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自我連續性:當你關心起老了以後的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未來自我連續性:當你關心起老了以後的自己〉2025-02-18

 

  讓我們來聊聊「未來感」與生活選擇之間的關係。

 

  這裡說的未來感,指的不是一種善用金屬與玻璃材質做出來的室內設計風格;也不是某種超群的、彷彿能夠預知未來的判斷能力;而是你在每一個做決定的當下,有多大程度會把「未來的自己」納入考量。你有沒有想到,自己現在做的事情,會對每一個未來的自己造成怎樣的影響?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心理學教授哈爾.赫什菲爾德(Hal Hershfield)注意到,雖然人類的平均壽命從過去一個世紀以來顯著增加,但人們--尤其是美國民眾--的儲蓄卻沒有相應地變多。在2024年六月,美國個人儲蓄率甚至來到了3.4%,逼近有紀錄以來的歷史低點。

 

  哈爾教授指出,在過去的研究裡,研究者傾向透過分析人們如何對待當下與未來的「獎勵」來理解跨期選擇(intertemporal choice)上的問題。類似於以一種經濟理性,去衡量當下收益與未來收益之間的貼現關係,即便未來的收益可能會比較高,經由某種「活在當下」的加權,我們可能還是會選擇那個收益少一點,但可以更快拿到的選項。

 

  然而,哈爾教授認為有一種過去的研究鮮少觸碰到的心理學因素,影響了人們的行為,讓人們做出「不儲蓄」這類長遠看來不夠明智的選擇。這個重要的心理學因素,就是未來感。或者,以哈爾教授的術語來說--未來自我連續性(future self-continuity)。

 

  這個聽起來有點艱澀的詞,具體來說,可以理解為「你多大程度地認為未來的你和現在的你是同一個人」。雖然乍聽之下會覺得相關,但哈爾教授討論的並不是「人格同一性」這個經典的形上學問題。他問的問題是:一個人對「未來的自己」採取不同的情感態度,會如何對他當前的行為造成影響?

 

*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哈爾教授利用了諸如神經影像、眼動追蹤、大數據分析等多種技術,設計了數個實驗。在其中一個實驗中,年輕的受試者被分為兩組:其中一組被展示他們經數位處理得到的「四十年後自己」的相片,另一組則只會看到自己當前的照片。結果顯示,那些看過自己「老化」照片的受試者,平均願意多存下約30%的儲蓄。

 

  哈爾教授認為,這反映了當人們與「未來的自己」產生情感連結時,他們會改變自己的長期財務與道德決策。而任何能夠讓自己的未來變得更具體、鮮明、可視的方法,都能幫助我們做出從長期的眼光看來更明智的決策。

 

  雖然我們的確可以參考哈爾教授的實驗,用AI輔助生成一張自己年老時的照片,放在自己每天能看到的地方,以此和未來的自己產生更多情感上的連結,讓自己能「為他多考慮一點」。但其實除了這種方式之外,透過將大目標切分為小目標,讓那些「為了長遠所做的努力」能在每天或每個較小的週期中得到及時的回饋,也能讓我們感覺自己與未來的自己更近一點。

 

 

  不過,雖然哈爾教授相當看重儲蓄,認為我們應該要替未來的自己多做打算。但同時,他也提醒人們,他的研究並不鼓勵人們為了確保未來的自己生活無虞,就完全放棄當下享受:

 

  「這是不對的。你不會想要到了未來卻發現自己沒有任何美好的回憶!為了實現最大程度的幸福,我們希望個人能夠關注未來,但不至於犧牲當下的快樂與意義。」在哈爾教授於UCLA的個人頁面中,我們能找到這段他對自己研究所能帶來的影響之期許。

