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臨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因為有死,所以更要珍惜生

前言

曾任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的張明志醫師,因為長期面對並處理重症瀕臨死亡的病患,對人在臨終前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狀況,有著第一手的觀察和思索。2021年由寶瓶文化所出版的《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臨終前的一靈生照護》即是對臨終的觀察和思索後的記錄。

臨終可能會出現靈異現象

有生必有死,這是大家都知識的事實,可是我們一直回廻避著死亡的課題,以為那離我尚遠,只要不提,我就不必面對;也因此一旦罹患重症,不得不面對這直面到來的人生的最後課題時,除了肉體的痛楚外,恐怕也難以避免焦慮和惶恐的心情,亟待撫慰和開解。除此之外,病患也會產生一些科學或醫學難以解釋的現象,此種現象在重症患者雖然普遍存在(幫張醫生寫序的三個醫生似都經手過—不是親身經歷,而是病患有過,他們經手處理),然而卻因無法驗證,因而往往被蓄意忽視,以致無人探討,張醫生則不忌諱談及此現象的存在(書中提到的包括:第四章看見黑衣人;第五章 時空轉換與潛意識;第六章 聽見怪聲;第七章 預見自己死亡;第八章 容貌改變;推薦序的許禮安醫師則提到看見阿飄;與已死親友交談等),但何以致此則尚無法說明。張醫師書名的《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意思應該是:死前的許多現象都是他們的醫學知識所無法解釋的。

醫師的侷限

事實上,醫師所接受的專業教育和訓練,著重的是醫病—有確切的症狀(不管是透過儀器或自己的經驗),可以或應該如何處理。他們其實並沒有受過"醫人”—如何理處理人的心理、情緒、想法等這個區塊。可是病人及其家屬每每因為醫師可以處理身體的病痛,因之也將心理和心靈的撫慰和開解寄託在醫師身上。第一線醫師因為經歷久了,經手多了,經驗豐了,再加上制度上已有專門的醫護團隊可以協助,因而也有了一套較合人性的處置做法。有心的醫師為了將在現場所見所思(這些都是所學所能所未觸及者)傳承下去,乃有諸如張醫師所寫著作的出現。(坊間類似書籍已陸續增加中。)

許禮安醫師的看法

我對推薦該書的許禮安醫師(安寧緩和專業醫師)所寫的序有感覺,我同意他說的:要先追求「善生」和「善別」,才能順理成章得到「善終」

 他認為臨終和死亡的無法傳承是難以因應和處理的原因之一,意思是臨終前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景很少有資料留存下來,因為臨終者有的已無法溝通,能溝通的或者斷斷續續,或者語焉不詳,或者不知所云,因而病人的身心靈到底在臨終階段發生什麼變化,或者出現什麼狀況,我們很難知曉。就因為對此無知,或所知有限,所以我們才會那麼害怕死亡……。我個人對此點有些不同的想法:事實上,語言(文字)能夠傳達的極為有限—此點來自落枕後的思索—我無法向別人描述痛楚狀況,別人也只能猜測無法真正了解。除非你真正親歷過,然而親歷過後,兩人的狀況也不盡然相同,因為個性,因為觀念,因為對之的態度……但我同意他所說的:所知愈多,愈不會畏懼。(把看到的,聽到的如實呈現,就可以了。)

原來靈異是真的

許醫師所寫的"阿飄"和"別過世的人交談",以及安寧病房會將靈異列入交班事項,再配合著該書所述,也讓我對所提內子朋友提到老公看到牆上有人影,以及女鬼趕人等原先聽來有些不可思議的靈異現象,有了多一層的了解。(可是要如何因應或安撫呢?)

