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初耕記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經過前一年初耕豐收的新鮮和喜悅,奇妙的,在下一年(2022年秋冬)要種植時,竟沒有想像中興奮,而有一種懶洋洋提不起勁的感覺。

也許小農會面對這樣的情形,投入的時間和精神不斷增加,還是會質疑自己:我為什麼要耕作?

外面的菜那麼便宜,種出的菜若換算成金錢少得可笑,更不用說若真的要販賣,所需投入的交易、交通成本。自己吃的話,種出來的每樣東西自己看都是寶,但如果真的要賣給別人,就會有規格大小不一、品項也太單一、量少的問題,為了滿足消費者,勢必會給我們自己太大的壓力

自耕自食的新鮮感已經達到,那....接下來,目標是什麼呢?無法找在頭腦裡到適當的定位,所產出的農產品在市場上無法換算成合理的價值,這還是困擾了我。

而更主要的,還是大環境的變化。


大旱下的乾渴土地

首先是缺水。

2022年,世界正經歷幾十年來範圍最廣的乾旱,這是北半球部分地區在這個夏天能看到的現象,從亞洲、非洲、北美、澳洲,2022年成為乾旱與高溫之年。

這樣的氣候變遷也很具體的感受在我們的田間環境,2022年四五月的梅雨季不明顯,整個夏天颱風也沒有來(事實上是三年沒有來了),南台灣遭逢比百年大旱還惡劣的旱象,以前是十年一旱,現在是兩三年一旱,甚至每年都旱。曾文水庫達到前所未有的蓄水量6%,水圳因而停止放水種稻,水只供南科使用,嘉南平原乾裸的大地,太乾的土地連種大豆當綠肥,都出不了芽。

行經曾文溪下游區域的田,看起來越旱、越光禿,是可以感受到事實,作物在忍耐、土壤越乾渴。許多人是靠抽地下水種植,也已有聽到抽不到水,或抽到有鹽化地下水的狀況,水中帶鹽,鈉會把植物的水分搶過來,也會阻止土壤形成團粒,讓植物的根淺化,當上游注入不足,下游鹽水入滲,對農田是殺傷力極大的事情。

其實,農業灌溉不是全然浪費,而是調節氣候、挹注地下水,長期過乾會讓土壤微生物以及依賴水分的生物死掉,沒有活的植物的根讓土壤產生孔隙、與微生物產生作用,土壤也會逐漸沉寂,農耕行為,事實上是保持南部這片大地活躍與充滿生機的要件.....


蔓延的太陽能板

在兩、三年內,我們赫然發現自己置身於太陽能光電的發展熱區中,田野的改變總在一夕之間,去年春夏還看著田的西方,等著看夕陽落下樹林的景色,八月時,緊鄰農場的雜木林已經完全砍除,變成是公家的光電廠,到了2022年春季,太陽能板已幾乎架設完成。

太陽能光電廠

太陽能光電廠


七股有十分之一面積的土地開發光電,這是從路上來來往往的「鉛筆車」(載著太陽能板水泥基樁的施工卡車),還有常常開挖的馬路工程(鋪設電纜)中可見端倪。原本七股的特色就是它有糖廠蔗田、魚塭、鹽田的前身,因而有遼闊空白的地景,現在這些土地大面積的改為太陽能,地景越顯支離破碎,看著到處的工地標示、工程車進進出出,我問自己:我真的還要在這裡嗎?

