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若是沒有羞恥心,會有什麼後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論語》--【學而篇】

◎ 子曰:[ 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導 : 教導誘引。德 : 道德。

格: 歸向正道。

齊: 整飭。整頓。

政 : 法教、法制。


※ 孔子說 : [ 國家用政治領導人民,政府為政者制定施政條文,令人民遵行。民眾如有不遵守者,就全部用刑罰來懲罰、治理人民。這樣所得到的效果,就是人民為躲避刑罰而服從政令,不是心服。刑罰稍有鬆弛,人民就會犯法,而不認為犯法是羞恥之行,就是沒有羞恥心。

《管子.牧民篇》曰:[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國民無恥,亡國之日。],國民沒有羞恥心,無惡不作,國家就會混亂滅亡。

以道德引導教育人民,如有人民不遵從政令者,就以禮義、禮法來整頓治理人民,人民就會有羞恥心,以犯罪為羞恥,而誠心歸向正道,擁護政府。]


人與禽獸的分別

◎ 從古至今不論凡聖都知道言行是由心念主導,心想什麼就會去做什麼。 人之所以比禽獸有靈性,有能力就在於有羞恥心。有羞恥心後才能有自我反省的觀念,知道自己做錯了,勇於改過,解決自身的問題,人類社會因此進步。


孟子曰:[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就是說明人無羞恥心,就會為所欲為,自私自利就好,無惡不作,而不認為有何不對,如此就和愚昧無知,只要三餐溫飽就好的禽獸沒有兩樣,因此羞恥心是對於人類最重要的觀念之一,所以人不可無恥!


而羞恥心是人類本就具有的智慧性德,需要道德禮義來加以教育引導才能醒悟、發掘出來。人一旦醒悟就會自律,自我約束,心向正道,就不必外在政令刑罰來懲罰、整頓,社會國家自然上下一心,穩定進步。所以政令刑罰要以道德智慧為根本來同時施行,才是圓滿無缺的方法。


這句話是上至總統下至平民都應該學習、遵守應用的智慧善言。禮義廉恥是維持國家運轉,走向富強康樂的四大基石,五倫、五常、八德則是國家治理教育人民的支柱,否則也是會造成國家走向衰亡的道路!

孔子生於亂世春秋,孟子生於亂世戰國,都是知道亂世、亡國的原因及問題,所提出來的解方。因此論語等四書五經,才是世間每個人都必[ 需要 ]、學習的道德智慧,如同人不能沒有水。人民有禮義廉恥,政府治理就輕鬆,為政者有禮義廉恥,國家社會就強盛。


古有明證,周朝有成康之治,唐朝有貞觀、開元之治,都是以尊崇儒家而成功的案例。而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商鞅只推行嚴刑峻法,沒有儒家仁義作為根基,最後自受惡果,被車裂而死。殷商紂王廢棄四維八德,導致周武王伐紂,所以亡國。吳王愛西施美色,因此戰敗越國。正反之例,不勝枚舉。


21世紀的現代,挪威、瑞士注重國民教育,實行富民愛民政令,人民高所得生活溫飽,自然有羞恥心,國家安定進步。

美國有加州有盜賊之亂,因為政府法律說950美元以下無罪,就是鼓吹人民犯罪無羞恥心。俄國普丁侵犯烏克蘭,不認為是錯誤也是無羞恥心;哈馬斯恐怖組織殺人屠村,還自認為是[ 聖戰 ],假借聖人之名,行惡魔殺生之實,也是無羞恥心。


聖人是具有慈悲護生心,才是聖人。孔子所言,是宇宙人生真理,我們應當熟記不忘,以身為有仁慈靈性、有羞恥心的人類為榮,才是正道!!


祝大家福慧雙修  法喜充滿!!  阿彌陀佛!!

正道之美,人心嚮往!

正道之美,人心嚮往!
















avatar-img
25會員
134內容數
太上感應篇,相傳晉抱朴子葛淵所作。開宗明義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蓋彰善癉惡,勸誡世人,知所警惕,而有所趨避取捨! 稽之內典:[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切行事、善惡、禍福、吉凶、悔吝之間,有其果者,必有其因。施之人者,報受諸己;如形影之相隨,聲響之相應。廣宇宙自然之理,釐然不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幸福的人生 的其他內容
◎《禮記.大學篇》 ◎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學之義是大人之學,大人的標準是什麼 ? 如何做才是真正大人 ? 就是做到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 我了解我自己嗎? 我了解我的家人親友嗎? 我了解我周遭的生活、工作環境嗎? 不了解的要憂慮,然後搞清楚;不了解的後患是什麼,也要搞清楚!
◎《禮記.大學篇》 ◎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學之義是大人之學,大人的標準是什麼 ? 如何做才是真正大人 ? 就是做到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 我了解我自己嗎? 我了解我的家人親友嗎? 我了解我周遭的生活、工作環境嗎? 不了解的要憂慮,然後搞清楚;不了解的後患是什麼,也要搞清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語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是不用正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道義和利益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以孔子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社會問題,並強調道義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食安問題、中配入籍問題、社福機構問題以及社工職責的相關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作者呼籲人們應該多向道義這邊靠一點,以建立更好的社會。
Thumbnail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懷,內心存有;土,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語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是不用正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道義和利益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以孔子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社會問題,並強調道義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食安問題、中配入籍問題、社福機構問題以及社工職責的相關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作者呼籲人們應該多向道義這邊靠一點,以建立更好的社會。
Thumbnail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懷,內心存有;土,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