但難的是,看著心理學文章仍不自覺地被困住,而無法嘗試站在第三者立場去分析自己。

害怕情緒重現,我們在潛意識裡生出屬於自己的生存策略

有部韓劇《Bad and Crazy》裡面提到:
「 或許過去的記憶你會忘記,沒辦法忘記的是情緒。」
不常覺察自己情緒的人,或是已經熟練迴避負面情緒的我們,本能地使用經驗裡的應對方式。好比面對拒絕的時候,失望或是難過的情緒撲來,採取的安撫自我策略,可略分為攻擊自己或攻擊別人。

自我價值的不確定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我們慣性依照經驗來決定應對方案,如果你常選擇否定自我,對於自我價值不肯定甚至是薄弱的話,是很容易被擊倒的。比如我曾在工作上就有過類似自我價值的混淆,一件事我做錯了,我就會很自責,像是那個錯誤來源就是我;反之,我在某件事情上做對了,除了成就感以外,我也感覺我這個人對了。然而,這樣的混淆是很危險的。在面對大量的新業務,邊做邊學所帶來的多重挫折與無力感顯然在期間裡密集地攻擊了自我價值,而我所提出來的應對方案是,我得繼續努力,我現在不好,要趕快跟上腳步,我想達成那個想像中期待的我。也在幾次的失敗經驗後,努力達成目標後的我,是沒有感覺的,我感受不到一絲成就感,我只是很努力的達成,接著就句點了。
來源:Pexels

恐懼會吃掉所有的情緒,包含愛

攻擊別人,歸咎給外在,是 比較容易的選擇。不想面對真正的情緒,轉而以憤怒來表達同時也是讓自己可以對眼前無力的現況做點什麼,不去轉而思考為何你憤怒。憤怒的背後可能是恐懼,也有可能是焦慮。一個媽媽看見自己的小孩受傷了,不先關心反而怒罵孩子為什麼受傷了,是常見的一個例子。媽媽可以表達自己很擔心對方,是出於愛與關懷,她沒注意到這背後的情緒,可能是害怕孩子有個萬一,而孩子從這經驗中習得的經驗卻是,如果我受傷,媽媽就會罵我,下次我可以更小心,或者我躲起來不讓媽媽發現我的傷口。雖然成長過程,孩子都得逐漸學習獨立,而過於獨立的孩子不輕易接受別人的關心,也不認識依靠,怕給對方帶來麻煩。
事過境遷,每個人都會長大,開始有能力遠離過往的創傷經歷,也因為這樣,好的轉變是我們透過觀察去提前意識到警訊,然而若當時的傷口只是表面癒合,但面臨可能撕扯的情況,沒有辦法意識自己的「情緒重現」而造成過度警覺。

你決定丟出哪個神奇寶貝球呢?

《羞辱創傷 》提到,過度警覺主要會引起的2種防衛機制。戰或避。
戰即指責或是攻擊。在互動過程裡,將單一事件過於擴大感受與延伸非事實,好比對於一個曾有被性騷擾經驗而過度警覺的人,對方稱讚衣著,卻反倒指責對方想入非非可能就過頭了。因為你下意識將兩件事連結在一起,並且類似的經驗喚起你的情緒重現,若你無法分清楚,現在對你稱讚衣著的人和過去給你帶來性騷擾的人是不同的,生活是過得辛苦,而你仍然沒有走出創傷。
避是退縮或麻木。我們在還小的時候,面對權威(可能是父母或是師長等)發現使用憤怒也無法解決眼前的困境,可能轉而逃開,也可能僵住,我們盡可能給自己注射清醒的麻醉藥,心裡想著「只要不感受,那我就不會那麼痛了」。我們轉而把注意力放到愛情、工作、購物、物質、玩樂等等等,為了尋求安全感和平靜,視而不見且關掉感覺,對於採取這策略的人來說,這也只是急救藥,安全感與平靜都是短暫的,更不佳的發展還更可能往癮頭的方向,這也是不樂見的。
否定自己是羞辱創傷最直接的表現。不想給別人帶來麻煩也是一種否定自己,因為否定自己的不安全感和依靠,否定自己的真實情感、情緒,或者否定自己的特質與特色。
-
下次我想以自己的實例來展開否定自我的課題,或許這樣也更能體現《羞辱創傷 》提到的「自厭懲罰」。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3會員
39內容數
虛擬湯屋,烹煮生涯議題湯品,暖暖心和胃。提供人生與職涯策略,助人成為自己的人生教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湯曜✶人生補湯 的其他內容
如果我問你,你無法忍受什麼樣的人?我們可以很直覺性拋出各種形容詞,然而卻沒發現我們說出口的,是否可能是自己身上厭惡的特質。
如果我問你,你無法忍受什麼樣的人?我們可以很直覺性拋出各種形容詞,然而卻沒發現我們說出口的,是否可能是自己身上厭惡的特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羞辱創傷的定義與影響,探究了面對情緒和壓抑情緒的不同,並分享了兩個實用的技巧來應對羞辱。提出解釋權和自我意識的重要性,不要讓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決定自己的情緒和價值。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你有這種想法嗎?現在發生不好的事,是過去發生不好的經驗,一直在心裡揮之不去,最後影響到現在的生活。人的天性讓我們容易聚焦在負面的情緒上面,因為我們對於自己所沒有或損失的東西,產生匱乏的心理,過度聚焦在負面的想法上,卻忽略了每件事都有負面跟正面等許多角度。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羞辱創傷的定義與影響,探究了面對情緒和壓抑情緒的不同,並分享了兩個實用的技巧來應對羞辱。提出解釋權和自我意識的重要性,不要讓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決定自己的情緒和價值。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你有這種想法嗎?現在發生不好的事,是過去發生不好的經驗,一直在心裡揮之不去,最後影響到現在的生活。人的天性讓我們容易聚焦在負面的情緒上面,因為我們對於自己所沒有或損失的東西,產生匱乏的心理,過度聚焦在負面的想法上,卻忽略了每件事都有負面跟正面等許多角度。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