個人主觀的贊成或反對太陽能,不是有意義的討論,不過我們的確可以觀察到,自從原本是荒廢台糖蔗田的雜木林被砍除,成為光電廠後,周遭生態的確有所改變,養蜂人說,原本夏天蜜蜂已存了好多蜜,四公頃的林地野草一清除,秋天蜂都採不到蜜餓得沒東西吃了,幸好有我們田裡的花補一些蜜源。光電廠的施工方式,用壓路機夯實表土,表土經過重壓密實後,寸草難生,土壤的物理結構和生態已難回復。砍除原本台糖造林地後,區域內土壤又更乾燥。

只剩下我們的田和水池,成為周邊鳥、動物存身的所在,之後每一次來到田裡,常常可見白鷺鷥、環頸雉、紅冠水雞、夜鷺、烏鶖、燕子... 等鳥蹤,藏身在池子跟草叢,人來時便揚起翅膀的翩然身影。斑鳩、麻雀、八哥等雜食性的鳥也變多,在地面和枝條間啄食作物。

務農是去尋找理想桃花源嗎?

相信有不少人想要歸回田園的想法,是因為想要逃離複雜的都市,面對簡單的田野,不過某種程度,你所要逃避的所有複雜社會都會在田裡存在,而且會因為在鄉下(更缺乏資源或溝通管道),棘手程度還會大個十倍。

務農深深受周圍環境影響,鄰田有沒有噴農藥、周邊的農地有沒有違法工廠有在排放什麼東西?還是土地被傾倒廢土、水源處的水管有沒有被干擾.... 這是最普遍的問題。在我們嘉南平原區,政府推動小地主大佃農計畫下,地區從各種作物多樣輪作,到大農以大型機具種植單一大面積的作物,多半是玉米,單一化的趨勢下,蟲相鳥害都非常集中,住在當地的朋友說玉米剛種沒多久,無人機已經去噴農藥了兩次。

務農並非與世隔絕,反而是與週遭環境千絲萬縷的綁在一起。即便是到花東,池上也開始面臨池上米耕地擴大,水源不足的問題。

整體種植環境在惡化,無力改變政策,當農場要申請水、資材室,法規繁瑣,排水不良,主管單位又通通表示不在權責,卯起來填表格、寫公文,跑去找鄰舍溝通,跟機關email往返交涉,當看著卷宗夾裡面一堆paper work,常忍不住苦笑,這真的是我要的嗎?當初想來務農不就是覺得不想處理這些事,怎麼反而要面對這些?

堅持前進

即便有這許多質疑跟內耗,農場還是在Yuren的堅持下穩定前進。在這樣的大背景下,2022年至今(2023年冬),農場還是完成了:

  • 養雞(2022年春)[這個另篇再寫]
  • 母羊生產(2022年春),有兩隻新生小羊。2023年又經歷了母羊難產死亡、小母羊被偷、老公羊死亡等過程
  • 接待加州來的年輕農夫(2023年春)
  • 在雨季來前整地,再度加強農場排水儲水能力
  • 在今年(2023年秋)開始進入有機轉型驗證
  • 還是持續的養地、修復土壤,並且我們也參加農試單位的課程,再去進修畜牧、肉乳品小型加工的課程

而經過這麼長的背景鋪陳,我也在這段期間找到了我面對農場的心態,更認識了白蘿蔔、豆類、牛蒡.....等作物,學習除草、應用覆蓋作物將土地保濕與防雜草等技術,用在地食材做了更多料理......,而在最後,找到了我對這塊田現階段(2023年)某種哲學性的觀點。

想要知道這一切嗎?請再繼續看下去....