avatar-img
89會員
782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者認為,我們經常會輕忽最大的風險,因為那需要非常多的小事件連鎖反應才可能發生。然而,這些小事件分別而言發生的機率都不小,且在它們共同創造更大災難之前,鮮少有人能夠提前把它們關聯在一起。這是災難「突然發生」的理由,因為在那之前,我們低估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小毛病。
  問題在於,這一切都建立在「不知情同意」的前提之下。如果一個人在事前知道自己將要被痛斥、被傷害、被強迫做那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被迫用激烈的方式將最私密的痛苦揭露在所有人面前時,多數人根本不會願意去參加。在這個意義上,這件事情就是不道德的,且對人的心理健康上有著巨大的風險。
  對我來說,這款遊戲的「單純」正是它最大的優勢與潛力。就像上次介紹《Dicy Cards》的時候,我提到它雖然有著更多變化,但有時給人感覺規則過於瑣碎。《Splitter》則完全相反,它只用了最簡單且符合直覺的規則,就做出了一款相當適合打發時間的小遊戲。
  這讓人不經想到VR的早期推廣者杰倫.拉尼爾之所以不再繼續擔任好萊塢反烏托邦科幻片的顧問的理由,因為他發現,當自己為了警告人們即將發生的事情而在電影中設計出來的可怕技術,被程式設計師看到之後,他們的回應卻是「這太酷了,我們如何做到這一點?」
  經過了前面的鋪陳之後,孔恩從第九章開始正式進入關於「科學革命」的討論。為什麼這種典範的變遷要被稱為「革命」?孔恩從政治發展中的「革命」與科學革命的相似之處開始談起。  
  前幾天去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看了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的紀念特展「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展出的作品其中一部分為私人收藏、甚至平時遠在日本,能集結在這裡展出並不容易。而策展人規劃的角度也比較少見,用台灣的地理、氣候、季風、洋流貫穿這些作品,讓我們看到那些畫作與這片土地的連結。
  作者認為,我們經常會輕忽最大的風險,因為那需要非常多的小事件連鎖反應才可能發生。然而,這些小事件分別而言發生的機率都不小,且在它們共同創造更大災難之前,鮮少有人能夠提前把它們關聯在一起。這是災難「突然發生」的理由,因為在那之前,我們低估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小毛病。
  問題在於,這一切都建立在「不知情同意」的前提之下。如果一個人在事前知道自己將要被痛斥、被傷害、被強迫做那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被迫用激烈的方式將最私密的痛苦揭露在所有人面前時,多數人根本不會願意去參加。在這個意義上,這件事情就是不道德的,且對人的心理健康上有著巨大的風險。
  對我來說,這款遊戲的「單純」正是它最大的優勢與潛力。就像上次介紹《Dicy Cards》的時候,我提到它雖然有著更多變化,但有時給人感覺規則過於瑣碎。《Splitter》則完全相反,它只用了最簡單且符合直覺的規則,就做出了一款相當適合打發時間的小遊戲。
  這讓人不經想到VR的早期推廣者杰倫.拉尼爾之所以不再繼續擔任好萊塢反烏托邦科幻片的顧問的理由,因為他發現,當自己為了警告人們即將發生的事情而在電影中設計出來的可怕技術,被程式設計師看到之後,他們的回應卻是「這太酷了,我們如何做到這一點?」
  經過了前面的鋪陳之後,孔恩從第九章開始正式進入關於「科學革命」的討論。為什麼這種典範的變遷要被稱為「革命」?孔恩從政治發展中的「革命」與科學革命的相似之處開始談起。  
  前幾天去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看了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的紀念特展「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展出的作品其中一部分為私人收藏、甚至平時遠在日本,能集結在這裡展出並不容易。而策展人規劃的角度也比較少見,用台灣的地理、氣候、季風、洋流貫穿這些作品,讓我們看到那些畫作與這片土地的連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想像十年後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你未來樣貌的形塑,堆砌自現在的每個選擇。
Thumbnail
一直對自己體能充滿自信的我,從四十歲開始才知道,自己也會老。  
Thumbnail
關於一個人從青年步入老年的生理心理變化,統整的報導和文藝作品卻很少。我們都不知道,一個人要如何變老?應該說,我們要如何面對變老的事實?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會走到變老的階段,無論是否有錢或沒錢,思考一下如果世界變成只靠一管10CC左右的血液,透過AI大數據分析,就能更準確的發現身體裡面所存在的遺傳疾病或癌症,大大的提高了存活的機率及年齡,想一想「長命百歲」可能會變成常態?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活太久可能不是一件值得開
