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讀(13):禮之用,和為貴—禮是社會交往的必要前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電子書:《論語漫讀》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學而第一)。 

raw-image

有子說:『禮的設制,以追求和諧為貴。古代君王的治國之道,美妙之處正在於此。小禮大禮都以尋求和諧為最佳。但這樣是不行的:一味追求和諧,不以禮儀節制,也是不可行的。

 

儒家的禮是調節人與人交往的規矩。包括舉止、次序、稱呼、服飾和儀容等。核心是要體現出尊卑和親疏的差別。禮無處不在,大到國家祭祀、朝堂議事;小到百姓日常交往等等,都要遵循尊卑有序的原則。孔子就批評過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第三)。按周禮,八佾是天子的用度,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季氏是卿大夫,用八佾就越了兩格。

 

有子的意思呢,禮既要體現尊卑,也要儘量達到和諧。讓大家都感到滿意,不會感到厭煩。這樣禮才容易讓人接受,有可行性。比如說,禮節太繁複了成為了負擔,就不和諧了;或者說,不同地位禮遇差距太大,也不和諧。假如周禮規定給天子表演舞蹈用八佾,諸侯則只能用四佾。諸侯就會很不滿。

 

但一味追求和諧,甚至愉快高興,沒有了體現尊卑的禮節,則萬萬不可。像魯迅那樣,『俯首甘為孺子牛』;當老爸的馱著孩子在地上爬,雖然老爸小孩都興高采烈,其樂融融,那也是不行的;有損父道的尊嚴,不成體統。像西方人習慣於蹲下與小孩交談肯定也不符合儒家的禮。但為了父母高興,七十歲的老萊子在父母面前穿花衣服,學小兒哭啼,則是合禮的。被收入了《二十四孝》。

 

其實也並不是所有的禮都能實現和諧。有些禮本來就是為了讓行禮者心生畏懼和臣服。如磕頭下跪,五體投地。磕頭下跪總是很難受的吧!

 

按生物社會學的解釋,跪拜禮儀是與動物類似的表達認輸和臣服的肢體語言,在人類進化後仍然殘存了下來。跪拜者讓自己處於不利和放棄攻擊的狀態,以表示自己認輸和臣服。在猴子和猩猩等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中,蹲姿與收縮身體被用於打輸後表示臣服。英國動物學家莫里斯在他的《裸猿》一書中寫道:『戰敗者把自己脆弱的部分朝向進攻者,以此承認自己的失敗。比如黑猩猩會伸出一隻手作為臣服的姿勢,這使它的手極易被對方咬傷。因為發動進攻的黑猩猩絕不會咬戰敗者伸出的手,所以這一乞降的姿勢可以使強手息怒』。

 

按照孔子的見解,禮是由於人類社會由『大同』進入『小康』後而產生的。在《禮記•禮運》篇中,孔子對子遊說,『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而大同社會就不需要禮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同是孔子最嚮往的美好社會,退爾求其次是小康。『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而堯舜時代就是孔子心目中的大同,而夏商周三代之英,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的時代則是小康社會。夏已經是家天下了,權力交接從大同時代的『選賢與能』變成了世襲,『大人世及以為禮』。權力擁有者能主動讓賢當然最好了。如果權力擁有者不主動讓賢,那賢能者也不能『犯上作亂』,不能違禮。而孔子認為自己所處的時代,禮樂崩潰,連小康都夠不上,離大同相差更遠。

 

大致說來,大同社會,人們沒有私產,不分彼此,同吃同住同勞動,還共同撫養下一代和贍養老人。首領的產生則以賢能為標準。沒有私產,當然也就沒有偷盜,不用閉戶。其實這就是馬克思所描述的『原始共產主義』,當然馬克思的原始共產主義學說也是在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對古代社會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孔子或《禮記•禮運》的作者無疑也從歷史傳說或文獻中瞭解到初民社會的這種狀況。但他們將之歸於早先人類道德水準更高,其實不然。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對此的解釋還是令人信服。但歷史唯物主義將生產力發展水準作為解釋社會發展的唯一因素,忽略了價值觀的作用。

 

當生產力水準提高了,剩餘產品豐富了,以家庭為單位的養育模式更有利於人類的繁衍與發展。人類就從群婚制走向了婚姻制。所謂『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天下為家』就是『天下為私』,天下人都各自為自己的家庭考慮,親近自己的家人,自己撫養自己的孩子。人的生長期長,固定配偶的婚姻制度讓男性與自己的後代建立起了特定的撫養關係,更有利於下一代的發展。這樣氏族內部就出現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利益單元,有不同的利益及衝突。於是禮就變得非常重要,用於調節家庭之間和家庭內部的關係,而儒家總的原則就是用禮來區分尊卑和親疏,以實現群體的穩定秩序。