持續的耕地改造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6517 字、8 則留言,僅發佈於農場日記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own to Earth 親土生活
43會員
34內容數
"在土地上耕種、養育食物,堪稱是人與土地最親密的關係,雙腳紮根在泥土大地,透過四季變遷中一次一次與環境豐富的互動,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感覺會更堅定,並在能量滿溢的時刻獲得身心平衡。" 把雙手雙腳深入土地中,是一種嚮往,是一種療癒,也是現代生活迷茫、無根的解方。Go down to earth~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可能會再更新追蹤。竟然沒有植物園藝分類,只好列入神秘力量,畢竟靠天養啊!哈) 2024/08/09,最近該驗摩托車,再怎麼樣,也要騎長程,才能過關。加上家人有意考慮不再承租,我則在深入感受後想續租。都贊助『種土』紀錄片,對已經存在的菜園,更想養土。今往菜園一探。
Thumbnail
(可能會再更新追蹤。竟然沒有植物園藝分類,只好列入神秘力量,畢竟靠天養啊!哈) 2024/08/09,最近該驗摩托車,再怎麼樣,也要騎長程,才能過關。加上家人有意考慮不再承租,我則在深入感受後想續租。都贊助『種土』紀錄片,對已經存在的菜園,更想養土。今往菜園一探。
Thumbnail
農曆:六月初二~六月初八 這禮拜忽然靈光一閃,覺得可以在週記上加入農曆時間。 開始種菜不知不覺過了四個月,似乎對季節轉換變特比較有感。以前總覺得台灣是沒什麼四季變化的地方,一年間草木常綠,不像溫帶地區的國家,春天開花,夏天長葉,秋天落葉,冬天下雪,可以享受四季的不同景致。
Thumbnail
農曆:六月初二~六月初八 這禮拜忽然靈光一閃,覺得可以在週記上加入農曆時間。 開始種菜不知不覺過了四個月,似乎對季節轉換變特比較有感。以前總覺得台灣是沒什麼四季變化的地方,一年間草木常綠,不像溫帶地區的國家,春天開花,夏天長葉,秋天落葉,冬天下雪,可以享受四季的不同景致。
Thumbnail
前幾天我列出我管轄內的植物,數量多達40!難怪我每天為農事忙得人仰馬翻,過重的體力活也讓身體吃不消,好多部位都受傷,手指也變形疼痛。這是務農要付出的辛苦代價,但如果有收穫,就會忘記辛苦;如果種不好,就會很沮喪。
Thumbnail
前幾天我列出我管轄內的植物,數量多達40!難怪我每天為農事忙得人仰馬翻,過重的體力活也讓身體吃不消,好多部位都受傷,手指也變形疼痛。這是務農要付出的辛苦代價,但如果有收穫,就會忘記辛苦;如果種不好,就會很沮喪。
Thumbnail
雖然事發突然,但我開始務農了。 正確來說是從偶爾幫忙的「假日農夫」,進化成一週有三、四天會去田裡的「半週農夫」。 位於新北市樹林大棟山上有一塊小田地,是滋養我成長的地方。以前阿公阿媽種菜,每個週末家人在此團聚,一起摘菜、用現採的青菜煮飯、分享佳餚,度過幸福療癒的時光。
Thumbnail
雖然事發突然,但我開始務農了。 正確來說是從偶爾幫忙的「假日農夫」,進化成一週有三、四天會去田裡的「半週農夫」。 位於新北市樹林大棟山上有一塊小田地,是滋養我成長的地方。以前阿公阿媽種菜,每個週末家人在此團聚,一起摘菜、用現採的青菜煮飯、分享佳餚,度過幸福療癒的時光。
Thumbnail
今天應該是我第四次插秧,做起來感覺順手很多,畢竟也有經驗了,這次和之前一樣都在好天氣,但就是太陽有點大,不過還是很順利的完成了!雖然之前有插過,但每次下去的時候,都還是有點小緊張。 今天速度也比之前快很多,也有稍微比較整齊,完成之後其實還蠻有成就感的。 2023 2022 無照片 2021
Thumbnail
