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言子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文人才高,難免恃才傲物。唐代詩人杜甫的阿公杜審言就有兩個很著名的例子。一個是參加完官吏銓選考試後對人說,吏部長官蘇味道讀了他的判文卷子一定要羞死了。唐代吏部銓試要審查身言書判。我不清楚杜審言的口條、體態如何,但他對文才與書法極富自信,認為分別勝過屈原、宋玉,以及王羲之:「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吾之書跡,合得王羲之北面。」

另一個例子是在他病重的時候宋之問等人來看望。他抱怨完老天爺以病痛相折磨便話鋒一轉,說有自己在,壓得你們這些來探病的人都不成氣候,現在你們滿意了,我卻遺憾沒有人能替代得了我。上述二例皆見於史傳,可以說杜審言的傲脾氣得官方認定。儘管細加考訂起來實情未必如此,卻反映也形塑或者深化了世人對他的倨傲印象。

不過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是另一件事。杜審言因事貶吉州司戶參軍,奉召還朝後,武則天問他:你快樂嗎?杜公大概也不敢答不快樂,於是「蹈舞」謝恩。「蹈舞」或作「舞蹈」,是臣下朝見君王的一種禮儀,不是如今說的跳舞,但總給我一種轉圈圈的歡樂畫面,乖得孫子似地。武則天另命杜審言作〈歡喜詩〉,讀後「甚見嘉賞,拜著作佐郎」。此詩現已失傳,想來還不到他人讀了也歡天喜地的程度。倒是杜甫曾盛讚其祖曰:「吾祖詩冠古。」工部兄也是乖孫子。​

其實,杜審言回京之前遭遇了一場天倫慘劇。他在吉州遭同僚構陷入獄,對方甚至想斬草除根。他的兒子杜並將刀刃藏衣袖裡,利用公家餐聚的時機將陷害父親的人殺死,自身也亡於侍衛之手。民國初年出土的〈大周故京兆男子杜並墓誌銘並序〉特別寫明杜並此舉尚有以己命換父命之意,非僅仇殺而已:「期殺身以請代,故視死以如歸,仇怨果復,神情無撓。」​

這類激烈的行徑難以為常訓,然則十來歲生命為至親而逝,不能不引人慨歎、憐憫,當時咸以為孝。就連為杜並所殺的吉州司馬臨死前都說:「吾不知審言有孝子。」〈墓誌銘〉序文結尾提及杜審言「流目四野,撫膺長號,情惟所鍾,物為之感,乃謀終古之事」。銘文則云:「嗚呼淑哲兮,不享餘慶。玉有碎兮蘭有摧,何斯人之斯命。冥冥泉下兮,身可歿兮名逾令」。