結語

 因為有死,所以更要珍惜生。第一線醫療人員針對臨現象的描述,增加了讓我們對之的了解。生前該做的,想做的勇敢的去做,去追求;死前該說的,想說的直接的,當面的說。然後乃能無憾又無悔的輕輕揮手

 

謝宛婷醫師有本2019寶瓶文化出版的類似的書《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護醫師的善終思索》,可以參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退休教授:慕鐸的沙龍
73會員
951內容數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2025/03/26
前言 「美國之行有何感觸?」是回國後數度被問起的問題,我稍稍整理了一下印象較深的幾個節點—但必須說明的是那僅僅是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其他人,因為,因為同件事(或人,或物,或景),不同人看法多少不同,甚至大相逕庭—。 觀感 房價便宜,利息很高:我,內人,同行的親家母,大女兒,二女兒,二女婿等所
Thumbnail
2025/03/26
前言 「美國之行有何感觸?」是回國後數度被問起的問題,我稍稍整理了一下印象較深的幾個節點—但必須說明的是那僅僅是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其他人,因為,因為同件事(或人,或物,或景),不同人看法多少不同,甚至大相逕庭—。 觀感 房價便宜,利息很高:我,內人,同行的親家母,大女兒,二女兒,二女婿等所
Thumbnail
2025/03/24
出外越遠,離己越近 為何旅遊 旅遊其實是透過不熟悉的環境來跟自己對話,透過自問自答的流程,來了解、認識真正的自己。熟悉的環境,固定的生活,你已經習以為常,你已經可以不加思索的應付了,沒有朋友有什麼關係?沒有結婚有什麼關係?我是獨立自主的,不必依靠別人……你嫌棄這個,你批評那個…沒有一樣東西在你看
2025/03/24
出外越遠,離己越近 為何旅遊 旅遊其實是透過不熟悉的環境來跟自己對話,透過自問自答的流程,來了解、認識真正的自己。熟悉的環境,固定的生活,你已經習以為常,你已經可以不加思索的應付了,沒有朋友有什麼關係?沒有結婚有什麼關係?我是獨立自主的,不必依靠別人……你嫌棄這個,你批評那個…沒有一樣東西在你看
2025/03/22
前言 天還濛濛亮就已經盥洗好,收拾最後的行李,準備出發了。八點多的飛機,因此六點多就要到。旅館的早餐七點才開始,小兒準備載我們去之後,再回來吃個早餐並再睡一會,中午去吃台灣菜,再回朱比特的家。 黯然銷魂 有點涼,有點雨,車子的窗戶濕濕的,小兒要我把後照鏡和後窗擦拭一下,並提到在明尼蘇達時有時零
Thumbnail
2025/03/22
前言 天還濛濛亮就已經盥洗好,收拾最後的行李,準備出發了。八點多的飛機,因此六點多就要到。旅館的早餐七點才開始,小兒準備載我們去之後,再回來吃個早餐並再睡一會,中午去吃台灣菜,再回朱比特的家。 黯然銷魂 有點涼,有點雨,車子的窗戶濕濕的,小兒要我把後照鏡和後窗擦拭一下,並提到在明尼蘇達時有時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很多人無時無刻都在思考,該如何活得更好; 卻很少人提早思索,怎麼樣可以不要死得那麼糟。 如果你認為絕不能讓自己或家人的最後一哩路這麼狼狽,這本《瀕死的慰藉》很適合作為起步改變的第一本書。
Thumbnail
很多人無時無刻都在思考,該如何活得更好; 卻很少人提早思索,怎麼樣可以不要死得那麼糟。 如果你認為絕不能讓自己或家人的最後一哩路這麼狼狽,這本《瀕死的慰藉》很適合作為起步改變的第一本書。
Thumbnail
這些年在醫院的安寧病房,會看到穿著袈裟的法師跟著醫療團隊查房,他們不是到醫院化緣、作法事,更不是來傳教的,而是安寧醫療團隊的成員,協助臨終病人探索生命與死亡的靈性層面,思索生命的意義,同時也引導病人進行瀕死的準備,讓他們能無所畏懼的面對死亡,產生內在的生命力量,進而學習超越生死障礙的能力。 佛教臨床