 

順便說有一下『天下為公』。漢字『公』的象形含義是分東西的那個人,而大家共同勞動所獲得的物品則由氏族首領分配,分配是首領的特權。於是『公』就用來指代氏族首領。而首領一般是男性,『公』又引伸為有地位的男子。大同社會,物品,主要是食品了,能滿足當天大夥兒填飽肚子就不錯了,有剩餘也不會很多,則由首領保管。到了小康社會,剩餘產品豐富了,其它人也能擁有一些剩餘物品,就有了私的概念。相對于私人所有,由首領所掌控的資源原則上仍歸大夥兒共同享用。於是『公』就有了公共的含義。『公家』這個詞,過去指朝廷或王室,現在則指掌控公共財產的權力機構,可見一斑。所以『天下為公』,既可以解釋為天下人為首領利益考慮,也可以解釋為天下人為公共利益考慮。但不管怎麼解釋,兩者的結果幾乎相同,都是首領,或者說是權力者享用資源。因為分配權是掌握在權力者手中的,法理上是所有還是佔有,區別不大。中國計劃經濟時代就是例證。

 

現代社會相互共事和人際交往仍然需要禮儀,但應貴在平等,宜少不宜多,宜簡不宜繁。比較重要的正式場合,當然還是要遵循主事者優先、尊者優先的原則;一般場合,則應兒童女士優先。而磕頭下跪等損害人格的禮儀則應杜絕。

 

