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支 TED 演說影片,覺得值得分享,標題叫做《How to hack your brain for better focus》,中文可以理解為「如何破解你的大腦,擁有更好的專注力」,講者是精神科醫生 Dr. Sasha Hamdani。
以下是我看完這支影片後的心得分享。
—— 正文開始 ——在這個充滿無盡干擾的世界裡,人們追求效率、追求生產力、追求永不停歇的專注力,卻忽略了一個最簡單也最強大的工具:放空。
當所有人都在談論如何保持專注時,Dr. Sasha Hamdani 的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什麼都不做」才是真正的突破口。
意外發現的創意之源
2020年,一場意外改變了 Dr. Sasha Hamdani 的人生軌跡。
作為一名精神科醫生,她原本生活在繁忙的工作節奏中,但生下孩子後,COVID-19 席捲全球,她被困在家中,成為了一位全職媽媽。
那段時間,她的日常被固定在沙發上,長時間餵養嬰兒。
為了打發時間,她沉迷於一檔英國真人秀節目《Love Island》。
然而,當她無法再登入串流平台觀看這個節目時,一件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我記得那段時間,我感受到了深刻而存在性的無聊。」她回憶道。
這種無聊持續了數天,直到更奇妙的事情發生——她的大腦像是重新啟動了。
創意的火花開始在她腦海中閃現,她開始思考如何幫助更多人獲得高質量的心理健康資訊,開始研究、構思並創建教育內容。
「在我意識到之前,我已經在各平台上擁有了超過一百萬的粉絲。」
這個意外的轉變不僅帶來了龐大的粉絲群體,還帶來了出版圖書的機會、開發 ADHD 管理應用程式的機會,甚至有機會與美國副總統和衛生局局長談論職業倦怠問題。
而這一切,都源於她的串流平台停止運作的那一刻。
這一切,都源於她被困在沙發上的單調日常。
這一切,都源於她允許自己「無聊」。
大腦的秘密運作模式
人們普遍認為,大腦只使用了10%的潛能,但這只是一種迷思。
事實上,即使在睡眠中,大腦的每個部分都在活動。
當人們清醒、警覺並專注於任務時,注意力正被無數的干擾所分散。
多工處理並非同時進行多項活動,而是快速地在不同任務間切換,消耗大腦中的含氧葡萄糖,這正是人們需要專注時的燃料。
人們在資源耗盡的情況下,更難以長時間保持專注,於是更頻繁地在任務間跳躍,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那麼,如何打破這個循環呢?那就是讓大腦安靜下來。
當我們允許大腦安靜下來時,大腦的「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就會啟動。這是大腦在清醒休息時,如做白日夢時才會活躍的區域。
「當你在淋浴時發呆,當你在漫長而無聊的車程中坐著,當你被固定在擠奶器上——這就是你的『預設模式網路』啟動的時候。」
當大腦無事可做時,人們會潛入大腦的情感和記憶中心。結果是,人可以訪問已被遺忘的記憶,挖掘被壓抑的情感,並使用平時無法獲取的工具來解決問題。
對於那些本就有注意力問題的人來說,這個概念尤為重要。
在神經典型的大腦中,預設模式網絡和任務正向或執行網絡是互補的——當一個工作更多時,另一個就會減緩。
而對於有注意力問題的人,預設模式網路在執行網絡嘗試完成任務時仍保持活躍,這解釋了為什麼很難保持專注。
要從日益分心的世界中奪回碎片化的注意力,需要能夠接入預設模式網路。因為那裡有魔法。
刻意的「無心」
正念、冥想和運動可以減弱預設模式網路,使我們的思維過程更加清晰。
它們能夠整理我們的網絡,使我們在專注時真正專注,不專注時真正放鬆。
「我不是來談論冥想,也不是來談論運動。」Dr. Sasha Hamdani 說,「我是來鼓勵你鍛煉無心,作為一種解鎖你最具創造力、最高效率的自我的方式。」
愛因斯坦是一個夢想家。他推薦並積極參與白日夢。為什麼?