Thumbnail
這些年在醫院的安寧病房,會看到穿著袈裟的法師跟著醫療團隊查房,他們不是到醫院化緣、作法事,更不是來傳教的,而是安寧醫療團隊的成員,協助臨終病人探索生命與死亡的靈性層面,思索生命的意義,同時也引導病人進行瀕死的準備,讓他們能無所畏懼的面對死亡,產生內在的生命力量,進而學習超越生死障礙的能力。 佛教臨床
Thumbnail
是人的話,總有一死! 人心還很複雜,面對死亡,恐懼、無助、拚命想活下去的希冀,或者乾脆一死了之更痛快;大家會想選哪樣呢?
Thumbnail
是人的話,總有一死! 人心還很複雜,面對死亡,恐懼、無助、拚命想活下去的希冀,或者乾脆一死了之更痛快;大家會想選哪樣呢?
Thumbnail
聖嚴法師曾提醒:「死亡是人生的必然,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隨時準備死亡的到來。」但是,絕大多數人或許來自內心深處對死亡的恐懼,所以總是以忙碌工作或追逐聲光刺激來逃避,不知不覺陷入華人社會對人最惡毒的詛咒:「不得好死。」其實這句罵人的話,也顯露了我們對善終的渴望。 根據專家,也就是本書作者臨床宗教師的經驗
Thumbnail
聖嚴法師曾提醒:「死亡是人生的必然,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隨時準備死亡的到來。」但是,絕大多數人或許來自內心深處對死亡的恐懼,所以總是以忙碌工作或追逐聲光刺激來逃避,不知不覺陷入華人社會對人最惡毒的詛咒:「不得好死。」其實這句罵人的話,也顯露了我們對善終的渴望。 根據專家,也就是本書作者臨床宗教師的經驗
Thumbnail
影視小說常安排有些人在快要過世之前,會看到已經過世的親人來跟他們說話,有時候也會安排突然像是有陰陽眼的橋段,這些是真的嗎?直到我閱讀張明志醫師的《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臨終前的靈性照護》之後,才知道這有專有名詞:「靈性困擾」。面對這種靈性困擾,應該採取什麼做法呢?
Thumbnail
影視小說常安排有些人在快要過世之前,會看到已經過世的親人來跟他們說話,有時候也會安排突然像是有陰陽眼的橋段,這些是真的嗎?直到我閱讀張明志醫師的《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臨終前的靈性照護》之後,才知道這有專有名詞:「靈性困擾」。面對這種靈性困擾,應該採取什麼做法呢?
Thumbnail
這是一本讀起來很溫暖的書,尤其在這段緊張的日子,最近阿金醫師又出了第二本書,雖然才剛開始看,但只讀到推薦序的我,已被文字感動的淚流滿面。。。。。 善良、正向、溫暖是我的選擇,也能是你的~ by陳志金醫師
Thumbnail
這是一本讀起來很溫暖的書,尤其在這段緊張的日子,最近阿金醫師又出了第二本書,雖然才剛開始看,但只讀到推薦序的我,已被文字感動的淚流滿面。。。。。 善良、正向、溫暖是我的選擇,也能是你的~ by陳志金醫師
Thumbnail
前言:未知死,焉知生 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為死亡離自身很遙遠,所以聚焦在眼前的事物;或認為死亡為不吉祥的概念,而刻意拉出一段距離。然而,從生命的終點回頭看現在的世俗煩擾(事業、感情、家庭),我們到底渴望活出一個什麼樣的人生?所以,若將孔子的話反過來,或許能給我們新的啟發
Thumbnail
前言:未知死,焉知生 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為死亡離自身很遙遠,所以聚焦在眼前的事物;或認為死亡為不吉祥的概念,而刻意拉出一段距離。然而,從生命的終點回頭看現在的世俗煩擾(事業、感情、家庭),我們到底渴望活出一個什麼樣的人生?所以,若將孔子的話反過來,或許能給我們新的啟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