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基因體研究在人文學科的應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許久許久之前,我在台灣是個研究助理,專門在研究基因體與疾病的易感受性或是基因體與藥物的使用。當時,每天都在做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等等的分析,嘴上講的也都是genetic variations可能讓人有較高的機率獲得XX病之類的。

在這樣的環境生活了四年,我一直都不覺得把人群劃分成一群一群的做基因體研究有什麼很“敏感”的。畢竟,“容不容易得到XX病”跟“有沒有XX慢性病”是兩回事,基因只是其中一個要素,剩下的大部分都是生活型態為主要因素了。可是我真的是太小看了“把人群貼標籤”的這件事情在走入人文學科的時候是非常敏感的事情,而且一個不小心就讓人誤會了。

這麼說好了,假設有人跟你講,因為你的某某基因上面的某某位點從adenine (A)變成cytosine (C)了,所以你的體質不適合游泳。這誰聽了都會想要拿椅子砸這個說話的人吧?就算沒有成功引起兇殺案,聽者應該也會覺得說出這種話的人是瘋子。

任何基因與文化研究的研究成果都不應該這樣任意解讀。我個人認為,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就是想在一群人裡面找夥伴,所以任何可以把對方跟自己劃成同一國或找出“非我族類”的特徵都可以算是一種族群的定義。比如說你跟我說的是不是同一個語言,在同一個社會層次,是不是同一種宗教。先定義出一個群體,然後再來討論群體裡面的基因多樣性,似乎是比較合情合理的方式。

當初進行碩士論文時,我是很單純的比較語言樹與基因多樣性所建構出來的樹。這個研究的缺陷在於基因方面的族群定義跟語言的族群定義不一樣。比如說漢民族,本來就包含了閩南語,客家語,平話等等等。語言的族群定義就相對專精很多了。再說了,人的基因體序列是不變的(體染色體的變異我們就不在這邊討論了),可是人可以學習多種語言,所以說當兩棵樹做並排比較時,有不小的差異是很自然的事情。

這幾年的反思,我可能會考慮使用不一樣的資料。我們最終想要討論的是環境(不侷限於自然環境)對於語言的分化與基因多樣性的分化的影響。那就要找尋可以被環境左右的特性,比如說人的語言是變動的,一個人的一生會學習到的語言可以是單一的母語,也可以是多語言。人的基因體也可能可以被環境影響,不過很少數的因子(應該說不太可能?!)會直接在序列上做更動。人類對於環境跟生活型態的適應,在長期的影響之下,基因會被開啟或關閉,這個叫做表徵基因體(epigenetics)。被關閉的基因就是背甲基化了。而開啟或關閉的這種調節也是人類適應環境的一種表現。所以使用表徵基因體的資料來建構分化樹,這樣的實驗設計就會把最重要的主題給凸顯出來。或許改成這兩樣的也會避免掉很多批評吧!