因為當預設模式網路活躍時,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被優化。
當預設模式網路活躍地運行時,會自然地降低執行網絡的活動,給它一些任務間的休息時間。這正是創造力蓬勃發展的時候。
當人們回到解決問題的狀態時,已經重置了執行網絡,有時甚至給它提供了新的想法來排序和選擇。
這種感覺你應該有過,比如有某個拼圖你解決不了,但到外面散下步、溜達一下,回來後拼圖就能拼好了。
或者你原本沒有寫作的靈感,但是洗澡時就會靈感迸發。
這些就是你刻意讓大腦保持「無心」狀態時,預設模式網路運作而得的效果。
平衡的藝術
「無心」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完全放棄專注,而是在於創造一種平衡。
就像太極中的陰陽,強大的專注力需要與深度放鬆互相滋養。
在工作中,這可能意味著採用「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 25分鐘的深度專注工作,然後5分鐘的完全放鬆。
或者每90分鐘工作後,允許自己15分鐘的「無心」時間。
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可能意味著在緊張的工作週之後安排一個完全不設計畫的周末,或者在密集的項目結束後給自己一段「創意假期」。
無心的商業價值
在商業世界中,「無心」的概念正開始獲得認可。
一些世界上最具創新性的公司,如 Google 和 3M,早已實施「20%時間」政策,允許員工將工作時間的一部分用於個人項目或探索。
這不僅僅是一個福利——它是對創新過程本質的深刻理解。
真正的突破很少來自於連續12小時的專注會議,更多來自於在密集工作和創意休息之間的節奏交替。
投資於「無心」空間的公司往往發現,它帶來的回報遠超投入。像 Gmail 和 Post-it 這樣的產品,都是在這種「受控放鬆」狀態下誕生的。
如何練習「無心」?
那我們要怎麼有意識地保持無心呢?
以下是幾種方法,可以在繁忙的生活中創造「無心」的空間:
方法1. 設定「無科技」時段
每天劃出特定時間,遠離手機、電腦和其他電子設備。
這可以是早上醒來後的30分鐘,或晚上睡前的1小時。
將這段時間視為大腦的「放空」時間,允許思緒自由流動。
方法2. 單調任務的力量
像是洗碗、摺衣服或散步等單調任務可以成為啟動預設模式網路的完美觸發器。
不要試圖透過同時聽播客或看影片來「最大化」這些時間。
相反,讓自己沉浸在任務的簡單性中。
比如像我一樣,打掃家裡時就會沉浸在手上的任務。
吸塵時專心吸塵,拖地時專心拖地,疊衣服時專心疊衣服。不同時做其他事情。
方法3. 有意識的發呆
每天安排5-10分鐘的「發呆時間」。
只需坐下,望向窗外,或盯著一面空白的牆壁。
不要設定目標或期望,只是允許思緒自由漫遊。
方法4. 創意日記
每天花幾分鐘記錄在「無心」狀態中出現的想法、靈感或聯想。
不要審查或判斷這些想法,只是記錄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發現一些驚人的模式或創意。
結語:無為之力,在忙碌世界中重新定義生產力
在這個崇尚「忙碌」的世界裡,允許自己「無心」可能感覺像是一種奢侈,甚至像是一種罪過。
但 Dr. Sasha Hamdani 的經歷提醒人們,有時最大的生產力提升不是來自於更緊的日程安排或更多的待辦事項清單,而是來自於勇敢地擁抱「無為」。
當你下次發現自己在工作中停滯不前,或感到創意枯竭時,不妨試著關掉所有的屏幕,走出門外,允許自己的思緒自由漫遊。
這段看似無用的「空白」時刻,可能正是下一個創新想法誕生的搖籃。
在這個永不停息的世界中,最稀缺的資源不是時間,而是深度思考的空間。
而那些能夠創造並珍視這種空間的人,最終可能會發現自己擁有了他人無法企及的競爭優勢。
正如古老的道家智慧所言:「無為而無不為」——不刻意為之,卻無所不為。
有時,最有力量的行動,正是不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