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這原因非常關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有雷,不喜勿入

在照護的介面上,是按照醫院的規定,把任務完成,還是針對個別病患的差異,花時間與他的心靈交流呢?

在這部賺人熱淚又引人發笑的韓劇中,觸及了兩個重要的主題:「照護者的界線」與「精神病患污名化」的議題,前者更是引發女角鄭多恩發病的壓力事件。鄭多恩護理師被描繪成對病人親切,具有人性且很為病人立場著想的護理師,但這樣的特質卻褒貶不一,內科護理長覺得對病人處遇太過親切,以致於耗時增加其他工作同仁的負擔;精神科護理長則認為病患都很喜歡她吧,甚至覺得「比起醫院程序和規定,我們更在意病人的感受」 。在照護的介面上,是按照醫院的規定,把任務完成,還是針對個別病患的差異,花時間與他的心靈交流呢?因為我是一位心理師,執行心理治療上大部分會選擇後者,但是像其他醫事、照護人員,所面對的可能不只一人,最安全的合理作法是選擇前者,把個人被賦與的任務完成。

 

照護者的界線

然而,把人性灌注其中的心靈交流,在醫事人員的角色上也是有一個疆界,我們稱之於「照護者的界線」(Boundary),不同於母親對於嬰兒無限制地照顧,「照顧者的界線,」的照顧行為,通常在特定時空才會發生,在特定時空外,不會發生。比如說,鄭多恩在關懷協助患者金書丸,只會發生在醫院病房中,在鄭多恩執行護理角色的時空中,在這個時空之外,照護人員要練就一個功夫,就是完全放下(或是完全忘掉)身為照護角色的言行。這種在保持在界線的作法,不僅保護患者,也保護照護人員。

在劇中第六集,小組長秀妍,在護理師更衣間就曾警告過多恩,提及如果對每個病患都放感情,這份工作做不久,會形成自己的毒藥。我認為倒不是不能放感情,而是這份感情要有界限,如果沒有界限的話,就會像秀妍所說的,會負擔過重,形成自己的毒藥。

若守住界限,多恩就會拒絕書丸的請求,不會在下班的個人時間中,去幫書丸找書,情感也不會被無形中累積捲入,後來也不會因金書丸的自殺事件,引發罪惡感到憂鬱情緒,憂鬱情緒過深導致憂鬱症。

在精神醫學上一直有個「體質-壓力」假說,就是會患有精神病,要具備先天的潛質(體質)再加上無法擔負的後天壓力才會引發精神疾病發作,缺一不可。所以平時做好「壓力管理」是防治精神疾病的有效方法,我年輕時候學習如何保持心理衞生的「健康心理學」也多著墨於此。

 

精神病患污名化

另外一個重要議題是「精神病患污名化」(stigma)的現象,由於駭人的報導、奇怪無法被理解的言行、刻板的印象⋯等種種因素,群體的社會通常排斥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而且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使得身為精神病患者縱使在疾病穩定後,也不敢在社會拋頭露面,這使得我們常常見到,病症穩定、行為如常的患者,否認自己是精神病患,尤其在填寫職業調查表中有的健康狀態一欄中:「是否罹患精神疾病?」感到為難。甚至已康復的患者看不起正在發病狀態的患者;亦有職業訓練中的患者,擔心他人發現,而焦慮過大自己打退堂鼓,這種社會上對精神病患不友善的態度,使得他們在復歸社會中遭到很大的困難。

我曾為文指出,以思覺失調症患者來說,會發現最大的問題之一在與自身所處生活世界的人際溝通出現裂縫,病人從所謂大家共同覺知認証的「常態世界的知覺系統中」掉了出來,變成一個「孤兒」。也可以進一步地說,我們的社會遺棄了他們,不認可他們是人們常態心理狀況下的一種可能。

 