​有子如此,不亦美哉。


民國一百一十二年十二月四日於嘉義鵲枝寫譯樓

avatar-img
31會員
184內容數
觀今不忘古,讀史亦論今。篇章散見報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南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人眼中,自由戀愛是「人獸無分,不知禮義,不知廉恥」。
現存敦煌文書,有數件放妻書,用現代概念來比附就是離婚協議。
古代科舉的科目,在常態的進士、明經等科目之外,還有一種不定期的「制舉」。
唐代校書郎一職是美缺,官階雖低,但前景大好。
中國歷代名醫,在家喻戶曉的華陀和扁鵲之外,我對孫思邈算是印象較深。
讀《唐才子傳》,第一位入傳的才子是王績,少年時就有「神仙童子」美稱。
在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人眼中,自由戀愛是「人獸無分,不知禮義,不知廉恥」。
現存敦煌文書,有數件放妻書,用現代概念來比附就是離婚協議。
古代科舉的科目,在常態的進士、明經等科目之外,還有一種不定期的「制舉」。
唐代校書郎一職是美缺,官階雖低,但前景大好。
中國歷代名醫,在家喻戶曉的華陀和扁鵲之外,我對孫思邈算是印象較深。
讀《唐才子傳》,第一位入傳的才子是王績,少年時就有「神仙童子」美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韓愈,唐河陽人。通六經百家之學,一生推崇儒家而排斥佛老,為古文大家,後世治古文者多所取法。在中唐時期,李白和杜甫的詩並不被重視,還有人詆毀他們的作品,韓愈並不苟同,於是寫了這首〈調張籍〉詩給好友張籍,詩中充分表現出對李白和杜甫作品的傾慕之情。其中「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不知
Thumbnail
籤詩告訴我們,重要的是瞭解自己,並在適合的位置發揮所長。這篇文章講述詩聖杜甫的故事,以及他在官場中的遭遇。在職場中求異於眾,也需要尊重他人的差異,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擅長之處。只有瞭解自己,才能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Thumbnail
雙神會面後,宋神宗立即授王安石翰林學士兼經筵侍講,換句話說,王安石成了皇帝的國政+學術指導教授。 王安石學問豐厚,口才一流,無論宋神宗問什麼問題,王安石都能對答如流且發人深省。沒過多久,宋神宗就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兩人思想逐漸同步。 宋神宗愈來愈想重用王安石,不只是因為他信奉「安石教」,還因為反
Thumbnail
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蘇軾經歷了兩次打擊:先是髮妻王弗去世,而後是父親蘇洵去世。 宋英宗素來仰慕蘇軾之才,特予禮遇,同意以官船載運蘇軾一家返回蜀地。蘇軾一定想不到,日後政敵竟以此事攻擊他。 蘇軾與弟弟在蜀地守孝,度過平靜的三年,卻在熙寧二年(1069)返回汴京時,直接撞進了「王安石
Thumbnail
佳人 唐代杜甫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
Thumbnail
《戲簡鄭廣文虔兼呈蘇司業源明》唐 杜甫 廣文到官舍,繫馬堂階下ha7。 醉則騎馬歸,頗遭官長罵ma7。 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tsian。 賴有蘇司業,時時乞酒錢tsian5。 上半段寫鄭虔(廣文)在職場不得意,下半段寫生活窮困,還須蘇源明接濟酒錢! 古人重視朋友,只要力所能及,都會多少接
Thumbnail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大概是寫作者最想擁有的能力吧?尤其是已達到較高等此,發文篇數增多的好友,此時恨不得擁有三頭六臂,是吧?這一對金句,原出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大約作於唐玄宗天寶九載(750),,詩題的「韋左丞」是當時尚書省左丞相韋濟,韋濟對杜甫的才華非常欣賞,也長期照顧杜甫。
Thumbnail
《佐還山後寄三首 其二》 (759年) 唐 · 杜甫 白露黃粱熟,分張素有期ki5。 已應舂得細,頗覺寄來遲ti5。 味豈同金菊,香宜配綠葵kui5。 老人佗日愛,正想滑流匙si5。 百家講壇的講解內容: 摘錄: 杜甫逃荒到秦州(今甘肅天水),秦州有一個他的同族晚輩叫杜佐,生活比較富足。
Thumbnail
友人留言:「文句可以很平實,不過流露的卻是無盡的情懷。」甚為有見。再舉杜詩一首絶句為例,這詩不但用了口語,也無太多技巧,却流露無限歡愉的情懷。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韓愈,唐河陽人。通六經百家之學,一生推崇儒家而排斥佛老,為古文大家,後世治古文者多所取法。在中唐時期,李白和杜甫的詩並不被重視,還有人詆毀他們的作品,韓愈並不苟同,於是寫了這首〈調張籍〉詩給好友張籍,詩中充分表現出對李白和杜甫作品的傾慕之情。其中「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不知
Thumbnail
籤詩告訴我們,重要的是瞭解自己,並在適合的位置發揮所長。這篇文章講述詩聖杜甫的故事,以及他在官場中的遭遇。在職場中求異於眾,也需要尊重他人的差異,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擅長之處。只有瞭解自己,才能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Thumbnail
雙神會面後,宋神宗立即授王安石翰林學士兼經筵侍講,換句話說,王安石成了皇帝的國政+學術指導教授。 王安石學問豐厚,口才一流,無論宋神宗問什麼問題,王安石都能對答如流且發人深省。沒過多久,宋神宗就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兩人思想逐漸同步。 宋神宗愈來愈想重用王安石,不只是因為他信奉「安石教」,還因為反
Thumbnail
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蘇軾經歷了兩次打擊:先是髮妻王弗去世,而後是父親蘇洵去世。 宋英宗素來仰慕蘇軾之才,特予禮遇,同意以官船載運蘇軾一家返回蜀地。蘇軾一定想不到,日後政敵竟以此事攻擊他。 蘇軾與弟弟在蜀地守孝,度過平靜的三年,卻在熙寧二年(1069)返回汴京時,直接撞進了「王安石
Thumbnail
佳人 唐代杜甫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
Thumbnail
《戲簡鄭廣文虔兼呈蘇司業源明》唐 杜甫 廣文到官舍,繫馬堂階下ha7。 醉則騎馬歸,頗遭官長罵ma7。 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tsian。 賴有蘇司業,時時乞酒錢tsian5。 上半段寫鄭虔(廣文)在職場不得意,下半段寫生活窮困,還須蘇源明接濟酒錢! 古人重視朋友,只要力所能及,都會多少接
Thumbnail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大概是寫作者最想擁有的能力吧?尤其是已達到較高等此,發文篇數增多的好友,此時恨不得擁有三頭六臂,是吧?這一對金句,原出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大約作於唐玄宗天寶九載(750),,詩題的「韋左丞」是當時尚書省左丞相韋濟,韋濟對杜甫的才華非常欣賞,也長期照顧杜甫。
Thumbnail
《佐還山後寄三首 其二》 (759年) 唐 · 杜甫 白露黃粱熟,分張素有期ki5。 已應舂得細,頗覺寄來遲ti5。 味豈同金菊,香宜配綠葵kui5。 老人佗日愛,正想滑流匙si5。 百家講壇的講解內容: 摘錄: 杜甫逃荒到秦州(今甘肅天水),秦州有一個他的同族晚輩叫杜佐,生活比較富足。
Thumbnail
友人留言:「文句可以很平實,不過流露的卻是無盡的情懷。」甚為有見。再舉杜詩一首絶句為例,這詩不但用了口語,也無太多技巧,却流露無限歡愉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