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未來生活的「解析度」,才會有實現長遠目標的動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如果讓你看見自己未來變老的樣子,你現在是否會更有動力去存錢,讓這個「未來的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我猜,多數人應該選擇「會」。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蘿拉.卡斯藤森(Laura Carstensen)就曾主持過一項實驗證明這一點。實驗中,她讓一組人在虛擬裝置中看見變老後的自己,另一組人則是在鏡子中看見現在的自己。之後,她會問兩組人,他們會願意為退休存下多少錢?

如你預想的,那些看見自己衰老模樣的人會更願意存錢,而平均存取的金額比另一組人多了一倍。

由此可見,當你對未來的自己有清晰的認知時,就會願意採取行動,讓未來的自己受惠。相對來說,若對未來的自己無感,形同陌生人,人就可能會失去長遠思考,只專注在當下的享樂。

為何人很難為將來做打算?一切都是「解析度」的問題

然而,若是沒有經過訓練,其實多數人都會像上述實驗中的另一組受試者,對未來無動於衷,甚至是只懂得立即享樂。

當然,人有這種傾向是正常的,這是大腦演化出來的本能。畢竟在原始時代,人類每日連三餐溫飽都成問題,因此心力都只會關注當下是否有足夠的食物度過今天,而非去思考遙遠的未來。

只是,為何現今溫飽已不成問題,但多數人還是無法往長遠的方向思考,讓未來過上更好的生活?其中的答案,是我從打電玩時領悟到的:人對未來生活的「解析度」不夠高。

如果你跟我一樣喜歡打電玩,就會知道解析度對於玩家視覺享受的重要性。玩家會傾向玩畫面比較清晰的遊戲,因為過程中你可以享受遊戲的美術、色彩帶來的視覺享受等;相反的,除非是遊戲有豐富的故事或一些特殊原因,否則多數畫面清晰度低的遊戲,一般都不那麼受歡迎。

同樣的,對比未來與現在的生活,未來的生活比較遙遠、生活畫面也比較不清晰,所以很難吸引人去關注如何過好將來的生活;反之,現在的生活是充滿既視感的,人可以清楚感受到立即享樂帶來的好處,因此會更吸引人投入其中。

正因如此,人們才會無法克服只看重短期利益的天性,忽略了未來的個人福祉。

2個方法提高對未來生活的解析度,讓未來的自己受惠

不過,拜現今資訊發達所賜,我們終將能依靠有用的知識,去克服關注短期利益的天性。在我閱讀與實踐後,發現以下2個方法非常有效。

方法1:有清晰的願景與目標

類似這樣的研究與調查你應該聽過:當人設下新年願望後,一開始會很有動力執行,但過程中就會逐漸失去熱情,最後放棄目標。對於許多人來說,這是缺乏意志力的問題;但對我而言,同樣是因為「解析度」的問題。

畢竟,人在設立新年願望的當下,是因為對未來憧憬、有清晰的成功畫面,所以不用仰賴意志力,也會有執行計畫的動力。只是在實踐的過程中,人漸漸地失去了當初設定目標時的那份記憶、那份成功後的清晰畫面,所以熱情才會漸漸消退。

換言之,只要重拾當初那段激勵你的清晰畫面,就會讓你在過程中持續擁有執行力。怎麼做呢?方法是,打造你的實體願景板(vision board)。

簡言之,打造願景板,就是利用一塊布告欄,在上方貼上你嚮往生活的資訊。也許是未來生活的畫面、想住的房子,或想去的地方。透過這種做法,每當你看見願景板時,你的心中就會再次提高對未來生活的解析度,讓你清楚現在執行目標的意義。

方法2:與過著你夢想生活的人相處

另一個方法,是與已經過著你夢想生活的人相處。透過跟他們相處,你會從他們的生活中清楚觀察到你未來生活的樣子。比如,他們是如何工作、如何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有什麼樣的習慣讓他們擁有這樣的生活。