衝破對精神病患的雙重捆綁,有賴大家努力

所以捆綁精神疾患者,不單單是精神症狀,還加上社會不友善的眼光,這種雙重捆綁常令康復的患者無助。

其實很多患者,他的症狀已趨於穩定如常人,但當他的心理建設不足時,就容易遭受挫折,擔心他人的目光及閒言閒語,很難復歸社會,除了外在不友善的環境外,病人往往更需要堅強的自我意像(self image)才能承受這些不友善環境帶來的影響,就像劇中多恩的護理長告訴多恩要抬頭挺胸地方上班。或是像裕贊在下班時間到時,打破原有職場默會的加班文化,準時下班照顧自己身心,雖然這一切在目前我們的社會中都不太容易,有待大家一起努力,多瞭解精神病患者的種種樣貌,改變對精神病人的既定看法,才能創造更相互尊重的社會。

(相似文章已發表在「女子漾」)

註一:更多內容可參考「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podcast EP57: 特輯-心理師看「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

追蹤「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FB粉絲專頁或加入「穗波心心理師談情說愛:愛情、親情、婚姻、家庭」社團,可不定時收到「今日文章」、podcast預告及貓相片

收聽「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podcast(專門談愛的podcast)

點擊「家庭Q&A-愛情、親情的心理師相談」免費提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穗波心理師」沙龍
226會員
421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2025/03/28
「混沌少年時」中第三集的心理師與男主角的對談場景尤其引人注目,這種晤談技巧在台灣的司法精神鑑定中也有類似應用。臨床心理師透過測驗、觀察及晤談,提出心理衡鑑報告,協助釐清嫌犯的心理狀態。劇中,男主角試圖隱瞞犯案實情,但心理師巧妙地揭示了他的內在世界和犯罪心理。
Thumbnail
2025/03/28
「混沌少年時」中第三集的心理師與男主角的對談場景尤其引人注目,這種晤談技巧在台灣的司法精神鑑定中也有類似應用。臨床心理師透過測驗、觀察及晤談,提出心理衡鑑報告,協助釐清嫌犯的心理狀態。劇中,男主角試圖隱瞞犯案實情,但心理師巧妙地揭示了他的內在世界和犯罪心理。
Thumbnail
2025/02/27
本文針對錫蘭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從臨床心理師角度補充錫蘭的論述,揭示這類課程的潛在危害。
Thumbnail
2025/02/27
本文針對錫蘭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從臨床心理師角度補充錫蘭的論述,揭示這類課程的潛在危害。
Thumbnail
2025/02/21
從愛情到婚姻,兩個人變成兩個家庭的事,婆媳問題的根源在於先生角色的轉變。本文從「童話故事下集」出發,探討先生如何從「人家的兒子」轉變為「人家的先生」,降低婆媳問題的發生機率,並維持婚姻中的愛情與歸屬感。
Thumbnail
2025/02/21
從愛情到婚姻,兩個人變成兩個家庭的事,婆媳問題的根源在於先生角色的轉變。本文從「童話故事下集」出發,探討先生如何從「人家的兒子」轉變為「人家的先生」,降低婆媳問題的發生機率,並維持婚姻中的愛情與歸屬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很喜歡的作品,身為在精神科上過班的職能治療師,真會很推這部戲喔! 其實精神科是滿多作品喜歡處理的舞台,畢竟這裡的確有不少很「戲劇化」的事情發生,或者說,至少常以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日常。 但請注意,這些依然只是日常,精神病也就只是一種疾病而已,當然需要小心,畢竟沒人喜歡生病,但也不用太過敏感。
Thumbnail
很喜歡的作品,身為在精神科上過班的職能治療師,真會很推這部戲喔! 其實精神科是滿多作品喜歡處理的舞台,畢竟這裡的確有不少很「戲劇化」的事情發生,或者說,至少常以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日常。 但請注意,這些依然只是日常,精神病也就只是一種疾病而已,當然需要小心,畢竟沒人喜歡生病,但也不用太過敏感。
Thumbnail
我更喜歡女主角因為無法承受她照顧的病人自殺身亡,後來也罹患了憂鬱症,並且因自殺行為而入住精神病房的劇情發展; 說「喜歡」其實有點奇怪,但我很讚賞這樣的劇情走向...
