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個人習慣的迴圈:
- (1) 提示:沒有特定的形式,可以是地點、時間、情緒狀態或者是某些動作。
- (2) 慣性行為:通常是因為渴求某種獎勵,而慣性去做的某些行為。
- (3) 獎勵:不一定能直接從慣性行為的表面看出來,可能只是透過它去獲得另一種層面的滿足。
2.只要改變"核心習慣",其他生活方式或是小習慣也會跟著被潛移默化的改變。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的人,通常也會讓自己的飲食較健康,心理較無壓力,不會有酗酒或是抽菸等行為,甚至對家人及同事較有耐心,這就是核心習慣的概念。
3.當一個行為被養成習慣後,大腦"基底核"就會接手心智思考的行為,將這個動作變成可以不經思考的習慣!主要的目的就是減少大腦所需要耗費的精力。
4.美國廣告巨擘-霍普金斯掌握兩項基本商業(習慣)原則,變成精確掌握大眾心理,成為商品成功行銷關鍵以推廣牙膏為例
- (1) 找出簡單又醒目的提示訊號 (告訴觀眾牙齒上會有一層黏膜,用舌頭舔了就知道)
- (2) 清楚界定獎酬內容 (用某某牙膏刷完牙後,黏膜馬上消失,牙齒變得又美又白)
5.這段我覺得很棒:消費者需要某種訊息,來證明所購買的產品有效
譬如牙膏加入薄荷,雖然對清潔一點幫助都沒有,但刷牙完會有一種清香感,若今天沒刷牙,感受不到那種清香感,就會覺得怪怪的,變成會去期待這種味道而刷牙
6.如何改變不好的習慣:沿用舊的提示,舊的獎酬,但插入新的慣性行為。
譬如感受到壓力時(提示),本來的慣性行為是藉由喝酒紓解壓力,之後得到放鬆;若想改變這個慣性行為,便可將喝酒這件事改成用運動、與朋友聊天取代。
7.增強意志力的最好方式,就是讓那些需要花費到意志力的事情,習慣成自然。
8.當意志力肌肉無力的時候,可以在此轉折點,先預先設想好一些處理方式及計畫,接著只要遵循這個固定流程即可;作者:事先選定某個特定行為,當轉折點來臨時,就進行那套慣性行為,意志力就是這樣變成習慣。
我:譬如每天工作,到某個時間點真的沒心情繼續做時,這時候可以事先安排好這種過度時期(轉折點),可以做些什麼事,譬如喝個500cc水、起來深蹲或是看篇先前存過的文章並整理重點)
9.接著作者介紹一些有關企業如何抓住消費者習慣,進而成功推銷產品的方式;
- (1) 譬如統計學家統計消費者進入一間超市時,通常會先右轉,因此在右轉的貨架上會放一些高利潤的產品;又如蔬果產品會放在超市入口處,因為當消費者已經將蔬果放在購物車時,會更容許自己購買洋芋片、冰淇淋等垃圾食物;
- (2) 作者接下來又有提到一些關於如何推廣一首新歌的方式,就是用已經流行的樂曲,把這首新歌夾在中間播放,聽眾就會比較容易對這首夾在中間的新歌有印象,進而習慣去聽。
10.中間部份主要是在講弱連結(泛泛之交)對於社會運動及求職方面的影響。
11.習慣改造指南 (本書重點)
- (1) 找出慣性行為
- (2) 做實驗找出實際獎勵為何
- (3) 篩選出提示為何:通常可以分為五個面向去找題是為何 (地點、時間、情緒狀態、其他人、緊接在前的行為)
舉例如下:想找出「去咖啡館買巧克力碎片餅乾」習慣的提示- 你人在何處?(坐在桌前)- 那時是幾點?(下午三點三十六分)- 你當時的情緒狀態?(感到無聊)- 誰在旁邊?(沒有人)- 衝動發生前的行為?(回電子郵件)
- (4) 訂定行為改造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