要知道,我們的行為與習慣會造就自己的生活。若能與過著你夢想生活的人相處,你就會受到他們的影響,無形中你就會用他們的方式來經營生活,加速你獲得向往生活的速度。

有趣的是,這種做法的效用非常高,因為人類本身就具有強大的模仿能力。我們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在看到別人如何做事情時就會啟動,讓我們一邊了解他人的情況,一邊不自覺地依樣畫葫蘆。

不過,要如何才能找到過著你夢想生活的人?有個方法我親身實踐過、而且非常簡單,但需要你給出一點點的勇氣:去聯繫你真正欣賞的人。

以我為例,我正是勇敢寫一封電郵給某位欣賞的作家,後來才有機會請對方成為自己的人生導師;而導師過著的生活,正是我夢想的生活。直到現在,我依然留在導師身邊用心學習,而這,也確實在加速我獲得嚮往生活的速度。

所以,勇敢地寫一封電郵、或打一通電話給你欣賞的人,透過真誠、禮貌的態度請教對方。如此,你們將有很大的機率建立起關係,彼此一起相互成長。

結語:提高未來生活的解析度,造福未來的自己

《達標》一書有句話,至今依然留存在我的筆記本中:「如果你覺得跟未來的自己很疏遠,你就會做出只對現在的自己有好處的決定。

確實,對未來生活的畫面缺乏清晰度,會讓人只關注短期利益,而非關心未來的福祉。這是現代人必須克服的問題。

也許有的人會想,人生無常,「意外」跟「明天」不知道哪個會先到來,因此要及時行樂。但許多研究已經一再提到,人類的平均壽命其實很長,我們也應該預期自己會活得更久,因此就更應該學會為將來打算。

