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傷痛的包袱還給父母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要學會愛自己;也要學會與父母斷奶

前言

張德芬在《遇見自在優雅的自己》一書中提到:讓我們痛苦糾結的人、事、物,其實都是自己內在的情緒感受投射並發洩在那些人、事、物上面而已。你所以被困在痛苦情境中,乃因那是你自己創造出來,你用固定模式去因應外界事物所導致,因此除非你往內尋找,與己和解,才有可能一勞永逸的解決反復出現的痛苦糾結。

把傷痛的包袱還給父母

她在書中也說有些痛苦糾結,源自孩子繼承了父母的傷痛(該書的第二章第三節名稱是:為什麼孩子會繼承父母的傷痛)。在該節中她提到自己就是繼承了父母在情緒上的傷痛。她母親命運多舛,從小失母,離開親人到台灣,經常自怨自艾,愁眉不展,她的不快樂,張德芬看在眼裡,也深受影響。孩子期盼父母的愛,問題是父母自己就在痛苦中……。孩子看在眼裡,為了減輕父母的苦痛,因此把那個自己根本承受不了的苦痛接手了過來,所以她認為孩子應該學會:把傷痛的包袱還給父母。因為我們已經長大了,可以自己愛自己了,所以要慢慢學會如何愛自己;也要學會與父母斷奶:不追求父母的認可和讚賞;不期盼父母的愛。所以她目前的想法是:你快不快樂不是我能控制的,也不是我的責任。所以我盡力做好該做的一切,但,你還是不滿意,你還在挑剔、苛刻,對不起,那就是你的不對了,我不吃這一套!用溫和方式擺出這種態度一段時間後,父母看在眼裡,他們也會跟著成長,並用最有利於雙方的態度來面對你。(摘述自該節)

黃大米的傷痛包袱

我之所以對此節有感,乃因今天超慢跑時聽《黃大米哈啦王》的音頻,內容提到黃大米生長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自己就必須透過抗爭或較激烈的手段來爭取自己的權益。今年(2023)她正要出國休假時,接到家裡來電要她回家見父親最後一面,因此她回到了離開二十多年的家,父親的病似乎尚可醫,因此她送醫,買最好的營養品,看母親自己照顧,有點力不從心,因此自己雇請看護,因為是自己雇的,所以龐大的看護費也由自己負擔。並試著承擔起照顧父親的責任。結果母親感到自己的主權有喪失的風險,對此有所不滿……她還得陪小心,試著打開母親的心結。父親在病中將所有的財產過繼給長子…,她和二哥一分錢都分不到,心裡非常受傷(雖然早有準備,仍然受到打擊)。結果母親跟她抱怨這樣很不公平,她的二哥都沒分到,她問母親:「那我呢?」(意思是你考慮到二哥,那你有沒有考慮到我?)結果母親盛怒說她比較會賺,還計較這些做什麼?讓她更加不解和受傷。最後是自寬自解,我之所以有今天,乃因父母的付出和培育,我應該要體諒她們的辛苦和無知(她母親國小未畢業)

小結

我對張書之所以有感,乃因:我沒有想過也不知道能如何對父母採取不接受情緒勒索的態度和嘴臉;我之所以對黃大米的音頻有感,乃因我知道這樣沒有解決問題,因為還會再來,可是我也不知道怎麼辦較好。

 

