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覺察來感知環境誘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練習改變》一書的作者Marshall Goldsmith不斷的強調環境誘因是阻礙我們改變的重要因素,我們都知道也想要改變,但有時候這些來自於環境的的誘因會刺激我們做出自己所不想要的行為。面對環境誘因的刺激,我們應該怎麼辦?

知名暢銷書《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的作者Charles Duhigg,提出:暗示(cue)、慣性行為(routine)和獎勵(reward)來描述習慣迴路的三個部分。以抽菸就這個習慣迴路而言,包括壓力(暗示)、尼古丁刺激(行為)、暫時的心理慰藉(獎賞)。很多人說在努力戒菸時,體重會增加,這是因為在戒菸過程中,會使用食物來代替了尼古丁。因此要改變一個行為,必須要打破原先的習慣迴路。

比如說有位年輕的女生有咬手指的習慣,嚴重時會咬到手指流血。為了戒除這個習慣,治療師建議她隨身攜帶一張小卡片,每次當她感到手指不舒服時,就在卡片上做一個記號。一週以後,她已經在卡片上做了28個記號,這一個動作讓她知道,「手指不舒服」這個感覺就是她把手指送到嘴邊的「暗示」,當她已經可以覺察到這個暗示時,就有機會改變這個習慣。治療師利用「競爭反應」:遇到手指不舒服的情況,就把手插在衣服口袋裡或者緊握一支筆,盡一切可能阻止手指進入嘴裡。在這個例子中暗示和獎賞依然如故,但是行為發生了改變,跟很多人用吃東西取代香煙來平復壓力一樣。

關於改變成年人的行為,Goldsmith 在誘發事件(暗示)、行為和後果的順序進行了修改,在其中插入了覺察(awareness),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短暫的時間的警覺(mindfulness)。Goldsmith 修訂後順序如下圖。

圖片來源:Marshall Goldsmith 《練習改變》

圖片來源:Marshall Goldsmith 《練習改變》

Goldsmith列出了三個非常短暫的時刻:先是衝動,然後是覺察,最後是選擇,這是從誘因到我們行動之間的關鍵過程。這個過程非常短暫,以至於我們常常無法把它們從「行為」中分離出來。大多數的時候,我們會遵從本能反應,例如,聽到身後有撞擊聲會立即跑開保護自己。有些更機靈、警覺的人,聽到聲音後不會撒腿就跑,他們會觀察周圍環境,看看後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同樣的誘因,卻產生不同的反應,其中一個自動而倉促(說白了就是本能),另一個則經歷了暫停、反思、篩選。