所以,我們都要學會提高對未來生活的解析度,勾勒出自己嚮往生活的清晰畫面。如此,你才會持續受到鼓舞,去打造更好的生活,讓未來的自己,越來越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浩然的成長空間
29會員
98內容數
嗨你好,我是浩然,很高興認識你! 這個空間會分享我在閱讀、聽播時學到的知識。 我深知在現今繁忙的時代裡,很多人都沒有辦法長時間專注學習,因此我致力於將有用但冗長的知識,化為簡短好讀的文章,幫助你在短時間內高效學習。 如果你對我分享的內容感興趣,希望你能夠繼續追蹤「浩然的成長空間」,期待與你一起成長💪🏻!
浩然的成長空間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上週,老闆給了我一項緊急任務,要求我在三天內剪輯出一支緊急需要的影片。 這聽起來沒什麼,但其實,類似的影片我平時都得一週才能剪輯好。 這次任務的死線之所以這麼短,都是為了能夠讓這支影片趁到某個熱門話題,進而吸引流量。 以結果來說,最終我確實完成了任務,影片的流量也不差。 但這次任務讓我收穫更
Thumbnail
2025/04/27
上週,老闆給了我一項緊急任務,要求我在三天內剪輯出一支緊急需要的影片。 這聽起來沒什麼,但其實,類似的影片我平時都得一週才能剪輯好。 這次任務的死線之所以這麼短,都是為了能夠讓這支影片趁到某個熱門話題,進而吸引流量。 以結果來說,最終我確實完成了任務,影片的流量也不差。 但這次任務讓我收穫更
Thumbnail
2025/04/15
你有過這種擔憂嗎?即便請假離開了公司一個月,沒有你,公司還是能照常運轉。 這好像是在說明:公司沒有你,好像也沒差。 是的,在職場中,沒有人是真正不可取代的——除非你有屬於自己的特點。 如果我們想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脫穎而出——尤其是在 AI 時代——你我就不僅僅是做一個「好員工」,而是要成為那個
Thumbnail
2025/04/15
你有過這種擔憂嗎?即便請假離開了公司一個月,沒有你,公司還是能照常運轉。 這好像是在說明:公司沒有你,好像也沒差。 是的,在職場中,沒有人是真正不可取代的——除非你有屬於自己的特點。 如果我們想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脫穎而出——尤其是在 AI 時代——你我就不僅僅是做一個「好員工」,而是要成為那個
Thumbnail
2025/04/14
在追求效率的現代社會,「放空」常被視為浪費時間。但講者的故事顛覆了這一認知。當她被迫遠離娛樂消遣時,創造力突然爆發。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的「預設模式網絡」在放空時被激活,連接情感與記憶中心,催生創新思維。本文深入探討如何透過有意識的「無心」練習,在忙碌生活中創造思維空間,實現創造力與生產力的完美平衡。
Thumbnail
2025/04/14
在追求效率的現代社會,「放空」常被視為浪費時間。但講者的故事顛覆了這一認知。當她被迫遠離娛樂消遣時,創造力突然爆發。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的「預設模式網絡」在放空時被激活,連接情感與記憶中心,催生創新思維。本文深入探討如何透過有意識的「無心」練習,在忙碌生活中創造思維空間,實現創造力與生產力的完美平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結果顯示,那些看過自己「老化」照片的受試者,平均願意多存下約30%的儲蓄。哈爾教授認為,這反映了當人們與「未來的自己」產生情感連結時,他們會改變自己的長期財務與道德決策。而任何能夠讓自己的未來變得更具體、鮮明、可視的方法,都能幫助我們做出從長期的眼光看來更明智的決策。
Thumbnail
  結果顯示,那些看過自己「老化」照片的受試者,平均願意多存下約30%的儲蓄。哈爾教授認為,這反映了當人們與「未來的自己」產生情感連結時,他們會改變自己的長期財務與道德決策。而任何能夠讓自己的未來變得更具體、鮮明、可視的方法,都能幫助我們做出從長期的眼光看來更明智的決策。
Thumbnail
前言 「你願意花多少力氣或代價,去留下年輕時所得來的功成名就呢?」我想,這是許多人拚博一生之後,最在意的一件事情。畢竟這麼努力的背後,不就是為了能在中晚年後,依然能享有榮華富貴嗎? 但假如眾多的研究,都告訴我們:要能維持和年輕時一樣的水準,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除此之外,衰退的時間甚至比我們想像
Thumbnail
前言 「你願意花多少力氣或代價,去留下年輕時所得來的功成名就呢?」我想,這是許多人拚博一生之後,最在意的一件事情。畢竟這麼努力的背後,不就是為了能在中晚年後,依然能享有榮華富貴嗎? 但假如眾多的研究,都告訴我們:要能維持和年輕時一樣的水準,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除此之外,衰退的時間甚至比我們想像
Thumbnail
