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看見自己未來變老的樣子,你現在是否會更有動力去存錢,讓這個「未來的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我猜,多數人應該選擇「會」。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蘿拉.卡斯藤森(Laura Carstensen)就曾主持過一項實驗證明這一點。實驗中,她讓一組人在虛擬裝置中看見變老後的自己,另一組人則是在鏡子中看見現在的自己。之後,她會問兩組人,他們會願意為退休存下多少錢?
如你預想的,那些看見自己衰老模樣的人會更願意存錢,而平均存取的金額比另一組人多了一倍。
由此可見,當你對未來的自己有清晰的認知時,就會願意採取行動,讓未來的自己受惠。相對來說,若對未來的自己無感,形同陌生人,人就可能會失去長遠思考,只專注在當下的享樂。
然而,若是沒有經過訓練,其實多數人都會像上述實驗中的另一組受試者,對未來無動於衷,甚至是只懂得立即享樂。
當然,人有這種傾向是正常的,這是大腦演化出來的本能。畢竟在原始時代,人類每日連三餐溫飽都成問題,因此心力都只會關注當下是否有足夠的食物度過今天,而非去思考遙遠的未來。
只是,為何現今溫飽已不成問題,但多數人還是無法往長遠的方向思考,讓未來過上更好的生活?其中的答案,是我從打電玩時領悟到的:人對未來生活的「解析度」不夠高。
如果你跟我一樣喜歡打電玩,就會知道解析度對於玩家視覺享受的重要性。玩家會傾向玩畫面比較清晰的遊戲,因為過程中你可以享受遊戲的美術、色彩帶來的視覺享受等;相反的,除非是遊戲有豐富的故事或一些特殊原因,否則多數畫面清晰度低的遊戲,一般都不那麼受歡迎。
同樣的,對比未來與現在的生活,未來的生活比較遙遠、生活畫面也比較不清晰,所以很難吸引人去關注如何過好將來的生活;反之,現在的生活是充滿既視感的,人可以清楚感受到立即享樂帶來的好處,因此會更吸引人投入其中。
正因如此,人們才會無法克服只看重短期利益的天性,忽略了未來的個人福祉。
不過,拜現今資訊發達所賜,我們終將能依靠有用的知識,去克服關注短期利益的天性。在我閱讀與實踐後,發現以下2個方法非常有效。
類似這樣的研究與調查你應該聽過:當人設下新年願望後,一開始會很有動力執行,但過程中就會逐漸失去熱情,最後放棄目標。對於許多人來說,這是缺乏意志力的問題;但對我而言,同樣是因為「解析度」的問題。
畢竟,人在設立新年願望的當下,是因為對未來憧憬、有清晰的成功畫面,所以不用仰賴意志力,也會有執行計畫的動力。只是在實踐的過程中,人漸漸地失去了當初設定目標時的那份記憶、那份成功後的清晰畫面,所以熱情才會漸漸消退。
換言之,只要重拾當初那段激勵你的清晰畫面,就會讓你在過程中持續擁有執行力。怎麼做呢?方法是,打造你的實體願景板(vision board)。
簡言之,打造願景板,就是利用一塊布告欄,在上方貼上你嚮往生活的資訊。也許是未來生活的畫面、想住的房子,或想去的地方。透過這種做法,每當你看見願景板時,你的心中就會再次提高對未來生活的解析度,讓你清楚現在執行目標的意義。
另一個方法,是與已經過著你夢想生活的人相處。透過跟他們相處,你會從他們的生活中清楚觀察到你未來生活的樣子。比如,他們是如何工作、如何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有什麼樣的習慣讓他們擁有這樣的生活。
要知道,我們的行為與習慣會造就自己的生活。若能與過著你夢想生活的人相處,你就會受到他們的影響,無形中你就會用他們的方式來經營生活,加速你獲得向往生活的速度。
有趣的是,這種做法的效用非常高,因為人類本身就具有強大的模仿能力。我們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在看到別人如何做事情時就會啟動,讓我們一邊了解他人的情況,一邊不自覺地依樣畫葫蘆。
不過,要如何才能找到過著你夢想生活的人?有個方法我親身實踐過、而且非常簡單,但需要你給出一點點的勇氣:去聯繫你真正欣賞的人。
以我為例,我正是勇敢寫一封電郵給某位欣賞的作家,後來才有機會請對方成為自己的人生導師;而導師過著的生活,正是我夢想的生活。直到現在,我依然留在導師身邊用心學習,而這,也確實在加速我獲得嚮往生活的速度。
所以,勇敢地寫一封電郵、或打一通電話給你欣賞的人,透過真誠、禮貌的態度請教對方。如此,你們將有很大的機率建立起關係,彼此一起相互成長。
《達標》一書有句話,至今依然留存在我的筆記本中:「如果你覺得跟未來的自己很疏遠,你就會做出只對現在的自己有好處的決定。」
確實,對未來生活的畫面缺乏清晰度,會讓人只關注短期利益,而非關心未來的福祉。這是現代人必須克服的問題。
也許有的人會想,人生無常,「意外」跟「明天」不知道哪個會先到來,因此要及時行樂。但許多研究已經一再提到,人類的平均壽命其實很長,我們也應該預期自己會活得更久,因此就更應該學會為將來打算。
所以,我們都要學會提高對未來生活的解析度,勾勒出自己嚮往生活的清晰畫面。如此,你才會持續受到鼓舞,去打造更好的生活,讓未來的自己,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