張德芬(2021):遇見自在優雅的自己(再版)。台北:皇冠文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退休教授:慕鐸的沙龍
73會員
972內容數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2025/03/26
前言 「美國之行有何感觸?」是回國後數度被問起的問題,我稍稍整理了一下印象較深的幾個節點—但必須說明的是那僅僅是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其他人,因為,因為同件事(或人,或物,或景),不同人看法多少不同,甚至大相逕庭—。 觀感 房價便宜,利息很高:我,內人,同行的親家母,大女兒,二女兒,二女婿等所
Thumbnail
2025/03/26
前言 「美國之行有何感觸?」是回國後數度被問起的問題,我稍稍整理了一下印象較深的幾個節點—但必須說明的是那僅僅是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其他人,因為,因為同件事(或人,或物,或景),不同人看法多少不同,甚至大相逕庭—。 觀感 房價便宜,利息很高:我,內人,同行的親家母,大女兒,二女兒,二女婿等所
Thumbnail
2025/03/24
出外越遠,離己越近 為何旅遊 旅遊其實是透過不熟悉的環境來跟自己對話,透過自問自答的流程,來了解、認識真正的自己。熟悉的環境,固定的生活,你已經習以為常,你已經可以不加思索的應付了,沒有朋友有什麼關係?沒有結婚有什麼關係?我是獨立自主的,不必依靠別人……你嫌棄這個,你批評那個…沒有一樣東西在你看
2025/03/24
出外越遠,離己越近 為何旅遊 旅遊其實是透過不熟悉的環境來跟自己對話,透過自問自答的流程,來了解、認識真正的自己。熟悉的環境,固定的生活,你已經習以為常,你已經可以不加思索的應付了,沒有朋友有什麼關係?沒有結婚有什麼關係?我是獨立自主的,不必依靠別人……你嫌棄這個,你批評那個…沒有一樣東西在你看
2025/03/22
前言 天還濛濛亮就已經盥洗好,收拾最後的行李,準備出發了。八點多的飛機,因此六點多就要到。旅館的早餐七點才開始,小兒準備載我們去之後,再回來吃個早餐並再睡一會,中午去吃台灣菜,再回朱比特的家。 黯然銷魂 有點涼,有點雨,車子的窗戶濕濕的,小兒要我把後照鏡和後窗擦拭一下,並提到在明尼蘇達時有時零
Thumbnail
2025/03/22
前言 天還濛濛亮就已經盥洗好,收拾最後的行李,準備出發了。八點多的飛機,因此六點多就要到。旅館的早餐七點才開始,小兒準備載我們去之後,再回來吃個早餐並再睡一會,中午去吃台灣菜,再回朱比特的家。 黯然銷魂 有點涼,有點雨,車子的窗戶濕濕的,小兒要我把後照鏡和後窗擦拭一下,並提到在明尼蘇達時有時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午安午安~今天和大家分享【愛到極致是放手】這本書。 接下來,我將分享兩個我在書中特別有感觸的主題,分別是與"自己"的挫折自處及愛著"他人"原本的樣子。
Thumbnail
午安午安~今天和大家分享【愛到極致是放手】這本書。 接下來,我將分享兩個我在書中特別有感觸的主題,分別是與"自己"的挫折自處及愛著"他人"原本的樣子。
Thumbnail
閱讀韓國作家張海珠所著《希望媽媽也能好好愛自己》屢屢讓我想起那深受傳統教義束縛的母親,重新站在她的角度回想她是怎麼成為、又成為一個怎樣的母親?也不該以理所當然的形象,希望她將這個身分視為人生終點。
Thumbnail
閱讀韓國作家張海珠所著《希望媽媽也能好好愛自己》屢屢讓我想起那深受傳統教義束縛的母親,重新站在她的角度回想她是怎麼成為、又成為一個怎樣的母親?也不該以理所當然的形象,希望她將這個身分視為人生終點。
Thumbnail
《作者:黃大米》 〔推薦理由〕 華人社會,面對困難,不論是教育或是文化環境,總是不斷提醒你,要堅強、撐過去就好,而展現哭泣、示弱的自己,反而讓人輕視與嘲笑。黃大米在書中,用她的經歷告訴你,人生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想法,都很正常,不需要去否定一切,你用自己的速度,活出自己的人生,才是重要。 〔適合誰〕
Thumbnail
《作者:黃大米》 〔推薦理由〕 華人社會,面對困難,不論是教育或是文化環境,總是不斷提醒你,要堅強、撐過去就好,而展現哭泣、示弱的自己,反而讓人輕視與嘲笑。黃大米在書中,用她的經歷告訴你,人生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想法,都很正常,不需要去否定一切,你用自己的速度,活出自己的人生,才是重要。 〔適合誰〕
Thumbnail
作者:蘇絢慧 出版社:寶瓶文化 每次看這些有關童年的心理類書籍總是心情很沉重,才發現很多被埋藏在內心的傷口還會隱隱作痛,有時會想到底要不要去治療,還是刻意遺忘,就不會覺得難過。 作者寫的一句話真的很中肯:「沒有人能不受原生父母的影響」,就算是無父無母的孤兒也一樣,他們一輩子都會背負著被父母遺棄的傷痛
Thumbnail
作者:蘇絢慧 出版社:寶瓶文化 每次看這些有關童年的心理類書籍總是心情很沉重,才發現很多被埋藏在內心的傷口還會隱隱作痛,有時會想到底要不要去治療,還是刻意遺忘,就不會覺得難過。 作者寫的一句話真的很中肯:「沒有人能不受原生父母的影響」,就算是無父無母的孤兒也一樣,他們一輩子都會背負著被父母遺棄的傷痛
Thumbnail
我曾經以為很多情節是小說、漫畫、偶像劇裡才會出現的,但我忘了古人云: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啊! 怎麼會有如此感慨? 我曾經覺得會有輕生念頭的人,離我很遙遠,現在才知道那麼近。 拒絕也是一門很深的藝術!
Thumbnail
我曾經以為很多情節是小說、漫畫、偶像劇裡才會出現的,但我忘了古人云: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啊! 怎麼會有如此感慨? 我曾經覺得會有輕生念頭的人,離我很遙遠,現在才知道那麼近。 拒絕也是一門很深的藝術!
Thumbnail
【書名】你背負了誰的傷 【作者】馮以量 【出版社】寶瓶文化(2022.1) 【共鳴句子】 1. 孩子的叛逆,是一種想要瓦解父母不合理規則的過程。(p068) 2. 缺乏愛的關係裡,還可以添加愛。但是缺乏信任的關係,很難前進。(p082) 3. 我謝謝當年的自己,即便生命不順遂。(p093)
Thumbnail
【書名】你背負了誰的傷 【作者】馮以量 【出版社】寶瓶文化(2022.1) 【共鳴句子】 1. 孩子的叛逆,是一種想要瓦解父母不合理規則的過程。(p068) 2. 缺乏愛的關係裡,還可以添加愛。但是缺乏信任的關係,很難前進。(p082) 3. 我謝謝當年的自己,即便生命不順遂。(p093)
Thumbnail
這篇應該算是《母愛的牽絆》這本書的心得,不過這本書比標題更遠與廣。我這一年多持續的處理自己的創傷問題,前幾天被推薦這本書後一天內斷斷續續地看完,夾帶著兩千字的傷痛回憶與兩公升的眼淚。
Thumbnail
這篇應該算是《母愛的牽絆》這本書的心得,不過這本書比標題更遠與廣。我這一年多持續的處理自己的創傷問題,前幾天被推薦這本書後一天內斷斷續續地看完,夾帶著兩千字的傷痛回憶與兩公升的眼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