如果讓你看見自己未來變老的樣子,你現在是否會更有動力去存錢,讓這個「未來的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我猜,多數人應該選擇「會」。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蘿拉.卡斯藤森(Laura Carstensen)就曾主持過一項實驗證明這一點。實驗中,她讓一組人在虛擬裝置中看見變老後的自己,另一組人則是在鏡子中
Thumbnail
如果讓你看見自己未來變老的樣子,你現在是否會更有動力去存錢,讓這個「未來的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我猜,多數人應該選擇「會」。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蘿拉.卡斯藤森(Laura Carstensen)就曾主持過一項實驗證明這一點。實驗中,她讓一組人在虛擬裝置中看見變老後的自己,另一組人則是在鏡子中
Thumbnail
要是我們看著同齡人有超群的成就,真的不會有一絲絲的遲疑嗎。
Thumbnail
要是我們看著同齡人有超群的成就,真的不會有一絲絲的遲疑嗎。
Thumbnail
台灣人的平均壽命是4200個星期(約80歲),這個數字看起來很多,但實際想想卻又不是那麼回事,因為我們要吃喝拉撒、進修學習、工作賺錢、休閒娛樂、建立並維持人際關係、維護身心健康,以及許多沒有列出來的事項。 也因為有太多該做、想做的事,在面對人生、決定該如何行動之際,我們往往會面臨「當下」與「未來」之
Thumbnail
台灣人的平均壽命是4200個星期(約80歲),這個數字看起來很多,但實際想想卻又不是那麼回事,因為我們要吃喝拉撒、進修學習、工作賺錢、休閒娛樂、建立並維持人際關係、維護身心健康,以及許多沒有列出來的事項。 也因為有太多該做、想做的事,在面對人生、決定該如何行動之際,我們往往會面臨「當下」與「未來」之
Thumbnail
   隨著人們的壽命逐年增加,人們開始思考老後的生活要如何度過。成為人瑞可能不再是少數人可以做到,而是會有更多人可以做到的程度。當然,這到底是件好事還是壞事,並不能簡單的下定論。但不管是好是壞,既然有可能成為當事者,就不能不來思考這樣的可能性。或許人體當初的設計,比較少用來對抗高齡,想想原始人存活的
Thumbnail
   隨著人們的壽命逐年增加,人們開始思考老後的生活要如何度過。成為人瑞可能不再是少數人可以做到,而是會有更多人可以做到的程度。當然,這到底是件好事還是壞事,並不能簡單的下定論。但不管是好是壞,既然有可能成為當事者,就不能不來思考這樣的可能性。或許人體當初的設計,比較少用來對抗高齡,想想原始人存活的
Thumbnail
🎧Podcast節目 #有聲筆記,點這直接聽免下載:https://podcasts.apple.com/podcast/1621682685 #4個步驟讓你調教上路,百歲迎接新人生 #STEP1鳥瞰型認知助你看見可能性 #STEP2長壽紅利轉念關鍵靠這招 #複利思維活得更久回報更大
Thumbnail
🎧Podcast節目 #有聲筆記,點這直接聽免下載:https://podcasts.apple.com/podcast/1621682685 #4個步驟讓你調教上路,百歲迎接新人生 #STEP1鳥瞰型認知助你看見可能性 #STEP2長壽紅利轉念關鍵靠這招 #複利思維活得更久回報更大
Thumbnail
為什麼人類在即使知道所做的一切將破壞地球的情況下, 仍不願意為了下一代做出實際的改變呢?
Thumbnail
為什麼人類在即使知道所做的一切將破壞地球的情況下, 仍不願意為了下一代做出實際的改變呢?
Thumbnail
我們曾經也那麼年輕,怎麼過著過著也中年拉!即便我們都還不能稱為老,根據政府最新公告的平均國民壽命顯示,如果你現在40歲以下活到一百歲的機率很高。 假設我們65歲退休,活到80歲,那麼我們只需要準備15年的退休金,但活到100歲,我們就得準備35年的退休金,這可能得迫使我們需要在更年輕的就開始準備。
Thumbnail
我們曾經也那麼年輕,怎麼過著過著也中年拉!即便我們都還不能稱為老,根據政府最新公告的平均國民壽命顯示,如果你現在40歲以下活到一百歲的機率很高。 假設我們65歲退休,活到80歲,那麼我們只需要準備15年的退休金,但活到100歲,我們就得準備35年的退休金,這可能得迫使我們需要在更年輕的就開始準備。
Thumbnail
從我們個人到社會,面對壽命增加的生命之禮及整體社會的高齡化,有二種選擇,一種是浪費這項資源,繼續採取歧視的角度,另一種就是擁抱長壽帶給我們個人與社會的好處,然後努力打造一個適合每一個人變老的世界。    答案顯而易見,不是嗎?  心理學有個發現,稱為「意念動作效應」,認為人很容易被周遭環境或接觸
Thumbnail
從我們個人到社會,面對壽命增加的生命之禮及整體社會的高齡化,有二種選擇,一種是浪費這項資源,繼續採取歧視的角度,另一種就是擁抱長壽帶給我們個人與社會的好處,然後努力打造一個適合每一個人變老的世界。    答案顯而易見,不是嗎?  心理學有個發現,稱為「意念動作效應」,認為人很容易被周遭環境或接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