2017年4月24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江上小堂的沙龍
95會員
333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江上小堂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28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  這段話也很難理順,怎麼解釋都有說不太通的地方。勉為其難吧! 先建立時間線。互鄉這個地方有個年輕人來見孔子,然後孔子與他對談了一番,弟子
Thumbnail
2024/11/28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  這段話也很難理順,怎麼解釋都有說不太通的地方。勉為其難吧! 先建立時間線。互鄉這個地方有個年輕人來見孔子,然後孔子與他對談了一番,弟子
Thumbnail
2024/11/21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述而第七)。 孔子又一次哀歎世道衰落,見不到聖人和善人了,能見到君子和有恆者就不錯了。腹中空空卻自視甚高,內心空
Thumbnail
2024/11/21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述而第七)。 孔子又一次哀歎世道衰落,見不到聖人和善人了,能見到君子和有恆者就不錯了。腹中空空卻自視甚高,內心空
Thumbnail
2024/10/31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第七)。  孔子多次用『二三子』稱呼弟子們。『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進第十一);『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陽貨第十七)。儀封人也如此稱,『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八佾第三)。
Thumbnail
2024/10/31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第七)。  孔子多次用『二三子』稱呼弟子們。『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進第十一);『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陽貨第十七)。儀封人也如此稱,『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八佾第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八佾第三)  孔子說:『居上位不能寬以待下,不能以禮相待,很苛刻;行禮時不恭敬,敷衍了事;赴喪而不哀切,神色舉止滿不在乎,這樣的人,我還能怎麼看待他呢?』 孔子之意,如果一個人在這三方面做得不好,就
Thumbnail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八佾第三)  孔子說:『居上位不能寬以待下,不能以禮相待,很苛刻;行禮時不恭敬,敷衍了事;赴喪而不哀切,神色舉止滿不在乎,這樣的人,我還能怎麼看待他呢?』 孔子之意,如果一個人在這三方面做得不好,就
Thumbnail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第二)。 這是孔子在告誡作為君子,應當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用小人來反襯。孔子認為君子應當對人一視同仁,而不應當厚此薄彼,與一些人關係親密,而與另一些人關係疏遠。而小人正相反。周,是普遍的意思。比,是親近的意思。甲骨文的『比』
Thumbnail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第二)。 這是孔子在告誡作為君子,應當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用小人來反襯。孔子認為君子應當對人一視同仁,而不應當厚此薄彼,與一些人關係親密,而與另一些人關係疏遠。而小人正相反。周,是普遍的意思。比,是親近的意思。甲骨文的『比』
Thumbnail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第一)。 這段對話很有意思。一問一答,一悟一贊,活靈活現地反映了孔子與弟子間教學相長,
Thumbnail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第一)。 這段對話很有意思。一問一答,一悟一贊,活靈活現地反映了孔子與弟子間教學相長,
Thumbnail
◎孔子曰:[ 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為何孔子認為教育引發人民的羞恥心非常重要? 孔子生於春秋亂世,國與國之間每月時常發生戰爭,誠信崩壞,人民苦不堪言。必定心有所不忍,孔子認為亂世的發生是政府執政者的政令有問題,只治標不治本,因此提出解方!
Thumbnail
◎孔子曰:[ 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為何孔子認為教育引發人民的羞恥心非常重要? 孔子生於春秋亂世,國與國之間每月時常發生戰爭,誠信崩壞,人民苦不堪言。必定心有所不忍,孔子認為亂世的發生是政府執政者的政令有問題,只治標不治本,因此提出解方!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第一)。 孔子的這段話,涵蓋性很強,全面闡述了儒家對門徒弟子的基本要求和學習的次序。因而被當成了後世儒家啟蒙讀物《弟子規》的總綱。   《弟子規》開篇總敘言道:『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第一)。 孔子的這段話,涵蓋性很強,全面闡述了儒家對門徒弟子的基本要求和學習的次序。因而被當成了後世儒家啟蒙讀物《弟子規》的總綱。   《弟子規》開篇總敘言道:『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論語》是語錄體。孔子講學遊歷時,他的弟子記下了他的言行,弟子的弟子又記下老師的言行,後來編撰成書。可能孔子去世好多了年後,他的徒子徒孫忽然想到,應該將孔門的言論好好整理歸納一下,流傳後世。於是將各自的上課筆記歸攏起來,刪去重複的,挑選完整準確的。那時記錄文字還是竹簡,編撰工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論語》是語錄體。孔子講學遊歷時,他的弟子記下了他的言行,弟子的弟子又記下老師的言行,後來編撰成書。可能孔子去世好多了年後,他的徒子徒孫忽然想到,應該將孔門的言論好好整理歸納一下,流傳後世。於是將各自的上課筆記歸攏起來,刪去重複的,挑選完整準確的。那時記錄文字還是竹簡,編撰工
Thumbnail
一個偉大領導者的素養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站在天地的角度、在道的角度,草狗與真的狗沒有什麼不同。意思是大家尊敬天地,崇拜天地,但天地並不在意這份尊敬跟崇拜,不用什麼回報,祭祀食用草狗表示一下就好了。
Thumbnail
一個偉大領導者的素養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站在天地的角度、在道的角度,草狗與真的狗沒有什麼不同。意思是大家尊敬天地,崇拜天地,但天地並不在意這份尊敬跟崇拜,不用什麼回報,祭祀食用草狗表示一下就好了。
Thumbnail
錯解的「恕」可能淪為莊子的「以己養養鳥」;換作當代聖嚴法師的比喻,那等於硬把自己覺得舒適的鞋子送人穿,完全不管對方是否合腳。 以己意強加對方身上,無視對方真正的感受,若是無心,可能是出於智慧的匱乏;如果是有意,便是價值的霸凌。
Thumbnail
錯解的「恕」可能淪為莊子的「以己養養鳥」;換作當代聖嚴法師的比喻,那等於硬把自己覺得舒適的鞋子送人穿,完全不管對方是否合腳。 以己意強加對方身上,無視對方真正的感受,若是無心,可能是出於智慧的匱乏;如果是有意,便是價值的霸凌。
Thumbnail
《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五章,一直以來有著不同的解釋。其中一種觀點認為,這句話意味著老天並不仁慈,只將萬物視為無生命的貢品。然而,這樣的理解可能忽略了上下文所揭示的更廣義的含義。另一種解釋則認為,老子欲表達天地公平的觀點。根據這種理解,天地對待萬物是一視
Thumbnail
《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五章,一直以來有著不同的解釋。其中一種觀點認為,這句話意味著老天並不仁慈,只將萬物視為無生命的貢品。然而,這樣的理解可能忽略了上下文所揭示的更廣義的含義。另一種解釋則認為,老子欲表達天地公平的觀點。根據這種理解,天地對待萬物是一視
Thumbnail
簡述: 《論仁、論孝、論君子》的內容是選輯自《論語》一書,是孔子的門人和後學的記錄。此文提及「仁」、「孝」或「君子」的涵義。
Thumbnail
簡述: 《論仁、論孝、論君子》的內容是選輯自《論語》一書,是孔子的門人和後學的記錄。此文提及「仁」、「孝」或「君子」的涵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