以上只是個人在餵奶時期腦袋莫名其妙地轉轉轉出來的東西,是不是可行我也不知道,可是我就想要發表一下,讓我之後時間不會再被餵奶所限制時有點研究主題可以做。


當初扛著一咖浪跡天涯行李箱隻身到德國,想著應該讀完書就會回家的孩子,八年之後竟然在德國生根發芽! 這幾年的流浪,高興,難過,生氣都有經歷,希望能夠將我的經歷一點一滴的分享出去,希望有興趣來德國讀書與工作的朋友們能夠從中擷取一些有用的資訊,或是跟已經在德國落地生根的各位互相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照顧新生兒的時候,我是每天都一驚一乍的,三不五時就傳簡訊給我的助產士,問她一堆可能沒有什麼新手媽媽會問的問題。最有趣的事情就是,蠻多問題的回答都是“用點母乳吧”!
來德國幫我做月子的母親聽到生孩子是助產士在指揮坐鎮時,她說怎麼跟台灣這麼不一樣啊!所以我決定來把這個跟台灣很不一樣的體驗記錄下來。
人家說一孕傻三年,所以我想要趁著自己對於懷孕跟生產的經歷記憶還很新鮮的時候快快地記錄下來。 不管你人在台灣還是在德國,一但確認懷孕了大家都知道立刻去婦產科預約做產檢。可是!除了去婦產科做產檢以外,德國的孕婦還需要找一個助產士來做產前諮詢跟產後照護。
因為個人身體因素,這兩三週改成不定期更新,甚至可能會停更兩週左右。請各位讀者見諒喔! 德國留學系列到目前為止已經差不多結束了。剩下的主題就與找工作比較有相關性,如果讀者對於德國留學有什麼疑問,我再來書寫。 等到休息完之後,會更新德國生活或是偏語言學方面的東西喔!(老本行還是要顧一下)
先前已經提過碩博士生畢業要繳交論文,那今天就來講講繳交論文之後的第二個關卡--口考!
簡單地列出一些基本生活開銷給留學生參考
照顧新生兒的時候,我是每天都一驚一乍的,三不五時就傳簡訊給我的助產士,問她一堆可能沒有什麼新手媽媽會問的問題。最有趣的事情就是,蠻多問題的回答都是“用點母乳吧”!
來德國幫我做月子的母親聽到生孩子是助產士在指揮坐鎮時,她說怎麼跟台灣這麼不一樣啊!所以我決定來把這個跟台灣很不一樣的體驗記錄下來。
人家說一孕傻三年,所以我想要趁著自己對於懷孕跟生產的經歷記憶還很新鮮的時候快快地記錄下來。 不管你人在台灣還是在德國,一但確認懷孕了大家都知道立刻去婦產科預約做產檢。可是!除了去婦產科做產檢以外,德國的孕婦還需要找一個助產士來做產前諮詢跟產後照護。
因為個人身體因素,這兩三週改成不定期更新,甚至可能會停更兩週左右。請各位讀者見諒喔! 德國留學系列到目前為止已經差不多結束了。剩下的主題就與找工作比較有相關性,如果讀者對於德國留學有什麼疑問,我再來書寫。 等到休息完之後,會更新德國生活或是偏語言學方面的東西喔!(老本行還是要顧一下)
先前已經提過碩博士生畢業要繳交論文,那今天就來講講繳交論文之後的第二個關卡--口考!
簡單地列出一些基本生活開銷給留學生參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馴化對作物本身造成的最大的影響,大概就是「馴化症候群」了,可以吃/用的部位變大、從雌雄異株變為雌雄同株、多年生/二年生變成一年生、從異株授粉變為自花授粉、可食部分變得美味... 但是,馴化還會對作物有其他的影響,而且,有些是不可逆的!
Thumbnail
隨著基因定序的技術越來越成熟,我們也更有辦法完成具有複雜/大基因體生物的定序,所以大家大概都曾聽說過,哪個生物的基因體是目前已知最大的,打破了之前的另外一種生物的紀錄等等。 但是,基因體大未必就一定有什麼優勢。最近的一個研究,甚至認為基因體越大壞處越多...是真的嗎?
Thumbnail
基因表現,就是讓位於我們基因體裡面的基因,透過轉錄與轉譯產生蛋白質。 轉錄需要轉錄因子,而轉錄因子上面有些重要的區域,如轉錄活化區域,並不是很容易發現,更不用提研究。 最近有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新方法來研究轉錄活化區域,很厲害喔!
Thumbnail
感謝子不語的發問 問題:請問生物課本裡面的基因,跟DNA似乎不是一對一對應?所以是多少DNA可以表現一個基因?基因是怎麼定義的?
Thumbnail
世界上,有著各式各樣思考和行為模式,都跟自己大相徑庭的人。對於這種常態,你是怎麼看的呢?
Thumbnail
本書作者以自身參與基因檢測的過程,說明當代DNA檢測的最新應用、這些基因檢測包的準確度,並探討基因檢測在預防醫療與醫學倫理上有哪些問題,以及基因社交網路如何改變了「親戚」的定義和暴露了個人隱私的議題。最後並有實用資料,以及詳細的世界各國基因檢測公司列表,提供有心研究或做基因檢測的讀者參考。
1.感受「非科學家心態」 你認為一個人性格的產生,是天生的基因註定,還是後天的人為、環境等因素所致呢?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為什麼我會提到目前正夯的表觀基因學?不是蹭熱度,而是因為這是功能性矯正之所以有效的立論基礎,基因所扮演的角色,沒主流傳統醫學講的那麼重要而唯一。 所以我們診所看診時很重視衛教、環境佈置,都有其道理,醫療之所以有效與持續性與否,不單只是醫護方的責任與作為,更是需要病人的配合
Thumbnail
如果我說基因跟迷因正在密謀人類心智與文化的演化,那你大概會覺得我瘋了。 但有人卻抱持著這個觀念並把他寫了一本書,甚至行銷全球,你或許開始有點興趣想了解。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馴化對作物本身造成的最大的影響,大概就是「馴化症候群」了,可以吃/用的部位變大、從雌雄異株變為雌雄同株、多年生/二年生變成一年生、從異株授粉變為自花授粉、可食部分變得美味... 但是,馴化還會對作物有其他的影響,而且,有些是不可逆的!
Thumbnail
隨著基因定序的技術越來越成熟,我們也更有辦法完成具有複雜/大基因體生物的定序,所以大家大概都曾聽說過,哪個生物的基因體是目前已知最大的,打破了之前的另外一種生物的紀錄等等。 但是,基因體大未必就一定有什麼優勢。最近的一個研究,甚至認為基因體越大壞處越多...是真的嗎?
Thumbnail
基因表現,就是讓位於我們基因體裡面的基因,透過轉錄與轉譯產生蛋白質。 轉錄需要轉錄因子,而轉錄因子上面有些重要的區域,如轉錄活化區域,並不是很容易發現,更不用提研究。 最近有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新方法來研究轉錄活化區域,很厲害喔!
Thumbnail
感謝子不語的發問 問題:請問生物課本裡面的基因,跟DNA似乎不是一對一對應?所以是多少DNA可以表現一個基因?基因是怎麼定義的?
Thumbnail
世界上,有著各式各樣思考和行為模式,都跟自己大相徑庭的人。對於這種常態,你是怎麼看的呢?
Thumbnail
本書作者以自身參與基因檢測的過程,說明當代DNA檢測的最新應用、這些基因檢測包的準確度,並探討基因檢測在預防醫療與醫學倫理上有哪些問題,以及基因社交網路如何改變了「親戚」的定義和暴露了個人隱私的議題。最後並有實用資料,以及詳細的世界各國基因檢測公司列表,提供有心研究或做基因檢測的讀者參考。
1.感受「非科學家心態」 你認為一個人性格的產生,是天生的基因註定,還是後天的人為、環境等因素所致呢?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為什麼我會提到目前正夯的表觀基因學?不是蹭熱度,而是因為這是功能性矯正之所以有效的立論基礎,基因所扮演的角色,沒主流傳統醫學講的那麼重要而唯一。 所以我們診所看診時很重視衛教、環境佈置,都有其道理,醫療之所以有效與持續性與否,不單只是醫護方的責任與作為,更是需要病人的配合
Thumbnail
如果我說基因跟迷因正在密謀人類心智與文化的演化,那你大概會覺得我瘋了。 但有人卻抱持著這個觀念並把他寫了一本書,甚至行銷全球,你或許開始有點興趣想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