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應該只學會賺錢

2023/12/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生不只有賺錢,還有很多其他的精采與平凡(圖片來源:Fion創作 by 微軟 Bing Image Creator)

人生不只有賺錢,還有很多其他的精采與平凡(圖片來源:Fion創作 by 微軟 Bing Image Creator)

人生的幸福是靠持續的努力和多種不同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非只靠賺錢的能力。我們不能沒有養活自己和家人的能力,但是人生的幸福也還需要其他的能力:節制欲望與解除煩惱的能力,尋找自己所能認同的人生意義,培養自己履踐這些人生意義的能力,以及發展自己各種自得其樂的能力--欣賞大自然、文學、藝術與歷史的能力

出自於《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


我是身受傳統教育長大的這一代,我適應的很好也讀的很好,但真的就只有讀書很好。

上大學住進宿舍的第一天,看著洗衣機及要換洗的牛仔褲發呆,我不知道怎麼機洗也不知道怎麼手洗這條褲子,於是我打電話回家問媽媽「怎麼洗衣服?怎麼使用洗衣機?」,最後我用手洗掉牛仔褲,因為我覺得操作洗衣機相對難很多,當年我17歲。

對照彭教授的這段文字回頭看當時的我,我獲得了繼續培養賺錢能力的門票-技職體系的最高學府,我的人生只有讀書,為了未來獲得好工作而努力,彷彿等到研究所畢業後,找到一份好工作,人生就此圓滿了,當時我應該真的是這樣認為的,我的人生只存在「培養賺錢能力」這件事。

工作近10年後,有段時間我天天開車進逢甲校園準備上班時,都在思考「能不能不做資訊業?除了資訊業我還能幹什麼?」,挫敗的發現自己除了擅長的資訊業之外,好像換不了其他行業,「好希望自己能經濟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是我當時最常浮現的念頭,但也僅止於此,我的思考依舊是「培養賺錢能力」這件事。

求學時期,我們把人生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在讀好書、考好學校、找好工作這三點一線的人生,看不見這條線之外,其他會填滿我們人生的人事物,不論我們的賺錢能力到什麼程度,我們確實把人生最精華的時間花在培養賺錢能力,再把人生最大部分的時間拿來賺錢與花錢。

有時回頭想想,會希望有人在我上大學的時候,告訴我怎麼理財(呃…還是跟錢有關),希望有人告訴我工作除了賺錢還需要培養人際網絡(我直到當PM,才體會人脈的重要性),希望有人告訴我與其當個完美的人,當個完整的人更重要,這樣我可以早早放過自己,不至搞到自律神經失調(我直到在「情緒陰影」的書上看到榮格的這句話,才開始放過自己),我希望有人教我怎麼經營家庭、婚姻、教養小孩…而不是自己摸索,做中學,然後常常後悔沒有早知道、早看到,或是早學到。

身為受傳統教育,花費十數年時間在培養自己賺錢能力,當父母後面臨孩子改受翻轉教育的這一代,我受惠於傳統教育,卻不喜這個「萬般階下品,只有讀書高」的千年不變文化,我羨慕於孩子可以接受翻轉教育,有機會探索讀書之外的可能性,但也擔憂這些跟我一樣受傳統教育長大的老師們,真的能給予孩子真正的翻轉教育嗎?

已然融入我骨血的「讀書出頭天」信念,不時冒出讓我擔憂孩子功課不好的事,也讓我看不見孩子的其他可能性,我想這些正是我們這一代受傳統教育長大的父母及學校老師們需要面對、改變自己的信念,就算很難,都要開始。

否則,就算108年課綱設計的很好,多元探索與發展、共好、職涯探索…都將淪為孩子們本來壓力就很大的求學過程「額外的作業」,孩子們終究會像我們這樣只學會賺錢的能力,然後等到某天才像我們一樣開始後悔沒有早知道,希望有人早點教會他們人生需要的各種能力。



原型是由知名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概念,心理學家Caroline Myss據以延伸創造74種原型,並設計成一套精緻華麗的原型卡牌,應用在心理治療上。 原型牌,有人應用心理治療,有人把它當成塔羅牌,也有人把它做為人個探索的工具,不論如何應用,都可回歸於個人對於更瞭解自己的渴求,這個專題是與解讀74種原型與生活應用有關的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