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來聊聊「未來感」與生活選擇之間的關係。
這裡說的未來感,指的不是一種善用金屬與玻璃材質做出來的室內設計風格;也不是某種超群的、彷彿能夠預知未來的判斷能力;而是你在每一個做決定的當下,有多大程度會把「未來的自己」納入考量。你有沒有想到,自己現在做的事情,會對每一個未來的自己造成怎樣的影響?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心理學教授哈爾.赫什菲爾德(Hal Hershfield)注意到,雖然人類的平均壽命從過去一個世紀以來顯著增加,但人們--尤其是美國民眾--的儲蓄卻沒有相應地變多。在2024年六月,美國個人儲蓄率甚至來到了3.4%,逼近有紀錄以來的歷史低點。
哈爾教授指出,在過去的研究裡,研究者傾向透過分析人們如何對待當下與未來的「獎勵」來理解跨期選擇(intertemporal choice)上的問題。類似於以一種經濟理性,去衡量當下收益與未來收益之間的貼現關係,即便未來的收益可能會比較高,經由某種「活在當下」的加權,我們可能還是會選擇那個收益少一點,但可以更快拿到的選項。
然而,哈爾教授認為有一種過去的研究鮮少觸碰到的心理學因素,影響了人們的行為,讓人們做出「不儲蓄」這類長遠看來不夠明智的選擇。這個重要的心理學因素,就是未來感。或者,以哈爾教授的術語來說--未來自我連續性(future self-continuity)。
這個聽起來有點艱澀的詞,具體來說,可以理解為「你多大程度地認為未來的你和現在的你是同一個人」。雖然乍聽之下會覺得相關,但哈爾教授討論的並不是「人格同一性」這個經典的形上學問題。他問的問題是:一個人對「未來的自己」採取不同的情感態度,會如何對他當前的行為造成影響?
*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哈爾教授利用了諸如神經影像、眼動追蹤、大數據分析等多種技術,設計了數個實驗。在其中一個實驗中,年輕的受試者被分為兩組:其中一組被展示他們經數位處理得到的「四十年後自己」的相片,另一組則只會看到自己當前的照片。結果顯示,那些看過自己「老化」照片的受試者,平均願意多存下約30%的儲蓄。
哈爾教授認為,這反映了當人們與「未來的自己」產生情感連結時,他們會改變自己的長期財務與道德決策。而任何能夠讓自己的未來變得更具體、鮮明、可視的方法,都能幫助我們做出從長期的眼光看來更明智的決策。
雖然我們的確可以參考哈爾教授的實驗,用AI輔助生成一張自己年老時的照片,放在自己每天能看到的地方,以此和未來的自己產生更多情感上的連結,讓自己能「為他多考慮一點」。但其實除了這種方式之外,透過將大目標切分為小目標,讓那些「為了長遠所做的努力」能在每天或每個較小的週期中得到及時的回饋,也能讓我們感覺自己與未來的自己更近一點。
不過,雖然哈爾教授相當看重儲蓄,認為我們應該要替未來的自己多做打算。但同時,他也提醒人們,他的研究並不鼓勵人們為了確保未來的自己生活無虞,就完全放棄當下享受:
「這是不對的。你不會想要到了未來卻發現自己沒有任何美好的回憶!為了實現最大程度的幸福,我們希望個人能夠關注未來,但不至於犧牲當下的快樂與意義。」在哈爾教授於UCLA的個人頁面中,我們能找到這段他對自己研究所能帶來的影響之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