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也能洗產地!!大推《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

2019/07/3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不管是做披薩、義大利麵或任何跟番茄有關的料理,許多人都會選擇使用超市裡這一罐罐現成的番茄糊,省下料理的準備時間;但大家如果有試過自己買番茄,一顆顆切丁、自製番茄糊就知道,怎麼做好像都很難做出相同的濃稠程度。

事實上,根據《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的作者馬雷(Jean-Baptiste Malet)指出,加工用番茄和我們一般在超市買到的新鮮番茄是不同的品種,加工用番茄是遺傳學家製造出來的一種水果,形狀是橢圓形、皮厚偏硬,比新鮮番茄更重、更密實水份也較少;新鮮番茄則是水分愈高越好。在工廠加工的重點就是讓水分蒸發,以取得濃稠的番茄。

馬雷是一名80後法國記者,2011年他在故鄉普羅旺斯的一座罐頭工廠外圍發現中國製桶裝番茄糊,標籤上寫著「番茄糊;新疆中基實業,中國製造」。這一桶桶來自地球另一端的番茄糊,讓他感到十分疑惑,因為小時候,夏天他總是看著祖母用院子裡種出來的番茄製作番茄罐頭,這引發他開始著手調查番茄工業。

番茄糊:中國農業工業化的首選

這一顆顆看似平凡無奇、單價不高的紅色番茄,是資本主義時代最容易取得的產品,在西方國家市場需求量大及其高經濟效益的考量下,番茄糊因此成為中國農業工業化的首選。

「中基實業」(Chalkis)是由中國新疆生產兵團控制的國營企業,該公司在2004年買下法國最大的番茄醬生產工廠:「小木屋」(Le Cabanon),在此之前,小木屋是採合作社經營方式,將當地上百位農民的作物收成進行加工。儘管中國買家曾承諾會持續加工當地生產的番茄,但中資接手後,先是大幅裁員,爾後汰除第一道加工的工具設備,僅留下品牌本身及第二道稀釋蕃茄糊的加工設備;「小木屋」繼續合法沿用「法國製造」的光環標籤,但原物料來源實質上是從新疆進口的番茄糊

中國番茄糊洗成歐洲貨

「小木屋」的案例是現今全球化食品產業鏈中相當普遍的做法, 大家或許會質疑難道歐盟沒有任何控管嗎?

邪惡的地方就在於,根據歐盟關稅法規定,一般加工用番茄進口關稅為14.4%,此類產品進口後可直接在歐盟境內消費。但如果是採「進口加工」制度進口番茄糊,即可免徵關稅。意思就是說,若製造商從非歐盟國家進口原物料來製造自家的產品,然後再出口至歐盟以外國家,這批原物料就可免稅。

儘管歐盟法規目的是幫助提升製造商的競爭力,但另一方面卻削弱具有生產相同原物料的歐洲企業,最終甚至造成「洗產地」的事實。中國的番茄糊就是用這種「加工」名義進到歐盟,加工過程中只用水和少許的鹽稀釋成三倍濃縮番茄糊, 再包裝成法國製、義大利製產品,一部份會出口到其他國家,另一部份則是留在歐盟,這樣的手法無疑是詐欺。

根據義大利農業生產者工會「柯迪荷堤工會」(Coldiretti)觀察,數家那不勒斯的番茄糊罐頭工廠都有向海關謊報進口出口數量的嫌疑。

這本書的主角雖然是番茄,但背後真正呈現的是在資本主義結構下,利潤最終才是大多數企業主最關心的議題,作者調查時間長達兩年,期間走訪中國、義大利、美國、非洲、加拿大及西班牙等國家,採訪企業高階主管、茄農、中間商與採收工人,試圖從各個面向來瞭解番茄產業鏈;在第3章《亨氏與亨氏主義》(就是知名的Heinz番茄醬)也精采地寫下創辦人亨氏(Henry John Heinz)的創業、企業發展歷程,甚至指出亨氏發明的管理模式是如何成為「家長制」企業的典範,並避免了資方與勞工之間的衝突等故事。

消費者需要看見「市場那雙看不見的手」

值得關注的是近幾年來,許多中國企業紛紛到歐洲投資,買下當地大型企業、介入其營運,這也是為何這兩年歐盟開始積極規畫審查外資審查架構,特別是針對戰略性產業(包括媒體、能源、半導體、人工智慧、奈米技術等)的投資案。

作為消費者,在閱讀此書時是感到無助的,因為超市已成為都市生活中供應我們食品的來主要來源地,按常理說,產品標籤能提供給消費者所有關於這項食品的資訊,但事實上究竟有幾分真實呢? 如果加工番茄的產業鏈可以這樣「洗產地」,那我們可以相信,還有更多的產品也可比照辦理。

總之,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人(你我皆是消費者),對資本主義、全球化議題有興趣的人更不能錯過此書。

我的讀墨購書AP:http://moo.im/a/ejuEOV


相關新聞報導:



raw-image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也歡迎請我喝杯咖啡,支持我持續創作!



內容總結
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
5
/5
【關於無墨報】西班牙文是Letras sin tinta。在這個不用墨水也能發報的年代,我有些話想說、有些字想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