今天應該是我第四次插秧,做起來感覺順手很多,畢竟也有經驗了,這次和之前一樣都在好天氣,但就是太陽有點大,不過還是很順利的完成了!雖然之前有插過,但每次下去的時候,都還是有點小緊張。 今天速度也比之前快很多,也有稍微比較整齊,完成之後其實還蠻有成就感的。 2023 2022 無照片 2021
Thumbnail
最近因為媽媽來台中住一段時間,我興起要為她在陽台開闢小農場,讓她有時可以隨手摘採新鮮的生菜、香料(蔥、九層塔)及香草入菜泡茶,同時沒事看看菜菜的成長、享受收成的快樂,這美好的小確幸在繁雜的都市中也是一種療癒吧!🌻 📝我成了自耕農😄~以下是陽台小農場的記錄
Thumbnail
最近因為媽媽來台中住一段時間,我興起要為她在陽台開闢小農場,讓她有時可以隨手摘採新鮮的生菜、香料(蔥、九層塔)及香草入菜泡茶,同時沒事看看菜菜的成長、享受收成的快樂,這美好的小確幸在繁雜的都市中也是一種療癒吧!🌻 📝我成了自耕農😄~以下是陽台小農場的記錄
Thumbnail
前年之前,我跟老公總追著花跑,哪裡有花,哪裡賞,當然雲家南一帶為主,那時一週休一天就非得去看花,去年開始,去種了菜,重心就在那裡,只能經過梅花賞梅,經過木棉,風鈴,吉野櫻,山櫻,去回程都看得到,也就沒刻意專程去賞花,日月星移春夏交替,我現在看的是這個時間該落什麽植物,該給菜園添成員,但在山上卻大缺水
Thumbnail
前年之前,我跟老公總追著花跑,哪裡有花,哪裡賞,當然雲家南一帶為主,那時一週休一天就非得去看花,去年開始,去種了菜,重心就在那裡,只能經過梅花賞梅,經過木棉,風鈴,吉野櫻,山櫻,去回程都看得到,也就沒刻意專程去賞花,日月星移春夏交替,我現在看的是這個時間該落什麽植物,該給菜園添成員,但在山上卻大缺水
Thumbnail
一早走在鄉間路上 看到一片已插秧的稻田 告訴我們春天已經來了 農民開始忙碌了 現代的小孩很少接觸農田 所以有些單位辦農田體驗營活動時,都很快就額滿 記得小孩還小時,參加這種插秧活動,邊彎腰插秧邊倒退嚕,弄得滿身泥巴,玩得非常開心,還可以體驗農民的辛苦 了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
Thumbnail
一早走在鄉間路上 看到一片已插秧的稻田 告訴我們春天已經來了 農民開始忙碌了 現代的小孩很少接觸農田 所以有些單位辦農田體驗營活動時,都很快就額滿 記得小孩還小時,參加這種插秧活動,邊彎腰插秧邊倒退嚕,弄得滿身泥巴,玩得非常開心,還可以體驗農民的辛苦 了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
Thumbnail
從整地、除草、土質培育、翻土到播種、澆水,這樣還沒有完,還要天天巡視、看田水,一遍又一遍的除草,灑肥料、農藥,最後收割,聽起來很複雜吧,對!它就真的滿難的且大多都是體力活,但好玩也是真的好玩,能夠勇不同的心態、角度去看世界,去學習種田這門深奧的學問。
Thumbnail
從整地、除草、土質培育、翻土到播種、澆水,這樣還沒有完,還要天天巡視、看田水,一遍又一遍的除草,灑肥料、農藥,最後收割,聽起來很複雜吧,對!它就真的滿難的且大多都是體力活,但好玩也是真的好玩,能夠勇不同的心態、角度去看世界,去學習種田這門深奧的學問。
Thumbnail
冬季蔬菜已經到了種植季尾端的尾端,雖然較主要的馬鈴薯和紅蘿蔔已經用機具種在朋友的田裡,但因為這兩樣作物過去兩年在農場有很好的收成,為了不失去手感,今年還是留了一畦半的空間,練習小面積的種植經驗。
Thumbnail
冬季蔬菜已經到了種植季尾端的尾端,雖然較主要的馬鈴薯和紅蘿蔔已經用機具種在朋友的田裡,但因為這兩樣作物過去兩年在農場有很好的收成,為了不失去手感,今年還是留了一畦半的空間,練習小面積的種植經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