Thumbnail
我更喜歡女主角因為無法承受她照顧的病人自殺身亡,後來也罹患了憂鬱症,並且因自殺行為而入住精神病房的劇情發展; 說「喜歡」其實有點奇怪,但我很讚賞這樣的劇情走向...
Thumbnail
以下分享的三部韓劇(有劇透)是我近期看完最有感觸,也最呼應自己的狀態,所以有感這個標題。 你總是處處替人著想? 以他人需求為優先嗎? 總是被說溫柔善良的你, 又被自己放在哪裡呢?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 當我看到女主角如此溫暖包容卻過勞時,被診斷出「憂鬱症」的那一刻好似同理
Thumbnail
以下分享的三部韓劇(有劇透)是我近期看完最有感觸,也最呼應自己的狀態,所以有感這個標題。 你總是處處替人著想? 以他人需求為優先嗎? 總是被說溫柔善良的你, 又被自己放在哪裡呢?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 當我看到女主角如此溫暖包容卻過勞時,被診斷出「憂鬱症」的那一刻好似同理
Thumbnail
本劇描述一名精神病房的年輕護理師「鄭多恩」(朴寶英 飾)與各名病患之間治癒彼此,逐漸認識自我的故事。 劇中不僅交織幻想和實例細膩地描述和傳達不同類型精神病患的心境,也藉由多恩遭逢變故而意識到其實自己也身陷心魔,經歷了一段艱難的自癒過程。
Thumbnail
本劇描述一名精神病房的年輕護理師「鄭多恩」(朴寶英 飾)與各名病患之間治癒彼此,逐漸認識自我的故事。 劇中不僅交織幻想和實例細膩地描述和傳達不同類型精神病患的心境,也藉由多恩遭逢變故而意識到其實自己也身陷心魔,經歷了一段艱難的自癒過程。
Thumbnail
至今仍記憶猶新的,是那個可以自己安慰自己的「蝴蝶擁抱」,在不安與難過時深呼吸穩定情緒,並且雙手交替給自己拍拍肩膀,雖然乍聽之下有點悲傷,但對想訴苦、尋求安慰卻無人可尋的人來說,不失為一個陪伴自己的方式 隨著年紀增長,漸漸能體會那句「想要別人愛你之前請先學會愛自己」
Thumbnail
至今仍記憶猶新的,是那個可以自己安慰自己的「蝴蝶擁抱」,在不安與難過時深呼吸穩定情緒,並且雙手交替給自己拍拍肩膀,雖然乍聽之下有點悲傷,但對想訴苦、尋求安慰卻無人可尋的人來說,不失為一個陪伴自己的方式 隨著年紀增長,漸漸能體會那句「想要別人愛你之前請先學會愛自己」
Thumbnail
剛看完在Netflix上架的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是部誠意可嘉的醫療影集,貼地探討韓國的精神疾病成因、實況與大眾偏見,像本簡易指南,透過不同短篇故事令觀眾認識精神疾病成因的普及性與地域差異。
Thumbnail
剛看完在Netflix上架的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是部誠意可嘉的醫療影集,貼地探討韓國的精神疾病成因、實況與大眾偏見,像本簡易指南,透過不同短篇故事令觀眾認識精神疾病成因的普及性與地域差異。
Thumbnail
任職內科三年的護士鄭多恩(朴寶英飾),轉科至精神病房,展開一連串溫暖又治癒的故事。一心總為他人著想,細心照護病人的她,以溫柔的視角帶我們進入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傾聽病患的內心,瞭解疾病背後的故事,讓我們能以健康與溫暖的心,去看待這個世界,也更善待自己。
Thumbnail
任職內科三年的護士鄭多恩(朴寶英飾),轉科至精神病房,展開一連串溫暖又治癒的故事。一心總為他人著想,細心照護病人的她,以溫柔的視角帶我們進入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傾聽病患的內心,瞭解疾病背後的故事,讓我們能以健康與溫暖的心,去看待這個世界,也更善待自己。
Thumbnail
2023你絕對不能錯過的韓劇!讓觀眾直視心理疾病的重要性,帶大家一同進到最溫暖且最早被陽光壟罩的精神病院。
Thumbnail
2023你絕對不能錯過的韓劇!讓觀眾直視心理疾病的重要性,帶大家一同進到最溫暖且最早被陽光壟罩的精神病院。
Thumbnail
藉由「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韓劇,談台灣、韓國兩方的精神醫療差異,並提供一些對精神病患的認識
Thumbnail
藉由「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韓劇,談台灣、韓國兩方的精神醫療差異,並提供一些對精神病患的認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