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前一年初耕豐收的新鮮和喜悅,奇妙的,在下一年(2022年秋冬)要種植時,竟沒有想像中興奮,而有一種懶洋洋提不起勁的感覺。
也許小農會面對這樣的情形,投入的時間和精神不斷增加,還是會質疑自己:我為什麼要耕作?
外面的菜那麼便宜,種出的菜若換算成金錢少得可笑,更不用說若真的要販賣,所需投入的交易、交通成本。自己吃的話,種出來的每樣東西自己看都是寶,但如果真的要賣給別人,就會有規格大小不一、品項也太單一、量少的問題,為了滿足消費者,勢必會給我們自己太大的壓力。
自耕自食的新鮮感已經達到,那....接下來,目標是什麼呢?無法找在頭腦裡到適當的定位,所產出的農產品在市場上無法換算成合理的價值,這還是困擾了我。
而更主要的,還是大環境的變化。
首先是缺水。
2022年,世界正經歷幾十年來範圍最廣的乾旱,這是北半球部分地區在這個夏天能看到的現象,從亞洲、非洲、北美、澳洲,2022年成為乾旱與高溫之年。
這樣的氣候變遷也很具體的感受在我們的田間環境,2022年四五月的梅雨季不明顯,整個夏天颱風也沒有來(事實上是三年沒有來了),南台灣遭逢比百年大旱還惡劣的旱象,以前是十年一旱,現在是兩三年一旱,甚至每年都旱。曾文水庫達到前所未有的蓄水量6%,水圳因而停止放水種稻,水只供南科使用,嘉南平原乾裸的大地,太乾的土地連種大豆當綠肥,都出不了芽。
行經曾文溪下游區域的田,看起來越旱、越光禿,是可以感受到事實,作物在忍耐、土壤越乾渴。許多人是靠抽地下水種植,也已有聽到抽不到水,或抽到有鹽化地下水的狀況,水中帶鹽,鈉會把植物的水分搶過來,也會阻止土壤形成團粒,讓植物的根淺化,當上游注入不足,下游鹽水入滲,對農田是殺傷力極大的事情。
其實,農業灌溉不是全然浪費,而是調節氣候、挹注地下水,長期過乾會讓土壤微生物以及依賴水分的生物死掉,沒有活的植物的根讓土壤產生孔隙、與微生物產生作用,土壤也會逐漸沉寂,農耕行為,事實上是保持南部這片大地活躍與充滿生機的要件.....
在兩、三年內,我們赫然發現自己置身於太陽能光電的發展熱區中,田野的改變總在一夕之間,去年春夏還看著田的西方,等著看夕陽落下樹林的景色,八月時,緊鄰農場的雜木林已經完全砍除,變成是公家的光電廠,到了2022年春季,太陽能板已幾乎架設完成。
七股有十分之一面積的土地開發光電,這是從路上來來往往的「鉛筆車」(載著太陽能板水泥基樁的施工卡車),還有常常開挖的馬路工程(鋪設電纜)中可見端倪。原本七股的特色就是它有糖廠蔗田、魚塭、鹽田的前身,因而有遼闊空白的地景,現在這些土地大面積的改為太陽能,地景越顯支離破碎,看著到處的工地標示、工程車進進出出,我問自己:我真的還要在這裡嗎?
個人主觀的贊成或反對太陽能,不是有意義的討論,不過我們的確可以觀察到,自從原本是荒廢台糖蔗田的雜木林被砍除,成為光電廠後,周遭生態的確有所改變,養蜂人說,原本夏天蜜蜂已存了好多蜜,四公頃的林地野草一清除,秋天蜂都採不到蜜餓得沒東西吃了,幸好有我們田裡的花補一些蜜源。光電廠的施工方式,用壓路機夯實表土,表土經過重壓密實後,寸草難生,土壤的物理結構和生態已難回復。砍除原本台糖造林地後,區域內土壤又更乾燥。
只剩下我們的田和水池,成為周邊鳥、動物存身的所在,之後每一次來到田裡,常常可見白鷺鷥、環頸雉、紅冠水雞、夜鷺、烏鶖、燕子... 等鳥蹤,藏身在池子跟草叢,人來時便揚起翅膀的翩然身影。斑鳩、麻雀、八哥等雜食性的鳥也變多,在地面和枝條間啄食作物。
相信有不少人想要歸回田園的想法,是因為想要逃離複雜的都市,面對簡單的田野,不過某種程度,你所要逃避的所有複雜社會都會在田裡存在,而且會因為在鄉下(更缺乏資源或溝通管道),棘手程度還會大個十倍。
務農深深受周圍環境影響,鄰田有沒有噴農藥、周邊的農地有沒有違法工廠有在排放什麼東西?還是土地被傾倒廢土、水源處的水管有沒有被干擾.... 這是最普遍的問題。在我們嘉南平原區,政府推動小地主大佃農計畫下,地區從各種作物多樣輪作,到大農以大型機具種植單一大面積的作物,多半是玉米,單一化的趨勢下,蟲相鳥害都非常集中,住在當地的朋友說玉米剛種沒多久,無人機已經去噴農藥了兩次。
務農並非與世隔絕,反而是與週遭環境千絲萬縷的綁在一起。即便是到花東,池上也開始面臨池上米耕地擴大,水源不足的問題。
整體種植環境在惡化,無力改變政策,當農場要申請水、資材室,法規繁瑣,排水不良,主管單位又通通表示不在權責,卯起來填表格、寫公文,跑去找鄰舍溝通,跟機關email往返交涉,當看著卷宗夾裡面一堆paper work,常忍不住苦笑,這真的是我要的嗎?當初想來務農不就是覺得不想處理這些事,怎麼反而要面對這些?
即便有這許多質疑跟內耗,農場還是在Yuren的堅持下穩定前進。在這樣的大背景下,2022年至今(2023年冬),農場還是完成了:
而經過這麼長的背景鋪陳,我也在這段期間找到了我面對農場的心態,更認識了白蘿蔔、豆類、牛蒡.....等作物,學習除草、應用覆蓋作物將土地保濕與防雜草等技術,用在地食材做了更多料理......,而在最後,找到了我對這塊田現階段(2023年)某種哲學性的觀點。
想要知道這一切嗎?請再繼續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