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80~90年代的歌曲 電影 連續劇總是讓人回味
那年代資訊少 生活單純 知足的人比現在多
還有當時亞洲四小龍 台灣 韓國 香港 新加坡經濟正在起飛,只要你有夢肯努力都有機會發財
當時的生活節奏不像現在要很多資訊才能賺錢
80年代計程車 廚師都非常好賺所以當時有句話"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
"1990年 台灣股市上市200家,開戶投資人有500萬戶
只有200家公司 指數可以12000點,現在知道任何投資資金也比不上當時台灣錢淹腳目的氛圍了吧?
當時出唱片能發財 買房子 養家餬口,相反現在誰會認真去做唱片?
當時的歌曲 都是能振奮感動人心,鄧麗君 月亮代表我的心張雨生 我的未來不是夢 ,林強 向前行 ,羅大佑 戀曲1990 七匹狼 永遠不回頭等等
歌曲前奏出來80%的人都會唱 歌詞都是充滿未來跟感動,對人生充滿期待
還有連續劇 星星知我心 阿信 主題曲也都是能唱到人心裡去感恩的心 誰不會唱?
出版社小說則是瓊瑤 金庸賣到拍連續劇跟電影
###
2000年後 科技時代 人沒有特別賺更多,但對物質滿足需求比80,90年代更強烈
也是因為資訊開始越來越多,大家越會比較 也對小孩特別期待
生活上選擇的越多 慾望就越大,所以很明顯的 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因為不會理財錢滾錢的人,也學有錢人享受買名車 出國旅遊 吃奢侈美食 買名牌服飾包包 手錶所以2000年代後卡奴特別多
運氣好一點的就是爸媽還有留錢跟房子讓這代的人不會太辛苦
也因為這些太多資訊 太多比較 太多期待
這代的年輕人跟中年人壓力特別大2000年之後 憂鬱症 恐慌症 強迫症的病患數倍成長
在台灣目前就有200 萬人符合憂鬱症
因為這年代的社會氛圍 讓年輕人感受努力不會有成果 沒有安全感
理想的生活都變的跟夢想一樣遙遠
這年代的連續劇火紅的就像是我們與惡的距離,有生之年,做工的人等等 連續劇 電影 都是走能撫慰心靈的路線,才能跟現在的人有共鳴
而歌曲走的都是"活在當下或是享受自由的歌詞居多"
###
但也有少數人從70年代開始走過來,一直蛻變進步成長永遠不會用傳統思維在過每個不同時代的生活唯一不變的就是要學會"慢活"
很多快活的人想回去"慢活"最後都發現回不去了
不要讓生活埋葬自己的快樂,也不要被社會價值約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