因此我們越警覺,誘因就越難激發魯莽行動,這也是也是Goldsmith 認為對抗環境誘因的方式:既使在最日常、最容易衝動的情況下,與其按照本能行動,不如放慢速度三思而後行,做出更加深思熟慮的選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Roger學長的沙龍
22會員
440內容數
Roger學長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本篇文章探討《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上發表的一篇關於負面消費經驗數位療法的研究。研究發現,當消費者在評論中同時表達情緒和理性思考時,能更快從負面體驗中恢復,並提高再次購買意願。文章闡述了研究方法、發現及其對個人與企業的啟示,並提供了反思。
Thumbnail
2025/04/21
本篇文章探討《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上發表的一篇關於負面消費經驗數位療法的研究。研究發現,當消費者在評論中同時表達情緒和理性思考時,能更快從負面體驗中恢復,並提高再次購買意願。文章闡述了研究方法、發現及其對個人與企業的啟示,並提供了反思。
Thumbnail
2025/04/08
本文深入探討美國人對財富分配的理想與現實認知之間的巨大差距。研究發現,無論政治立場或經濟地位如何,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期待更平等的財富分配模式,但同時也普遍低估了現實社會中的不平等程度。這項研究不僅對社會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啟示,也為組織管理和個人決策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Thumbnail
2025/04/08
本文深入探討美國人對財富分配的理想與現實認知之間的巨大差距。研究發現,無論政治立場或經濟地位如何,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期待更平等的財富分配模式,但同時也普遍低估了現實社會中的不平等程度。這項研究不僅對社會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啟示,也為組織管理和個人決策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Thumbnail
2025/04/02
在數位時代,我們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數字資訊。從產品的蛋白質含量、電池續航力,到顧客評價的星等,數字無所不在。有趣的是,這些數字可以用兩種方式呈現:阿拉伯數字(如「5」)或是用英文單字(如「five」或中文的「五」)。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差異,實際上可能對消費者的判斷和行為產生重大影響。 最近,田納西
Thumbnail
2025/04/02
在數位時代,我們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數字資訊。從產品的蛋白質含量、電池續航力,到顧客評價的星等,數字無所不在。有趣的是,這些數字可以用兩種方式呈現:阿拉伯數字(如「5」)或是用英文單字(如「five」或中文的「五」)。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差異,實際上可能對消費者的判斷和行為產生重大影響。 最近,田納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習慣是人類大腦自動化的一種展現,不論是好習慣或是壞習慣,將會深植在我們的生活中,透過每天不斷的重複執行,最終對我們的人生產生巨大的影響。由Charles Duhigg所著《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的這本書,詳細剖析了習慣的力量,以及我們如何能夠掌控它們,從而改善我們的生活與工作。Duhigg在
Thumbnail
習慣是人類大腦自動化的一種展現,不論是好習慣或是壞習慣,將會深植在我們的生活中,透過每天不斷的重複執行,最終對我們的人生產生巨大的影響。由Charles Duhigg所著《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的這本書,詳細剖析了習慣的力量,以及我們如何能夠掌控它們,從而改善我們的生活與工作。Duhigg在
Thumbnail
《練習改變》一書的作者Marshall Goldsmith不斷的強調環境誘因是阻礙我們改變的重要因素,我們都知道也想要改變,但有時候這些來自於環境的的誘因會刺激我們做出自己所不想要的行為。面對環境誘因的刺激,我們應該怎麼辦? 知名暢銷書《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的作者Charles Duhi
Thumbnail
《練習改變》一書的作者Marshall Goldsmith不斷的強調環境誘因是阻礙我們改變的重要因素,我們都知道也想要改變,但有時候這些來自於環境的的誘因會刺激我們做出自己所不想要的行為。面對環境誘因的刺激,我們應該怎麼辦? 知名暢銷書《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的作者Charles Duhi
Thumbnail
行為轉變的第二定律的反用是讓它缺乏吸引力 每種行為都有表層的渴求和更深層的動機。你的習慣是解決古老慾望的現代方法 強調避免壞習慣所換來的好處,讓壞習慣不再有吸引力 當我們將習慣與積極的感受相關聯,習慣就有了吸引力;反之,則沒有吸引力 在開始培養難度較大的習慣之前,先做些你喜歡的事情來創造一種激勵儀式
Thumbnail
行為轉變的第二定律的反用是讓它缺乏吸引力 每種行為都有表層的渴求和更深層的動機。你的習慣是解決古老慾望的現代方法 強調避免壞習慣所換來的好處,讓壞習慣不再有吸引力 當我們將習慣與積極的感受相關聯,習慣就有了吸引力;反之,則沒有吸引力 在開始培養難度較大的習慣之前,先做些你喜歡的事情來創造一種激勵儀式
Thumbnail
透過微小的累積產生巨大改變,原子習慣帶來的力量
Thumbnail
透過微小的累積產生巨大改變,原子習慣帶來的力量
Thumbnail
1.個人習慣的迴圈:        (1) 提示:沒有特定的形式,可以是地點、時間、情緒狀態或者是某些動作。      (2) 慣性行為:通常是因為渴求某種獎勵,而慣性去做的某些行為。  (3) 獎勵:不一定能直接從慣性行為的表面看出來,可能只是透過它去獲得另一種層面的滿足。 2.
Thumbnail
1.個人習慣的迴圈:        (1) 提示:沒有特定的形式,可以是地點、時間、情緒狀態或者是某些動作。      (2) 慣性行為:通常是因為渴求某種獎勵,而慣性去做的某些行為。  (3) 獎勵:不一定能直接從慣性行為的表面看出來,可能只是透過它去獲得另一種層面的滿足。 2.
Thumbnail
你是否曾想戒除社群APP浪費時間,卻總忍不住一滑就是2小時? 你是否曾想改變晚睡傷身的作息,卻還是拖到凌晨才願意闔眼? 你是否曾想培養規律的運動習慣,卻總是三分鐘熱度? 如果你有以上困擾,相信你能跟我一樣從本書中獲得徹底改變自己的方法!
Thumbnail
你是否曾想戒除社群APP浪費時間,卻總忍不住一滑就是2小時? 你是否曾想改變晚睡傷身的作息,卻還是拖到凌晨才願意闔眼? 你是否曾想培養規律的運動習慣,卻總是三分鐘熱度? 如果你有以上困擾,相信你能跟我一樣從本書中獲得徹底改變自己的方法!
Thumbnail
  「我們的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美國心理學之父 威廉‧詹姆斯 本次分享書籍——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本書作者查爾斯‧杜希格,是一名記者,於2006年加入《自由時報》。學歷為耶魯大學歷史系學士及哈佛大學企管系碩士。
Thumbnail
  「我們的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美國心理學之父 威廉‧詹姆斯 本次分享書籍——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本書作者查爾斯‧杜希格,是一名記者,於2006年加入《自由時報》。學歷為耶魯大學歷史系學士及哈佛大學企管系碩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