Thumbnail
隨著時間流逝,年歲不斷增長、父母也漸漸老去…。此時,除了要好好鍛鍊自己的身心健康、為即將到來的老年做預備之外,學習如何在忙碌、壓力等因素下找到自己的生活平衡,也是人生下半場一定要學習的功課。 準備照顧父母的心態 看到父母體力衰退、變老的樣子,難免會不知所措、甚至想逃開。「變老的勇氣」一書作者岸見
Thumbnail
「每天都是新的一生,而每個昨天都變成了上一輩子」 近期開始長出的新認知,以前會覺得當人們探討著上輩子議題的時候,我會覺得那可能很遙遠,且難以連結,然而近期突然用了這個觀點,重新看待過去的自己,好像感覺到,過去自己,就像是上輩子的事情,彷彿能理解過去那個自己,也影響著此刻的自己,但同時現在的自己,也
Thumbnail
在2023年的洗禮後,慢慢地認識到人生的真諦,高低起伏就是最好的活著証明。 雖然年齡尚幼,但我經常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且努力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 在新的一年,我更加明白生命的無常,並下定決心在可以忍受的時候盡量忍受,在可以享受的時候盡情享受。
Thumbnail
每次過年的時候,常常可以見到家族之內的高齡者,但隨著他們的年紀增長,也讓我思索到幾個有關於生命的議題,以及對於未來的想像
Thumbnail
你想像的老年生活只有衰弱和一成不變嗎?想瞭解你對於老後生活有哪些錯誤迷思嗎?如果你想改變你對自己或家人老後生活的想法與觀念,歡迎繼續閱讀。
Thumbnail
最近跟朋友聊起這一年做的事,不出意外,許多人都摸不著頭緒,想著為什麼我會在外人看起來順風順水的時候轉換;有些人在聽完後又會覺得好厲害,為什麼可以。我不能說每個人的思考方式都一樣,但能做的是將我的轉換想法做個分享。 當你30歲時有想過40歲的你嗎? 當你40歲時有想過50歲的你嗎?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想像十年後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你未來樣貌的形塑,堆砌自現在的每個選擇。
Thumbnail
一直對自己體能充滿自信的我,從四十歲開始才知道,自己也會老。  
Thumbnail
關於一個人從青年步入老年的生理心理變化,統整的報導和文藝作品卻很少。我們都不知道,一個人要如何變老?應該說,我們要如何面對變老的事實?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會走到變老的階段,無論是否有錢或沒錢,思考一下如果世界變成只靠一管10CC左右的血液,透過AI大數據分析,就能更準確的發現身體裡面所存在的遺傳疾病或癌症,大大的提高了存活的機率及年齡,想一想「長命百歲」可能會變成常態?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活太久可能不是一件值得開
Thumbnail
隨著時間流逝,年歲不斷增長、父母也漸漸老去…。此時,除了要好好鍛鍊自己的身心健康、為即將到來的老年做預備之外,學習如何在忙碌、壓力等因素下找到自己的生活平衡,也是人生下半場一定要學習的功課。 準備照顧父母的心態 看到父母體力衰退、變老的樣子,難免會不知所措、甚至想逃開。「變老的勇氣」一書作者岸見
Thumbnail
「每天都是新的一生,而每個昨天都變成了上一輩子」 近期開始長出的新認知,以前會覺得當人們探討著上輩子議題的時候,我會覺得那可能很遙遠,且難以連結,然而近期突然用了這個觀點,重新看待過去的自己,好像感覺到,過去自己,就像是上輩子的事情,彷彿能理解過去那個自己,也影響著此刻的自己,但同時現在的自己,也
Thumbnail
在2023年的洗禮後,慢慢地認識到人生的真諦,高低起伏就是最好的活著証明。 雖然年齡尚幼,但我經常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且努力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 在新的一年,我更加明白生命的無常,並下定決心在可以忍受的時候盡量忍受,在可以享受的時候盡情享受。
Thumbnail
每次過年的時候,常常可以見到家族之內的高齡者,但隨著他們的年紀增長,也讓我思索到幾個有關於生命的議題,以及對於未來的想像
Thumbnail
你想像的老年生活只有衰弱和一成不變嗎?想瞭解你對於老後生活有哪些錯誤迷思嗎?如果你想改變你對自己或家人老後生活的想法與觀念,歡迎繼續閱讀。
Thumbnail
最近跟朋友聊起這一年做的事,不出意外,許多人都摸不著頭緒,想著為什麼我會在外人看起來順風順水的時候轉換;有些人在聽完後又會覺得好厲害,為什麼可以。我不能說每個人的思考方式都一樣,但能做的是將我的轉換想法做個分享。 當你30歲時有想過40歲的你嗎? 當你40歲時有想過50歲的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